垃圾堆里也能翻出文物?山西老人撿出3200件文物,有五件一級文物
謹由我與大家一起來剖析一下這篇與文物保護管理以及文物回收修復(fù)工作有所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例并看看其中所藏有著的知識點以及亮點在哪里,接下來的內(nèi)容是這樣描述的,如下:
由于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之中,自然會有無數(shù)的文物流傳下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護。
尤其是在早年間,礙于盜墓者的猖狂,相關(guān)制度的不完善,很多文物都被丟失,亦或是流落到了人間。
這對我國來說,可謂是重大的損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物大多都是陳列在博物館中,可供游客觀看。

×
但是誰能想到,在垃圾堆中竟然也可以撿到文物,不僅可以撿到,有人還足足撿了3200余件,其中還有五件國家一級文物。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何垃圾堆中也能找到文物?被撿到的文物又被送到了哪里?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意外發(fā)現(xiàn)文物,開啟尋寶之路
在山西省博物館青銅器展覽館中,陳列的有不少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不過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這之中,有很多堪稱國寶級的文物都是從廢料廠中撿來的。
而撿到它們的正是一位叫做雷毓祺的老人,他整整花費了二十年,從那些即將要回爐的廢料中,拯救出了3200多件文物。

×
雷毓祺究竟是如何在這些廢料中發(fā)現(xiàn)文物的呢?這還要從他的經(jīng)歷說起。
雷毓祺出生于1928年,是山西省平遙縣人。
早在退休之前,雷毓祺曾經(jīng)在太原銅業(yè)擔(dān)任副總經(jīng)理一職,太原銅業(yè)公司是山西省地區(qū)的老企業(yè),成立于1958年。
主要以銅冶煉和銅加工為主,因此,為了生產(chǎn)的需要,當(dāng)時太原銅業(yè)從全國各地收購了大量的廢銅,用來冶煉和加工。
起初,雷毓祺也并沒有過多在意這些廢銅,但是1965年,雷毓祺在當(dāng)天的《新民晚報》上看見了刊登的一則信息。
是關(guān)于《上海冶煉廠爐揀選文物》的報道,該文章瞬間引起了雷毓祺的注意,當(dāng)時雷毓祺也是擔(dān)任了太原銅業(yè)的總調(diào)度。

×
雷毓祺心想,山西地區(qū)向來也有著豐富的歷史,按理來說,自然也應(yīng)該有很多文物的存在,由于很多人對于文物并不了解,那么會不會發(fā)生直接將文物當(dāng)成廢銅處理掉的事情?
倘若真的存在,那么將會是一件巨大的損失。于是,從此之后,雷毓祺也就開始了尋寶之路。
每天,雷毓祺都會來到公司的廢銅處理處查看,因為此前對文物沒有太多的接觸,雷毓祺對于文物的鑒別也并不是特別清楚。
因此,他只能憑感覺挑選一些看似是文物的銅料,一天,在雷毓祺照常來到廢銅處理處的時候,他在銅料中看見了一個小銅“鏟”。

×
雖然該物件體積不大,但是形狀卻很是特別,像是鏟子又有些不像,出于好奇,雷毓祺也就將其撿回了辦公室,暫時存放了起來。
隨后不久,山西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因為工作關(guān)系來到了銅廠,在兩人聊天過程中,雷毓祺也是將這件小銅鏟拿了出來,請專業(yè)人員鑒別。
工作人員仔細查看之后,連連稱奇,說道:“這可是一個好東西啊!是西周時期的原始幣,屬于是國家一級文物?!?/p>
聽聞,雷毓祺更驚訝了,原來公司的廢料中真的有文物的存在,還是國家一級文物。

