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唐殿中侍御醫(y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發(fā)掘簡報

2021-11-27 08:5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唐殿中侍御醫(y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12年10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院

唐殿中侍御醫(y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位于西安市南郊長安區(qū)韋曲街道辦事處東兆余村北500米,東距高望村約1公里(圖一)。為配合國家民用航天產(chǎn)業(yè)基地項目,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院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在此清理漢、十六國、唐代墓葬共30座(圖二)。其中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并穴合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繪陶俑,現(xiàn)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該處地層共分為3層:第1層耕土層。厚約0.3米,灰褐色,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近現(xiàn)代磚瓦碎片,大量植物根系及現(xiàn)代垃圾。第2層壚土層。厚0.6米,黑褐色,土質(zhì)堅硬,內(nèi)含少量雜物。第3層生土層。淺黃色,土質(zhì)純凈細(xì)密。

蔣少卿墓(M15)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單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180°。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過洞、天井、墓室等部分組成。總長22.6、深9.5米(圖三)。

墓道 開口于距現(xiàn)地表下0.3米處,其上疊壓耕土層,為長斜坡墓道。開口平面呈南寬北窄的梯形,長4.25、南寬1.2、北寬1米,坡度28°。內(nèi)填較硬的黃褐色五花土。該墓共有5個過洞和5個天井,其中第五天井直通

墓室頂部。天井平面均為長方形,較過洞和墓道窄,依從南到北的順序為:第1過洞,長1.5、寬1.2;第1天井,長1.7、寬0.8;第2過洞,長1.25、寬1.2;第2天井,長2、寬0.8;第3過洞,長2、寬1.2;第3天井,長2、寬0.8;第4過洞,長1.5、寬1.2;第4天井,長1.8、寬0.8;第5過洞,長1.2、寬1.2;第5天井,長1.8、寬0.8米。

墓室為土洞,平面略呈方形,穹隆頂,已坍塌。南北長3.1、東西寬3.4、殘高2.7米。墓室西部有棺木遺跡,已朽成黑色炭灰,平面長方形。長2.3、寬0.6米。人骨頭北足南,仰身直肢,保存較差,大部已朽成黃色骨粉(圖五、七)。

夫人寶手墓(M16)位于蔣少卿墓西側(cè),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單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175°。平面呈“刀”形,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等部分組成??傞L20.35、深9.5米(圖四)。

墓道開口于距現(xiàn)地表下0.3米處,為長斜坡墓道。開口平面呈南寬北窄的梯形。長6、南寬1.2、北寬1.05米,坡度30°。內(nèi)填較硬的黃褐色五花土。該墓共有3個過洞和3個

天井。天井平面均為長方形,較過洞和墓道窄,從南到北的順序為:第1過洞,長1.2、寬1.15;第1天井,長2、寬0.65;第2過洞,長1.85、寬1.1;第2天井,長2、寬0.6;第3過洞,長2、寬1.05;第3天井,長1.4、寬0.6米(圖八)。

甬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方形,拱頂,已坍崩。南北長1.1、寬1.1、殘高1.85米。

墓室為土洞,平面呈方形,穹隆頂,已坍塌。南北長3、寬3、殘高2.2米。墓室地面坑洼,有積水痕跡。墓室西部有土質(zhì)棺床,略高于墓室地面,長3、寬1.3、高0.15米。其上殘留灰色棺灰,人骨保存較差,殘存兩下肢骨部分,其余已朽成黃色骨粉(圖六、九)。

二 隨葬器物

(一)蔣少卿墓

該墓出土隨葬器物31件(組),包括陶器、銅錢、墓志。

1.陶器共29件(組)。其中武士俑、鎮(zhèn)墓獸、風(fēng)帽俑、小冠俑、籠冠俑、女立俑、騎馬俑、駱駝、狗、雞、豬皆為泥質(zhì)紅陶,合模制作。還包括磨、帳座、靴。

武士俑2件。M15∶21,僅存俑頭,戴護(hù)耳兜鍪,螺髻,方面,高眉緊鎖,怒目圓睜,顴骨凸出,高鼻,厚唇,闊口微張,髭須外撇。原施白彩,多已脫落。高16.5厘米(圖一〇、三五∶10)。M15∶22,已殘碎,無法修復(fù)成形。

