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金鄉(xiāng)縣主墓清理簡報
西安唐金鄉(xiāng)縣主墓清理簡報
《文物》 1997年01期 韓保全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金鄉(xiāng)縣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孫女,滕王李元晏的第三女,其墓位于西安市東郊海橋區(qū)新筑鄉(xiāng)于家磚廠內(nèi)、處于溝河東岸,是金鄉(xiāng)縣主與其夫于險的合葬墓(圖一)。
1991年8月5日,磚廠取土時出土了部分陶俑,駐地的陜西省武警第五支隊及時追數(shù)了這批陶俑,保護了現(xiàn)場并向文物部門報吿了情況。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立即派人趕赴現(xiàn)場,經(jīng)采查墓道商蜩已被推掉,出土的陶俑原置于墓道東龕內(nèi)。
一 墓葬形制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95。,由墓道、天井、過洞、小龕、甫道及墓室等6部分組成(圖二)。原有封土堆已無存。
墓道為長斜坡形,南端已被推掉,殘長13、寬1.3-1.45米。
過洞3個,為拱頂土洞,水平長1.4-2.5、寬1.25-1.3、高1.25~1.3米。
天井3個,大小各不相同。第一天井長1.47、寬1.37、深3.05米;第二天井長1.35、寬1.43、深4.1米;第三天井長1.2、寬1.4、深6.35米。
小龕2個,處于第二過洞的東西兩壁。西龕保存尚好,龕口為拱形頂,寬0.75、高0.82米,土坯封口。龕內(nèi)底部呈方形,邊長1.33米,龕頂巳塌。東龕雖遭破壞,但形制仍較清楚,與西龕相同,唯略小而已。
甬道長3.4、寬1.2-1.45米。兩壁以白灰粉涂,頂已塌毀。
墓室為土洞式,頂已坍塌。底部呈方形,南北長3.5、東西寬3.4、北壁殘高1.9米。墓室西半部置石槨。槨底長3.2、寬1.8、厚0.2米,由3塊青石板拼成。槨頂已被打碎,堆積于墓室的西南角,從拼對的情形看,槨頂當為虎殿式,其上刻出屋脊、瓦壟、滴水等。槨底上四周鑿有10個12厘米見方,10厘米深的凹糟,槨頂下面也有對應的凹槽,推測槨壁可能是由木板鑲嵌而成,但因其朽毀,槨的高度也就無從得知了。骨架多已成灰,僅在西南角處有零星的幾塊人骨,葬式不明。墓室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有2個盜洞,在東北角的盜洞中發(fā)現(xiàn)三彩盤殘片。
二 壁畫
壁畫分布在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內(nèi),由于是直接繪在壁畫極薄的白灰面上,所以大都已脫落。墓道和甬道上的壁畫脫落殆盡,只留下斑駁的痕跡?,F(xiàn)將天井、過洞、墓室的壁畫記述如下。
第二天井和第三過洞的東壁為連續(xù)的牽駝出行圖,以紅色廊柱分隔。