×
與此同時,雷毓祺也感到一絲慶幸,好在自己及時撿了出來,不然如此珍貴的文物就要作為廢料重新回爐融成銅水了。
隨后,山西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是在《文物》中發(fā)表了《山西省撿選到珍貴文物——西周鏟幣》一文。
見狀,雷毓祺心中滋生了一個念頭,那就是要將挑選文物的行動繼續(xù)下去,絕不能讓一些文物白白流失。
02 成立團隊,鍥而不舍
但是撿文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從一堆廢銅中挑出文物,首先得對文物有著一定的鑒別能力。
為此,雷毓祺也是下足了功夫。事后,他購買了大量的文物相關(guān)書籍,開始惡補文物的相關(guān)知識。

除此之外,每逢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他還會經(jīng)常向文物界的一些專家咨詢討教。
原本,雷毓祺只是一個和他人一樣,對文物一竅不通的人,但是隨著不斷地努力鉆研,他對文物開始有了逐步的了解。
然而,從眾多廢料中挑選文物無疑是一件工作量極大的事情,全國各地收集來的廢銅更是雜亂無章。
在這種情況下,雷毓祺深感獨自一人實在是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于是,他便開始動員周圍的人,成立了一個挑選文物的小組。
雷毓祺擔(dān)任該小組的組長,共有七八名成員,在雷毓祺的帶領(lǐng)下,他們開啟了這項漫長的工作。

×
每次廠里運來銅料之后,挑選文物小組的成員便會先將這一麻袋一麻袋的銅料倒出來,進行挑選,看是否存在遺漏的文物。
倘若不進行挑揀,那么這些廢料都是要一股腦扔進爐子里的,即便是有文物,也已經(jīng)化作銅水了。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雷毓祺等挑選文物小組的成員,都在堅持不懈地做著挑選工作,無論是刮風(fēng)下雨,嚴寒酷暑,他們都從未停止過。
有時候因為不想放過任何一件文物,他們把極其相似的銅器都暫時保存起來,然后再進行一遍遍地篩選,爭取不錯失任何文物。

很多人對雷毓祺他們所做的事情并不理解,因為這些運來的廢料往往都很臟,他們在挑選的時候更是塵土飛揚,工作環(huán)境堪憂。
再加上,有些銅器十分鋒利,一不小心就會被劃傷,因此,周邊將這些看在眼里的人,都議論紛紛,不清楚雷毓祺他們挑選這些究竟有何用。
甚至有不懷好意的人舉報雷毓祺,稱他貪圖名利,為此,上級也是派遣了專門的調(diào)查小組對雷毓祺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diào)查,但始終未發(fā)現(xiàn)雷毓祺有任何有違章程的舉措。
03 二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
工作的辛苦,他人的不理解、非議和責(zé)難,種種都使得雷毓祺和工作小組的成員頓時喪失了斗志。

×
為此,雷毓祺也郁悶了一段時間,但是他知道縱然如此,挑選文物的工作仍然不能夠暫停。
于是,他耐心地為工作小組的成員做思想和宣傳工作,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當(dāng)下所做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大家再次意識到文物的價值。
在雷毓祺的鼓勵下,工作小組的成員們再次重拾了信心,再次投入到了文物挑選工作中。
就這樣,雷毓祺等人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就這樣辛苦、不計回報地工作著。

十幾年間,從未停止,他們將挑選好的文物交給專門的人負責(zé)。
直到1972年,他們將這幾年挑選出的文物悉數(shù)上交,共計有五百余件,整整一卡車。
對于上交的文物,他們更是沒有索取任何報酬,雷毓祺他們的工作足足持續(xù)了二十年,在此期間,他們共挑選出了3200余件文物。
其中有商代父戊提梁卣、戰(zhàn)國土勻、西周的原始幣、秦呂不韋少府戈、漢常方半橢圓五件國家一級文物,二級三級文物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些都是雷毓祺他們從將近數(shù)十萬噸的廢銅中一件件挑選出來的,大到高達兩米的銅像,小到幾厘米的錢幣,他們?nèi)紱]有放過。
最終,這些挑選出來的文物也都上交到了山西省博物館、太原市雙塔寺文物管理所、太原晉祠博物館等眾多單位。
雷毓祺一行人的舉措可謂是意義重大,不僅是對我國珍貴文物的一種保護,更是給眾多百姓以及文物愛好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為此,1985年,山西省博物館也是特地舉行了挑選文物展,讓廣大民眾知曉了雷毓祺等人挑選并捐獻文物的事情。