鎮(zhèn)墓獸2件。M15∶18,人面獸身,作蹲踞狀。昂首挺胸,長發(fā)高髻,頭扎巾帕,圓臉,面色祥和舒展,細(xì)眼,高鼻,厚唇緊抿,絡(luò)腮胡須,前腿直立,后腿蹲踞,尾上翹貼背,腳下有底板。通體施白彩,多已脫落,胸前用黑彩畫出毛發(fā)。通高37;底板長23、寬11、厚9厘米(圖一一、三五∶13)。M15∶23,獸面,已殘碎,無法修復(fù)成形。

風(fēng)帽俑6件。分為兩型。

A型4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8,頭戴風(fēng)帽,帽上系結(jié),圓臉,凸眼圓睜,塌鼻,髭須上翹,小口緊閉。身披高領(lǐng)窄袖曳地披袍,內(nèi)襯窄袖齊腳長袍,腰系寬帶。左手隱袖置于腰間,右手握拳抱于胸前,兩腳叉開直立。拳心有插孔,孔內(nèi)之物已失。通體施白彩。通高22.5厘米(圖一二、三五∶1)。

B型2件。M15∶12,直立,頭戴風(fēng)帽,圓臉,五官模糊。上衣穿大翻領(lǐng)右衽窄袖齊胯長衫,袒胸,腰系革帶,兩臂曲肘,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右腕上有一插孔,孔中原應(yīng)有物。下著袴褶,腳穿尖首履,雙腳外撇。通體施白彩,多已脫落。通高21.6厘米(圖三五∶2)。M15∶13,冠帽、服飾與M15∶12相同,唯雙腳直立于方形底板上,身體左傾,左臂自然下垂,手隱袖內(nèi),右臂曲肘,手握拳置胸前,拳心有插孔,孔內(nèi)原應(yīng)有物。通體施白彩,多已脫落。通高22.5厘米(圖一三、三五∶3)。

小冠俑1件(M15∶14)。直立,頭戴黑色小冠(平巾幘),圓臉,五官模糊,細(xì)頸。身穿對襟闊袖長衫,下著袴褶曳地,腰系寬革帶,右臂曲肘,手握拳置于胸前,拳心有插孔,孔內(nèi)原應(yīng)有物。左臂自然下垂,手隱袖內(nèi)。腳穿平底履。通體施白彩。通高23厘米(圖一四、三五∶4)。

籠冠俑1件(M15∶15)。直立,頭戴籠冠,大圓臉,寬額,五官模糊,細(xì)頸。身穿翻領(lǐng)右衽窄袖長袍,袒胸,腰系革帶,兩臂曲肘,雙手握拳,下著大襠筒褲,腳殘缺。通高22.5厘米(圖一五、三五∶5)。

女立俑4件。分為兩型。

A型2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16,直立,頭梳單刀半翻髻,面部圓潤,細(xì)目,高鼻小翼,嘴唇輕抿,細(xì)頸。上身穿交領(lǐng)窄袖襦衫,

肩披帔帛,下身著曳地長裙,裙帶高系腋下。右臂曲肘,手握拳置于胸前,左臂自然下垂,手隱袖內(nèi)。通體施白彩,發(fā)髻施黑彩,嘴唇施紅彩。通高24.3厘米(圖一六、三五∶8)。

B型2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27,直立,兩腳并攏,腦后盤髻。臉頰豐潤,小眼微睜,塌鼻,小嘴,細(xì)頸。身穿交領(lǐng)右衽窄袖過膝長袍,腰系窄帶,兩臂彎曲,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下著窄筒褲,腳穿平底履。通體施白彩,發(fā)髻施黑彩。通高21厘米(圖一七、三五∶7)。

騎馬俑2件。標(biāo)本M15∶30,殘。騎者上身殘缺,下半身著窄筒褲,腳蹬笏頭履。馬呈站立狀,較肥壯,背上模印鞍、韉,圓臀,長尾下垂,僅余左前肢。通體施棗紅色彩,多已脫落。馬體長25厘米(圖一八、三六∶13)。

駱駝1件(M15∶26)。昂首,小耳外翻,雙眼圓睜,鼻孔微啟,口大張,長脖后仰,作嘶鳴狀。雙峰、四肢殘缺。殘存梯形托板。通體施白彩,多已脫落。體殘長24厘米(圖一九、三六∶9)。

