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 直面的勇氣
?直面的勇氣
?
“我是個社交恐懼癥患者,已經(jīng)五年沒有生活在集體中了,也沒有和其他人有過任何的接觸,所以我既期待咨詢,也怕的不得了——我怕我過于緊張,會有什么不禮貌的地方。
我先說一下我的癥狀,我最近的一次與人接觸是在旅行的時候,在三天中我呼吸困難,不敢和別人目光對視,只覺得腦子里翁翁地響,我真的想從山上跳下去。我一天到晚不說一句話,從早到晚一個表情,都覺得別人把我當成怪人看。
我清楚自己的性格有問題,所以就盡量避免和人發(fā)生沖突,被人孤立讓我覺得顏面盡失。因為不想得罪人,所以我變的很忍耐,我就像做錯了什么事情一樣,說話也不對,不說話也不對;笑也不對,哭也不對,越在意別人的情緒,別人反倒會傷害我。
總之,我現(xiàn)在很自卑,人又那么的壞,心眼那么多,我不是對手只有挨欺負的份。最后我只能在家,基本上不出門,天天都在逃避。我好象在一座孤島與世隔絕,思維和語言已經(jīng)遲緩了……”

他好像是一個被嚇壞的孩子,為了避免傷害,他躲到了一個人的孤島與世隔絕。雖然他也向往外界世界的精彩,但他太弱小,最終無法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去生活。而在別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在他這里都變得異乎尋常地恐懼,試圖讓自己振作起來的話,最終也只能淪為一種空洞的口號。
時間會讓人變得麻木,從開始的驚慌到后來的無覺,最后他甚至會適應(yīng)如此病態(tài)的生活模式。雖然逃避會讓他暫時好過些,但逃避的惡果是他的內(nèi)心無法變得強大,也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他所恐懼的原本并不可怕。如果不是在生活的磨礪中去體察和發(fā)現(xiàn)這一切,他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真相,也永遠無法找回他自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是一點一點地退縮,也不會導(dǎo)致最后的自我封閉,更不會讓恐懼越加泛濫——你所逃避的,最后終將把你淹沒。
徹查自己的生活可以從以下問題開始:
1、 你是否因為恐懼而不敢上班或上學(xué)?
2、你是否故意在逃避人群,選擇孤獨?
3、 你是否在隱藏自我,以防別人發(fā)現(xiàn)你的“本來面目”?
4、 你是否擔心別人覺得你有病,而偽裝你自己?
5、 你是否為了讓別人接納,而不敢活出你自己?
6、 你是否活在一種封閉或半封閉的生活模式之中?
7、 你是否幻想癥狀消失,之后再開始生活?
8、你是否還在一直在“想”,而非腳踏實地做點什么?
?
南京心理咨詢中心告訴你:如果對以上的問題回答“是”,那么這就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
??? 直面恐懼的過程必然會引發(fā)內(nèi)心的阻抗,患者往往期待好了之后再開始生活。他與恐懼達成某種妥協(xié)——只要免除恐懼,他甘心放棄一切,哪怕是自由。他成了一個被壓迫的“農(nóng)奴”,只要不餓死,他就絕不反抗,而妥協(xié)的結(jié)果就是他一步步陷的更深。
??? 因為恐懼而選擇“安全”,看似合理的選擇,但卻因此失去了在痛苦中覺察與了解自我的機會。和生活中其它事情一樣,并不是困難變少了,而是我們變強了。依賴“安全”的副作用就是困難沒有改變,而我們卻越來越弱,以至于之前不恐懼的事情現(xiàn)在看起來都成了災(zāi)難。
??? 戰(zhàn)勝恐懼需要破釜沉舟與孤注一擲的勇氣——我們要面對令我們恐懼的情景,敢于暴露我們的缺點,直面內(nèi)心中的恐懼。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掩飾,不再偽裝,不再模仿別人。一位男性患者,為了把自己變成一個成功和優(yōu)秀的人,整天有意或無意地去觀察及模仿那些老板及成功者是如何接人待物的,因為他幻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他們。他發(fā)現(xiàn)多說話可以交到朋友,更容易受到別人尊重,所以從高二開始他就逼著自己多說話,最后卻好像練功練到走火入魔,以前很輕松的人際交往對他來說都成了一個負擔——模仿別人,其實還是在逃避他自己。
另一位女性患者非??謶稚缃?,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很緊張,不知道說什么,和異性及領(lǐng)導(dǎo)在一起的時候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所以每天她都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沒有任何業(yè)余的愛好和聚會。就算在辦公室里,她也不主動和任何人說話,只是和他人保持著工作的接觸。雖然孤獨,但卻無奈。不過她卻連孤獨和無助也不想讓別人發(fā)現(xiàn),所以她的痛苦,從來沒有人能懂,她一直在控制與掩飾自己。敢于活出真實的自我是治療的關(guān)鍵所在,面對現(xiàn)實的過程就是面對自己的過程,就算真實的自己“丑陋”,易于被人排斥,我們也要大膽地活出自己。