第二天井東壁有壁畫2幅,南起第1幅寬0.6、人高約0.9米,繪一人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足部殘,右手握一杖形物量于右眉上,左手拉緩牽駝,面南前行。第2幅繪一駝一人,寬0.75、高1.5米,駝為單峰,背上搭有條形物品,昂首南行。駝左站立一人,載模頭,穿袍服。
第三過洞的東壁繪三人一駝。南起第一人為牽駝胡人,高約1米,深目、高鼻、長鷺,戴樸頭,穿圓領(lǐng)窄袖袍,腰束黑帶,足僵靴,左手執(zhí)一長杖形物置于左肩,右手作牽韁狀,身后當有駱駝,已脫落。第二人高1米,戴模頭,穿窄袖袍,足蹬靴,腰束帶,佩掛一圓形擊囊,牽鴕爾行。身后一駝為黃色,揚首嘶鳴.第三人戴模頭,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系帶,雙手拱于胸前,立于駱駝的右側(cè)。畫的上方繪風浮的祥云(圖三)。
第二天井和第三過洞的西壁殘存4幅男侍圖,以紅色的廊柱相隔。
第二天井西壁原有壁畫2幅,南起第一幅已脫落。第二幅寬0.75、人高1.3米,戴樸頭,著紅色圓領(lǐng)窄袖長袍,腰束帶,佩一圓形動奏,足魔靴,面南側(cè)立,雙手拱于腹前。
第三過洞西壁有壁畫3幅。南起第一幅為一人,頭部殘,正面而立,穿袍服,腰系帶,足穿靴。第二幡人物高約0.9米,戴樸頭,穿圓領(lǐng)窄袖袍,足證黑色高職靴,腰佩劍,拱手躬身,面南而立。第三幅為一男侍,衣裝同前者,但無佩劍,拱手躬身,面南而立,高約0.9米(圖四)。
第三天井東西兩壁各繪2幅侍女圖,以紅色廊柱相間。東壁南起第一幅寬0.6、高1-45米,女侍梳拋家髻,身著半臂和長裙,足殘。第二幅已脫落不清。西壁南起第一幅寬0.6、人高1.10米,梳高書,上穿襦衫,下著曳地長裙,露出云頭履。第二幅寬0.6、人高約1.2米,梳螺響,穿桔紅色翻領(lǐng)胡服,腰束帶,足已殘,雙手捧一長方形盒,向南側(cè)立。
墓室四壁均有壁畫,影作木構(gòu)。在距墓底1.6米的高度向上繪兩層梱額,立柱之上有斗拱。墓室的北壁、西壁、東壁皆以紅色立柱分作三間,南壁只在西半邊設(shè)一間。壁畫大多脫落,僅有2幅較清楚:南壁一間繪一女侍,頭梳螺髻,身穿紅色圓領(lǐng)窄袖袍,腰扎革帶,左側(cè)佩有擊囊,懷抱一白色包袱,下半身已殘(封三)。西壁南起第一間亦繪一女侍,梳螺髻,袒胸,穿窄袖襦衫,下著曳地長裙,肩有披帛,雙手拱于胸前,人高1.3米。
三 隨葬器物
由于墓葬早年被盜,墓室和甬道的隨葬品大多被盜,剩余的多為陶俑,殘破零亂,經(jīng)修復的有60余件。東、西兩龕未遭盜劫,隨葬品保存尚好,西龕出土35件,東龕出土71件。全墓出土器物共計170余件(殘破不可復原者不計在內(nèi)),彩繪陶俑占絕大多數(shù),另有三彩器、陶器和小件飾品?,F(xiàn)將這批器物簡介如下
1.彩繪陶俑,共154件,除1件為紅陶外,其余全是燒制火候較高的灰陶。
鎮(zhèn)墓獸2件.出于墓室」件人面,1件獸面.皆頭長角,肩生具,兇猛威武,蹲坐于底座上.獸面鎮(zhèn)墓獸左前爪握蛇上舉,通高63厘米(封底);人面鎮(zhèn)墓獸通高58.5厘米(圖五)。
天王俑2件。出于墓室。頭戴兜鑿,身著明光鎧,一手叉腰,一手高舉,腳踏怪獸,立于底座上.其中一件頭頂豎高纓,通高77厘米;另一件頭頂飾鸚鳥,通高74厘米(彩色插頁壹:2)。
文官俑1件。出于墓室。頭戴進賢冠,身穿闊袖長袍,神態(tài)謙恭直立于底座上。通高61.8厘米.