狗2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19,體瘦,眼微合,大耳貼面,長尖嘴,前腿平伸,后腿盤曲,長尾前卷。蜷曲臥于橢圓形底板上,作憩息狀。通高4.5、長12.5厘米(圖二〇、三六∶5)。

雞2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6,尖喙,高冠,粗頸,翹尾,作平臥狀。通體施白彩,尾施黑彩。通高5.8、體長8厘米(圖二一∶右、三六∶2)。

豬2件。形制、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5∶25,頭微抬,小耳,雙目圓睜,扁嘴微張,粗頸,圓身,肥臀,長尾前卷,四肢伏地,作平臥狀。通體施黑彩,多已脫落。通高5.6、體長11.2厘米(圖二二、三六∶4)。

磨1件(M15∶5)。泥質(zhì)紅陶。呈二層圓臺狀,磨臺立沿微外撇,上小下大。磨頂有圓圈狀糧斗,斗沿下相對置兩個半鏤孔小磨眼。通體施白彩。通高5.5、磨徑7、臺底徑9厘米(圖二三、三六∶10)。

塔式罐1件(M15∶1)。底座已佚,僅剩蓋、罐。蓋為圓餅形,蓋頂中心聳立三級塔剎(頂已殘)。罐小口微侈,厚卷唇,中間有一圈陰弦紋,形成雙唇沿。細(xì)矮頸緊束,窄溜肩,深腹圓鼓,下部直斜收,小平底。通體原涂黑彩。通高33.4;蓋徑10、蓋殘高6.5;罐高26.9、口徑10、腹徑25、底徑10.5厘米(圖二四、三六∶11)。

帳座1組(M15∶3),4件。形制、大小相同。泥質(zhì)灰陶。標(biāo)本M15∶3-1,底座方形,礎(chǔ)座呈二重八瓣(共十六瓣)覆蓮臺,中心有圓形插孔,孔頂面內(nèi)邊沿飾一圈連珠紋,外圈飾一道凸弦紋。通體施黑彩。帳座通高8、底座邊長15.6、孔徑3.5厘米(圖二五、三六∶12)。

陶靴1組(M15∶4),10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船形高靿,中心有穿透的插孔。高4.2、靿長5.3、靴長4.9厘米(圖二六、三六∶7)。

2.銅錢1組(M15∶2),2枚。均為“開元通寶”。直徑2.4、孔徑0.65厘米。重3.05克(圖三七∶1、2)。

3.墓志1合(M15∶24)。由蓋、志兩部分組成,青石質(zhì)。蓋為方形盝頂,頂面拋光,素凈無銘。剎面較窄,減地陰線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周圍飾山石、草木、云氣紋。立沿陰線刻“S”形卷草紋。盝頂邊長37、剎面寬5.5、蓋邊長45.5、厚7厘米。志方形,四立沿面各減地刻三個壸門,內(nèi)陰線刻十二生肖,生肖周圍襯飾山石、草木、如意云紋。志文楷書,15行,滿行18字,共253字。志邊長45、厚8.4厘米(圖三八、三九)。錄文如下:

唐故殿中侍御醫(yī)上護(hù)軍蔣府君墓志」公諱少卿義興陽羨人陳滅入隨(隋)因家于長安」曾祖天寶齊桂州刺史祖碩尚梁散騎常侍右」軍將軍將樂縣開國伯父子翼陳鄱陽王國?!故屉S(隋)永和令公早明因果游心釋教攝生之道」拯救之方頗迂雅思略皆貫涉老氏后下之誡」太易明謙之理率由自至不資學(xué)習(xí)寂靜自居」安貧樂道家人未嘗見喜慍之色初不以勢利」經(jīng)懷故莫階榮級安時處順居常待終享年八」十以顯慶二年三月己丑朔七日乙未遘疾薨」于萬年縣之安興里第即以其年十月丙辰朔」十八日癸酉附(祔)葬于」先人之舊塋嗣子儼惟風(fēng)樹之不靜慟過庭之」靡訓(xùn)痛陟岵之無望懼桑田之有變清徽盛德」湮沉莫紀(jì)故勒茲玄石以彰不朽云