一些患者更喜歡“想”而非“做”——他更期望在“想象”中來解決問題,似乎是想通了,一切都自然解決了。但閉門造車的“想”,想必又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理由而已。一位男性患者因為恐懼人際交往,尤其是和異性,所以一直都沒有談過戀愛。幾年前的一位治療師就問他,你為什么不敢看別人眼睛?這個問題他想了五年,結(jié)果到頭來,他依然沒有敢和異性交往。在我這里治療的時候,我談到要“先跳入水中,才能學(xué)會游泳”,結(jié)果他花了半年的時間來思考,什么是跳入水中。他依然和當年沒有什么不同——他更喜歡思考咨詢師的話,而不是在實際中去努力,他一直幻想這些問題都想通了,在人際中他就不恐懼了,他就可以會說話了,甚至比那些會說話,受人歡迎的人,更加受歡迎。
最后,我收到了他的一封簡短的郵件:王宇老師早上好,我知道了,想什么也不能徹底改變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我太急了,急著改變,想一下子就不一樣,倒不如多做一點實事。
幻想著通過思考,而不行動,就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可以消除恐懼的人,必然不能如愿,因為他一直只是在紙上談兵。而有一些患者對社交技巧的訓(xùn)練也特別著迷,他幻想自己可以掌握人際交往的“密碼”,就可以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所以他會逼著自己參加各種社交的訓(xùn)練班,希望提高自己社交的技巧,通過這種方式來擺脫恐懼。但技巧不能讓一個人受到所有人的歡迎,技巧也無法逃避所有的否定,技巧并不能讓他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一位女性患者,目前讀大學(xué)一年級,不過從高中開始,她就存在害怕別人注視,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她容易緊張和不善言談的缺點,所以她經(jīng)常逃課。后來她就瘋狂地參加各種自信或社交訓(xùn)練班,也看了很多關(guān)于人際交往的書籍,為了能有更多的話題,她也涉獵各個方面的資訊,她希望自己在人際中不會冷場,能滔滔不絕。但如此的努力不但沒有讓她找回人際交往的自信,反倒讓她更加緊張——她緊張自己不能表現(xiàn)得完美。
社交技巧雖然可以告訴她該怎么做,但卻也容易讓她過于在意自己的表現(xiàn),敏感他人對她的評價,此時,技巧反倒成了社交的拖累。并且,押注于技巧,也說明她內(nèi)心依然執(zhí)著于逃避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否定,這樣只會讓她更加無法接受一個不優(yōu)秀,不完美的自我。治療的關(guān)鍵不是在于把自己變得更好,而是有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好。

?先扛起解決問題的擔子,才能解決問題,害怕什么就去面對什么,絕不逃避退縮,是任何心理療法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后的路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不然一切都只是空中樓閣。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因為臉紅,大一都過去了,他竟然沒有和班級的女生講過話;另一位患者,因為擔心余光會影響到別人,當他不得不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他總是帶著墨鏡;還有一位患者,每次和異性在一起總是要喝點酒,不然就不敢見面的……不管你是因為余光、臉紅、緊張、外貌、社交能力,還是擔心給別人留下負面的印象而逃避社交——去面對令你恐懼的情境,去暴露最真實的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 雖然逃避可以讓我們暫時感覺好過一些,可以暫時不必面對“失敗”的自己,并可以繼續(xù)維系自己完美的形象,但從長遠來看,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fù)雜難治。
??? 人總逃不過現(xiàn)實,面對是醫(yī)治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