武官俑1件。出于墓室。與文官俑形制相似,頭戴鵬冠,身著補檔。通高60.4厘米(圖六)。
牽馬、牽鴕俑7件。均為墓室所出。有高鼻、深目、長髯穿胡服的胡俑,也有著半臂和長袍的雙髻僮俑,皆作拉韁狀,直立于長方形底座上。通高38.6?43厘米(彩色插頁壹:1圖七、八)。
騎駝俑2件。騎立駝胡俑,出于墓室。頭戴圓頂翻沿胡帽,穿圓領(lǐng)窄袖袍。通高63厘米(圖一一)。騎臥駝胡俑出于西龕。頭戴尖頂胡帽,穿圓領(lǐng)窄袖袍。通高41厘米(圖一二)。俑與駝皆分體燒制。
女立俑19件。依其大小不同分為三類。
大型俑6件,高40?44厘米,均出于墓室.拋家髻女俑4件,其中3件著襦衫長裙(有]件還戴耳套),1件著男裝。雙髻女俑1件,著胡服,腰系儀有圓銬的革帶,手中殘存鐵芯,原似持鏡。另有1件載模頭罩寶冠,戴耳套,著男裝,手上亦殘存鐵芯,原當持物(彩色插頁壹:3;圖九)。
中型俑4件,高24?26厘米,出于東寤。皆著襦衫長裙,有披帛,嘴角涂對稱的妝席,雙手環(huán)抱,手間有孔,原當持物。發(fā)型有高髻、雙髻、拋家髻。其中1件頭梳高髻,高鼻深目,當屬“胡姬”俑(圖一三)。
小型俑9件,其中8件高16.2?18厘米,2件出于墓室,6件出于東龕。面容清秀,體態(tài)苗條,皆著襦衫長裙并有披帛。另有1件僅高8.6厘米,造型裝束同前,為墓室所出。這些小型俑制作略粗糙(圖一四)。
男立俑18件。分兩類。
樸頭俑10件,其中6件高17.2-18.1厘米,4件高7.8-8.5厘米,西龕岀土5件,東龕出土3件,墓室出土2件。皆著圓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腳蹬靴,拱手而立。小者制作簡陋(圖一六)。
小冠俑8件,除1件出于東龕處,另7件皆出于西龕。通高13.3-13.6厘米。頭戴黑色小冠,身穿桔紅色交領(lǐng)大袖袍,腳蹬圓頭果履,雙手一上一下貼于胸腹部,手中有孔,原當持物,直立于方形底座上(圖一五)。
騎馬女俑5件。1件為紅陶質(zhì),僅存上半身,應是騎馬俑,胯下之馬已無存,殘高12.2厘米。頭頂平齊,原來發(fā)髻殘損,面目清秀,雙手自然下垂,身穿桔紅色窄袖襦,下著齊胸長裙,肩有白色披帛。這是此墓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紅陶質(zhì)的俑,出于西龕(圖一O)。另4件也出于西龕。發(fā)型一致,著裝相同。皆梳拋家髻,穿窄神衫和長糖,肩有披帛,端坐馬上,服裝色彩艷麗,馬為白色和棕黃色,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通高 35.2~35.9厘米(圖一七、一八)。
騎馬狩獵俑 8件。6件出于西龕,高33~36厘米;2件出于東鑫,略小,高 28.9 和 30.3厘米。其中抱犬者 2件,架鷹者 2 件,身后帶豹者1件,帶豬痢者1件,馬后馱鹿者1件。造型生動,制作精美(封面;封二;1、2)。
騎馬伎樂女俑5件。皆出于西龕。著男裝,穿戴華麗.手持各種樂器,騎于馬上作演奔狀.樂器有腰鼓、昆琶、箜篌、簞集和破,造型生動。馬配鞍幡,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通高35.5-37.5厘米(彩色插頁貳:2).
騎馬鼓吹儀仗俑18件。皆出于東龕.造型、服飾、彩繪等方面大致相同。載黒色籠冠或祜紅色帷帽,著桔紅色大袖袍,足J8黑色高翰靴,端坐馬背,大部分手持樂器作演奏狀,可見的樂器僅有排簫。另有4件俑未持樂器.馬皆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通高28?31厘米(圖一九)
舞蹈俑3件.出于東戛.頭藏黑色模頭,身穿圜領(lǐng)窄袖袍,腰束黑帶,足蹬靴。雙曹棒動起舞,立于楠IB形底座上.高19~20.5JE米(圖二O、二一).