該展覽也是吸引了眾多文物愛好者,使得雷毓祺一時間成為名人,不僅如此,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博物館,也都先后向雷毓祺頒發(fā)了保護文物先進個人證書。
除此之外,更是獎勵了雷毓祺4000元的現(xiàn)金和一臺黑白電視機,但是,雷毓祺在拿到這些之后,并沒有自留。
而是選擇將4000元現(xiàn)金全部捐獻給了公司幼兒園,電視機也放在了公司員工宿舍,供大家一同觀看。
不得不說,雷毓祺的做法讓人欽佩,數(shù)十年如一日做著不計回報的工作,無論他人如何看待,他時刻在堅守內(nèi)心的原則。

二十年來與文物的不斷接觸,也使得雷毓祺對文物產(chǎn)生了很多的興趣,退休之后,雷毓祺收藏了很多物品。
但是其中卻沒有一件青銅器,因為在雷毓祺看來,青銅器永遠應(yīng)該是隸屬于國家的,他不應(yīng)該將其占為己有。
04 文物背后的捐獻者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捐獻文物的現(xiàn)金獎勵都持有很大的意見,因為相較于文物而言,捐獻者所獲得的現(xiàn)金獎勵實在是微不足道。
但這也僅僅是從物質(zhì)方面去衡量,國家之所以會設(shè)置這樣一種獎勵,更多的是對文物捐獻者的一種精神嘉獎和激勵。
就如同雷毓祺所說,作為中華兒女的一份子,我們應(yīng)該自覺地肩負起保護文物的責(zé)任,這不僅僅是對國家的奉獻。

更是能夠讓我們的后代更好地了解過往的歷史,倘若因為個人利益,讓一件或者數(shù)件文物從我們手中流失掉,那么將會是對祖先乃至后代的一種愧疚。
正因如此,雷毓祺才一直不顧他人勸阻堅持著文物挑選工作,也正因如此,雷毓祺在數(shù)年之后,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敬佩。
而在2009年1月29日,雷毓祺老人離開了人世,享年82歲。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人都和雷毓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在故宮博物館展出的頂級名畫中,其中有將近一半都是張伯駒所捐贈的,故而有人說道: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
張伯駒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是袁世凱的侄子,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家庭,張伯駒卻并未染上任何惡習(xí),生性淡泊。
在其三十歲的時候,開始收藏各種中國古代字畫,起初只是因為單純熱愛,后來便是為保護中華文明而竭盡全力。

為購買字畫,張伯駒曾經(jīng)豪擲千金,1946年,為避免有著“天下第一畫卷”之稱的《游春圖》流失海外,他不惜變賣了自己的宅子,
之后,更是有人出價500兩黃金試圖從其手中購買《游春圖》,但是卻被張伯駒一口回絕,張伯駒表示自己寧愿傾家蕩產(chǎn),也不會變賣國家寶藏。
后在1941年張伯駒被綁架之時,他更是告誡家里人,即便自己失去性命,也不能變賣家中的字畫。
然而,這些被張伯駒看得比命還重的字畫,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悉數(shù)被其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館。

直到現(xiàn)在,張伯駒所捐獻的字畫仍然是故宮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如同雷毓祺一樣,張伯駒的所作所為純粹是出于對文物的保護,從未對名利有任何貪圖之心。
在我國數(shù)千年來的發(fā)展中,如此之類的人不計其數(shù),正是因為他們,如今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才變得更加豐富。
作為后人的我們,也才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更深入地了解歷史。
雷毓祺、張伯駒他們也值得我們?nèi)ャ懹?,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在物欲橫流的當(dāng)下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