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故宮100》040:宮廷繪畫

這是公元1903年的紫禁城。在美國人柯林頓?西蒙斯拍下它之前,關于這座城的影像記憶,大多來自宮廷畫師們的筆下。正如這幅《光緒大婚圖冊》,用寫實的筆法,再現(xiàn)了光緒皇帝大婚的外朝禮儀全景,工筆彩繪,極為精細,猶如一部紀錄電影,諸多細節(jié),歷歷在目。
這些畫的作者,通常被稱呼為“畫畫人”或是“畫匠”,他們多少會與一個叫如意館的地方聯(lián)系在一起。嚴格意義上講,如意館只是畫師們的一個工作地點,而不是一個職能機構(gòu)的名稱。
檔案記載:如意館最早的地點,設置在武英殿的北邊,臨近前朝三大殿。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下令重建,如意館的地點移到了北五所之一的西所。慈禧太后前后征集的畫師有近二十人,這些畫師分成三組,每月輪流作畫十天。
每日清晨,他們一般從東華門附近的住處步行進宮,到如意館的畫室作畫。畫室的條件并不是特別的好,夏天炎熱,似乎很難長時間的靜心作畫;冬天寒冷,經(jīng)常要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jié)。一天的工作時間,通常要到下午五時才結(jié)束。
他們平時的畫作,有的寓意長壽,有的寓意吉祥。比較而言,康雍乾時期的畫師們,似乎擁有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一批西洋畫師的加入,融入了中西結(jié)合的繪畫技法。
在《乾隆大閱圖》中,意大利人郎世寧,引入歐洲的造型藝術和透視法,只有遠山的結(jié)構(gòu),保留了清宮寫詩山水的一些痕跡。宮廷畫師,是怎樣完成這些繪畫的創(chuàng)作的呢?答案也許就在畫中。
這幅《萬國來朝圖》,展現(xiàn)的是乾隆年間,藩屬及外國使臣到紫禁城朝賀的場面。畫中出現(xiàn)了幾處奇妙的處理方式,比如:外國使團所進貢的物品中,這只奇特的動物,酷似中國傳說中的麒麟。中和殿屋頂是圓形殿頂,而真實的中和殿殿頂,為單檐四角攢尖。
這些奇妙的處理方式,讓人產(chǎn)生許多的聯(lián)想:也許他們沒有進入前朝三大殿的資格,沒有親眼目睹萬國來朝的情景,一切都只是素材和想像的結(jié)合。
當然,這些宮廷畫師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是由皇帝欽定主題,在定稿之前,要先把草稿送皇帝審查,批準后再正式繪制。宮廷畫師,執(zhí)行者皇帝的意志,遵循著皇家的清規(guī)戒律。他們記錄下了宮廷的生活,身影往往卻被這些恢宏的繪畫所湮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