雜技俑8件.出于慕室.其中1件為單手倒立,高4.7厘米.另7件為戴蘋備.俑高4.8?7厘米。試復原如圖(彩色插頁)。
戲弄俑2件。出于墓室。皆戴模頭,穿長袍,足踱靴,相對表演。其中1件為長髯胡人。高6.3米(圖二三)。
女坐俑1件。出于慕室,形體很小。頭橫雙髻,上著綠衫,下著紅褲,雙腿直伸,平坐于地。高2.5厘米。
坐女俑1件。出于墓室。梳雙垂髻,著白色窄袖袍服,腰束黑帶,蝎坐于地,右手置胸前,左手殘。高5.1厘米。
侏儒俑1件。出于慕室。戴模頭,上身裸修,下身僅穿三角褲,伸臂,屈腿,張嘴,作表演狀,神態(tài)滑稽。高4.7厘米(圖二五)。
小憩俑1件。出于墓室.雙手抱膝,席地而坐,作埋頭小憩狀。高3.5厘米.
馬16件。大者6件,均出于墓室,高50厘米左右。鞍幡具備,有的鋪有鞍袱,有的還有障泥.短縛尾,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圖二四)。小者10件,高10.4-12.7厘米,皆出于東龕。不置鞍精不縛尾,直立于底板上,制作較簡陋。
駱鴕9件。立駝2件,出于西龕,高55.2、58.5厘米(圖二二).臥駝7件,出于東龕,形體較小,高10.3-10.6厘米,制作略粗糙。
牛9件。除1件出于西靠外,余皆出于東龕。立牛6件,高8.2-16.7厘米(圖二六)。臥牛3件,高5.6-6厘米。
羊6件。皆出于東龕。有山羊、綿羊,有立有臥。高度為5.7~7厘米(圖二七)。
狗2件。皆出東龕。一蹲一臥,蹲狗高8.6(圖二九)、臥狗高3.1厘米。
豬4件.東龕出土。3件立1件臥。立者高7.8、臥者高5.7厘米。
雞3件。出于墓室。高5.5-6?米。
2.三彩器,共2件,出于墓室,巳殘。
盤 1件。圓形,淺盤,口微斂,矮實足??谘貎?nèi)外施褐黃、綠、白三彩,釉色瑩潤。盤內(nèi)外底不施釉??趶?25、底徑13.5、高4厘米(圖三O)。
三彩盅 口沿內(nèi)外施褐黃、綠、白三彩,釉色瑩潤。盤內(nèi)外底不施釉??趶?5、底徑13.5、高4厘內(nèi)施褐黃、綠、白三彩,釉色晶瑩,器外不施釉。口徑5.5、底徑2.5、高3.1厘米(圖三三)。
3.其他陶器,共5件,出于墓室。
塔式罐件。由蓋、H、座三部分組成。蓋為塔形組;靖小口,束頸,肩部鼓圓而下腹略瘦長。肩部塑出4獸頭;喇叭形座,座周圍規(guī)仰蓮瓣。紅陶胎,外施白衣,通高63厘米(圖三一)。
燈盞3件。2件紅陶,1件灰陶。敞口,淺腹,小平底。口徑10、底徑3.8、高2.9厘米(圖二八)。
假山1件。黃泥捏塑,施白衣。底部略呈輪IB形,長徑8.5、短徑5、高10.5厘米(圖三二)
4.小件飾品
花冠飾包括4件金筐寶鈿團花金飾和一些蔓金銅花飾、琉璃珠、銅泡釘?shù)?出于墓室。試作復原(圖三五)。
銅腭托1件。慕室出土,已殘(圖三四)。
骨雕小鸚鵡1件。墓室出土。勾喙長尾,身施綠彩,腹下有一小插孔,有銹痕,原當插于它物之上。長2.4、高0.9厘米。
蚌殼3件。
5.墓志,共2合,皆帶蓋,青石質(zhì)。
金鄉(xiāng)縣主墓志置于甬道正中。蓋為蓋頂式,頂邊長45、底邊長75、高15.5厘米。蓋頂中央分格陰刻篆文“唐故金鄉(xiāng)縣主墓志銘”9字。四邊周圍以卷草紋組成帶狀邊框。四剎以波狀卷草紋為地,分別線刻獅、鹿、虎和天馬等(圖三六)。
