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了,再來談談年獸
話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年,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
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
故而每每到了年末歲首,家家戶戶都在貼對聯、放鞭炮,企圖嚇走“年獸”,歡歡喜喜的迎接新年。
在《金剛鉆·說過年》中,年獸外形上更像是獅子和狗的結合體。
在《鐵報·年獸》中,年獸頭有獨角,體型龐大。更甚者所描繪的年獸一身雪白,長著血盆大口,雙頭,四耳八腿......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釋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個周期,于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單位,可見《詩經·豳風》,“自我不見,于今三年?!?/p>
《爾雅·釋天》也有記載:“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 載,取物終更始”。這里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演變。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年的由來,卻和“獸”沒有絲毫關系。
“年”的演變歷程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釋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類全年的成熟而言。”
《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由于五谷成熟需要一個周期,于是“年”逐漸演變成為時間單位,可見《詩經·豳風》,“自我不見,于今三年?!?/p>
《爾雅·釋天》也有記載:“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對此做出解釋:“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 載,取物終更始”。這里詳細的解讀了年的演變。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年的由來,卻和“獸”沒有絲毫關系。
年獸又稱"夕"。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占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
人們利用年獸的三大弱點,放爆竹,貼春聯,驅趕年獸的進攻。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jié)日習俗,春節(jié)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
那么“年”什么時候變成怪物的?
據考證最早提及“年獸”的文獻出現在1933年《滬壖話舊錄·歲時風俗之回憶》里的一篇,“其有懸紫微星畫軸者,畫家每繪一石柱,柱上鎖一似狗非狗之獸,或云是獸即天狗星,或云是獸名年,常欲食人,紫微星故鎖系之,不令至下界肆惡,而使人不逢年患,故過年時懸此最宜?!?/p>
1959年《新民晚報》上曾刊載一個故事《“年”的故事》詳細描述了年獸的外貌:“年”長著兩個頭,四只耳朵,八條腿,專門吃人過活。
但是‘年’很懶惰,一年四季它都在昏沉沉地睡覺,一直到除夕的夜晚,才從陰暗的山洞里爬出,尋找它的犧牲品。‘年’害怕日光,不喜歡紅色,尤其討厭喧鬧的聲音。”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年獸并非古代就有,而只是近現的民俗演繹。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年獸是人類世界一年所產生的污穢的集合體,驅趕年獸就是驅趕污穢,好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