志石方形,邊長75、厚15.5厘米。四邊It以流轉(zhuǎn)盤曲的卷草紋。志文楷書,結(jié)構(gòu)嚴謹(圖三七)。書寫者武陽郡王李繼宗,系金鄉(xiāng)縣主的堂侄和女婿。據(jù)新舊唐書載:繼宗又名堪,祖父為高祖第二十子江王元祥,父為廣平郡公靈。神龍以后,繼宗承襲了伯父皎的武陽郡王的封號。就在書寫這篇墓志后不久,開元十二年夏四月,朝廷實行歸宗改封,繼宗被降為灃國公。
朝散大夫行蜀州司法參軍于隱墓志置于墓室入口處,因盜擾,志蓋巳被掲起,靠立于墓室東壁。石質(zhì)有些風化,個別字不清晰。
蓋為畫頂式,頂邊長48、底邊長59、高7.5厘米。蓋頂中部分格陰刻篆文“大周故朝散大夫于君墓志銘,四剝及蓋邊用細陰線刻出流暢自然的卷草紋(圖三八)。
志石方形,邊長59.5、厚12厘米。周邊麟以連續(xù)不斷的呈波狀起伏的卷草紋,其上綴花。志文正書,其中年、月、日、地、臣、天授等字,都采用了武則天創(chuàng)改的武周新字(圖三九)
墓志錄文見附錄。
四 結(jié)語
1.關(guān)于墓葬的建造時間
此墓為合葬墓,據(jù)墓志載于隱卒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葬于天授元年(690年),而金鄉(xiāng)縣主卒于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葬于開元十二年(724年)。我們認為此墓的開鑿當在于隱下葬之際。
此墓為單室方形土洞墓,具有3個天井,2個小龕,童室大小為3.4X3.5米,與于隱朝散大夫(從五品下)、蜀州司法參軍(從七品下)的身份官職相當。與之時代相近的神功二年(698年)朝議大夫(正五品下)干陵令(正六品下)獨孤思貞墓、景龍三年(709年)朝散大夫(從五品下)定王府椽(從五品下)獨孤思敬墓,均為單室方形土洞墓,墓室邊長皆不過4米,天井不超過5個,小龕為2個。這種形制和大小的墓葬據(jù)研究應屬第四等級,為四、五品官吏所用。
又據(jù)《唐六典》卷二載“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永徽四年至上元二年(653-675年)的定襄縣主與阿史那忠合葬墓,為單室磚墓,5個天井,2個小小.至德二年(757年)的清源縣主墓亦為單室磚墓,4個小龕。據(jù)研究這一等級應屬第三等級,墓主人都是一、二、三品官吏,使用單室磚墓。
由此可見,此墓形制和大小與于隱的身份相符而與金鄉(xiāng)縣主的身份不相符同時,根據(jù)壁畫的布局、內(nèi)容與風格,可以確認此墓開鑿于于隱死亡前后的武周時期。
2.壁畫繪制的時間
此墓的墓道及第一天井的壁畫已無存,第二天井和過洞兩壁均有壁畫,東壁為牽鴕出行圖,西壁為男侍圖,其中有進謁狀者。第三天井兩壁為女侍圖。天井和過洞的壁畫均以紅色廊柱相間。墓室壁畫在影作木構(gòu)的兩柱間繪佇立持物的女侍,現(xiàn)存2幅。從其布局、內(nèi)容和風格上分析,又參閱了宿白先生將西安地區(qū)唐墓壁畫分為五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氣將此墓的壁畫分別與第二階段(653-675年)和第三階段(706-729)的壁畫作比較,我們認為此墓的壁畫繪制時間不會晚于于隱下葬的天授元年(690年)。
壁畫中的牽駝出行圖與上元二年(675年)李鳳墓④第二過洞西壁的牽駝圖風格極為相近。女侍圖與李鳳墓和定襄縣主、阿史那忠墓?壁畫的女侍圖在7^物造型和風格上也十分接近,皆為高髻或螺髻,如意云頭履,著男裝手捧物,面容清秀,身材苗條而與景龍二年(708年)韋洞墓?壁畫中女侍那種豐腴靚麗的風格大相徑庭.據(jù)此我們認為壁畫的繪制也在于隱下葬之時。
3.有關(guān)陶俑的年代等問題
在出土的陶俑中,我們認為那件僅存上半身的紅陶胎質(zhì)的女騎俑應為于隱下葬時即天授元年(690年)的陪葬品?這件俑面目清秀,體形苗條,表情也較呆滯,與高宗武則夭時期的同類俑造型風格相一致,而與開元時期同類陶俑相比風格迥異。其胎質(zhì)又是全墓彩繪閹俑中唯一的紅色腐胎,可見與其他俑并非同一次燒制。
除此之外的所有陶俑皆為灰色陶胎,陶質(zhì)堅硬。陶俑的造型生動活潑,色彩艷麗,人物豐腴,表現(xiàn)出開元盛世的時代特點,應屬金鄉(xiāng)縣主開元十二年(742年)下葬時的隨葬品。
從鎮(zhèn)墓獸由蹲坐向直立演進的趨勢看,此墓出土的獸面鎮(zhèn)墓獸,一爪握蛇,舉于胸前,應比神龍二年(706年)章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中四足蹲坐的鎮(zhèn)墓獸時代為晚。天王俑頂飾鸚鳥,腳踣俯臥怪獸與開元十一年(723年)鮮于庭誨墓?中的天王俑極為相似。騎馬俑、狩獵俑、鼓吹儀仗俑、男女立俑等,與景龍二年(708年)韋洞墓和鮮于庭誨慕中的同類俑在人物面貌、造型風格等方面都十分相似,應屬同一時期。
綜上所述,此墓約開鑿于永昌元年至天授元年(689-690年),壁畫也繪于此時。墓的形制大小與于隱的身份相符,當是為于險下葬使用的。開元十二年安葬金鄉(xiāng)縣主時,也沒有按縣主的等級另行建墓,而是與其夫合葬,原墓的形制大小沒有改動,只是給金鄉(xiāng)縣主配備了石槨作為葬具。原繪壁畫也許保存尚好,因而也沒有重新繪制,但把原來放置的與于隱身份相符的等級較低的隨葬品全部撤走,而換上了與金鄉(xiāng)縣主身份相符合的新的隨葬品,那件殘為半身的彩繪紅陶女騎俑當是撤換時不慎遺落在西畬的。
此墓的彩繪騎馬狩獵俑與永泰公主墓中的男騎胡俑、狩獵俑,此墓的鼓吹儀仗俑與永泰公主墓及韋河墓中吹排簫、橫笛的男騎樂俑,在著裝、造型、胎質(zhì)、制作方法等諸多方面墓本相同,只是金鄉(xiāng)縣主慕中的這些俑表情更為活潑生動,甚至形體也略大些。永泰公主為中宗之女,韋淚系韋皇后之弟,身份特殊,其墓中的陶俑當是甄官署專為皇室成員和有功之臣雄制的,應屬“東園秘器”。據(jù)韋淚墓志載,韋淚遷葬時“賜東園秘器,葬日給班劍四十人,鼓吹儀仗送至墓所”.我們推測金鄉(xiāng)縣主墓中的彩繪騎馬狩獵俑、伎樂俑、鼓吹儀仗俑等,塑造藝術(shù)高超,燒造技術(shù)精湛,決非一般民間所能企及,故也應為“東園秘器”。
發(fā)掘: 韓保全 張達宏 王自力
張全民 王九剛 王志宏
執(zhí)筆: 韓保全 張達宏
王自力 張全民
攝影: 王保平
繪圖: 王九剛 王志宏
拓片: 張俊
附錄一:
大唐故蜀州司法參軍于府君夫人金鄉(xiāng)縣主墓志銘
王者建萬國,親諸侯,故寵極藩邸,宗分魯衛(wèi)。地承銀牋,挹河漢之靈源;門接絳霄,復云雷之瑞業(yè)者,其惟金鄉(xiāng)縣主乎!
我高祖景皇帝之曾孫、神堯皇帝之孫、滕王元嬰之第三女也。夭桃秀蕊,禮禮祥花。外包鴛鷺之奇,內(nèi)清詩禮之范。言笑有則,德行可觀。窈窕生蘭麝之香,敷愉挺綺羅之艷。既乎年漸二八,國重冠婚.摞梅之雅詠攸歸,降嫁之盛禮爰著。作配君子,出仕外臺,和鳴于飛,清音遠暢。金商七夕,朱樓瞰鳥鵲之橋;王劍雙飛,紫氣郁蛟龍之匣。享年不永,以開元十年八月廿六日薨于京安業(yè)里第,春秋七十有一。嗚呼哀哉!花落中春,蘭萎上月。巫山雨息,覺神女之沉魂;漢水珠亡,仰仙儀之不及。加以良人早喪,拱木成行,爰撰吉辰,遵乎古禮,以開元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合葬于見子陵,禮也。山云寡色,隴樹凝陰。野曠而笳鼓喧聲,林靜而旌旗黯色。孤子前尚、乘直、長堅等,瑞柯挺粹,琪樹聯(lián)芳。痛百身之不贖,悼千齡之已遠。夫談盛業(yè)者,必記其文贊洪名者,乃刊其石。俾夫泉壊,永表嘉猷。其銘曰:天開紫禁,地列絳河?;首诘燮荩袢~金柯。藩邸沉粹,擊綬逶迤。星分婺女,月降恒娥。天授英哲,神資淑美。韻合宮商,顏如桃李。倩兮言行,盼兮容止。笄年作嬪,以配君子。室家有范,進退可觀。婉如組織,郁若椒蘭。外臺述職,生涯運彈。山河杳眇,歲月摧殘,長原啟隧,同穴攸歸??囔F嚴嚴兮瓊笳思,悲風颼臺兮丹旌飛,空山兮日落,孤隴兮云霏。金鳧銀海,長掩泉扉。
子婿侄武陽郡王繼宗書
附錄二:
大周朝散大夫行蜀州司法參軍于君墓志銘并序
君諱隱,字希榮,河南洛陽人也。丞相公平,葉
龍光于炎室;將軍武烈,御鵲起于當涂。用能燮理陰陽,整權(quán)衡于百揆折沖樽俎,變奇略于三門。莫不盛績冠于前英,余慶鐘于后葉.曾祖象賢,周駙馬都尉、隨(隋)左領(lǐng)軍將軍、禽昌縣開國公。祖德墓,隨(隋)鷹擊郎將。父素,唐太子舍人。趨襟蘭無,輔前*8而資英侍綽策墀,托后車而標俊。公青田蘊質(zhì),騰逸氣于九皋;丹山孕影,絢奇文于五色。而公孫公子,人望人英,以咸亨二年爰降口口,肅恭湯邑,尚金鄉(xiāng)縣主,禮也。其年四月,即授嘉州司倉參軍事,又授蜀州司法參軍事。至永昌元年,累加朝散大夫,依舊任佇倪調(diào)梅鼎實,翼坤紐于皇圖;參棘臺階,賈危綱于帝歷。豈謂號呈飛鳥,賈興賦而傷年;詳遵赤猿,阮裁書而嘆夢。其年閏九月廿九日寢疾,卒于神都德懋里之私第。春秋冊九。惟君局量淹通,識度宏遠,謙虛著于容色,禮節(jié)蘊于襟口。縣主芳范,弘于任母,但聞空宇之悲,雅操專于杞妻,唯見崩城之喪。長子肩,口孔楹而辯地,想滕室而號天。弟進,宜議郎、行并州大都督參軍事。攜孤育幼,痛荊葉而摧心,荷德銘仁,切棣花而掩泗。即以天授元年廿九日安措于雍州萬年縣見子原,禮也。烏呼哀哉!乃為銘曰:穆矣溫淑,猗歟德令。謝玉聯(lián)彩,韋珠疊映。沖襟有綽,雅懷無競??苏Q國楨,式揚家慶。懿降卅俊,望重時英。千日稟質(zhì),防露疏貞。風清月湛,岳峙川明,姻通玉媛,學冠金糠。賽(蹇)賽(蹇)王臣,愕愕朝士,行祛三惑,道標五美。吐韻流音,含商激征,藻馥丹筆,絢蕤育史。中天寡猊,厚地無臧(藏)。云間墜陸,日下殲黃。賢人霧斂,郎位日亡。芝枯西鄂,菊盡南陽。疏蕪古隧,搖落新封。霜凝徙楨,風獵移松。蓋陰無鶴,劍影余龍。千秋萬歲,夜永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