(二)夫人寶手墓

該墓出土隨葬器物24件(組)。包括陶器、銅錢、琉璃器、墓志。

1.陶器共21件(組)。泥質(zhì)紅陶,合模制作或捏塑。包括武士俑、鎮(zhèn)墓獸、風(fēng)帽俑、騎馬、牛、狗、雞、燈盞。

武士俑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標(biāo)本M16∶3,直立。頭戴護(hù)耳兜鍪,方面,高眉,怒目圓睜,顴骨凸出,高鼻,厚唇闊口,須外撇。頸圍項護(hù)披肩,身穿明光鎧,肩搭寬甲絆,上臂覆蓋方形臂鞲,小臂緊裹勒腕帛子,左臂下垂,右臂曲肘,左拳置腰,拳心有一插孔,原持物已佚,右拳拄胯。胸前護(hù)胸鏡高凸,腰間寬革帶緊系,鎧甲下襯齊胯長衫,雙下裳為曳地戰(zhàn)裙,兩腳微叉,靴尖外露,直立于踏板上。通體施白彩,眉、眼珠、胡須施黑彩。甲絆、衣襟涂紅彩。通高52.4厘米(圖二九、三五∶14)。

鎮(zhèn)墓獸2件。分別為人面和獸面,皆為獸身,作蹲踞狀,昂首挺胸。前腿直立,后腿蹲踞。蹄足三趾,尾上翹貼背,腳下有底板。M16∶1,人面,頭戴護(hù)耳兜鍪,方面,高眉,怒目圓睜,顴骨凸出,高鼻,厚唇闊口,須外撇,眉、眼、胡須用黑彩勾繪。通體原涂白彩,多已脫落。通高26.4、底板長13.8、寬13.2、厚1.4厘米(圖二七、三五∶11)。M16∶2,獸面,耳前翻上聳,左耳殘。高眉,圓眼,怒視前方,闊鼻,大口,獠牙外呲。通體原涂白彩。通高27.4、底板長15.4、寬14、厚1.4厘米(圖二八、三五∶16)。

風(fēng)帽俑10件。直立,頭戴風(fēng)帽,圓臉,細(xì)眉,細(xì)眼,塌鼻,小口緊閉。上衣穿大翻領(lǐng)右衽窄袖齊胯長衫,腰系窄革帶,袒胸腆腹。右臂曲肘,手握拳抱于胸前,原似持物,左臂自然下垂置腹側(cè),手隱袖內(nèi)。下著袴褶,未縛膝,腳穿尖首履,雙腳微叉開。M16∶12~18,右拳心無插孔,雙腳直立于薄方形底板上。風(fēng)帽、上衣施紅彩,面容、翻領(lǐng)、下裳、底板涂白彩。通高22.2厘米(圖三〇、三五∶6)。M16∶19,右拳心有插孔,原持物已佚。雙腳下無底板,身形微瘦削低矮,通高21.3厘米(圖三一、三五∶9)。M16∶23,頭已殘佚,右拳心有插孔,原持物已佚,雙腳下方形底板較厚。通體涂白彩。殘高17.5厘米(圖三五∶12)。

騎馬俑3件。M16∶7,仕女端坐于馬鞍上,圓臉,細(xì)彎眉,小眼,高鼻,小口緊抿,頭梳單刀半翻髻,細(xì)脖頸,上身穿對襟窄袖襦衫,肩披帔帛,長裙窄褲。左手下垂于身側(cè),右手彎曲握于胸前,馬呈站立狀,頸略下彎,雙目圓睜,目視前下方,馬背模印鞍、韉和障泥,馬尾下垂,四肢殘缺,立于踏板之上。馬通體施白彩,褐色彩繪轡頭、攀胸、鞘及輶帶。通高31.5;馬體長23.5厘米(圖三二、三五∶15)。M16∶10、11,已殘碎,無法修復(fù)成形。

牛 1件(M16∶24)。昂首,頭頂耳、角處有插孔,孔內(nèi)原應(yīng)有物。圓目,闊嘴微張,脖頸粗短,體肥臀圓,四腿殘缺,長尾下垂微左撇。通體原涂白彩。牛體長26.5厘米(圖三三、三六∶1)。

狗1件(M16∶22)。體瘦,嘴已殘,前腿平伸,后腿盤曲,卷尾貼背。蜷曲臥于橢圓形底板上,作憩息狀。底板已殘缺。通高3.8、長10.5厘米(圖三六∶6)。

雞1件(M16∶21)。捏制。尖喙,高冠,昂首,細(xì)長頸,翹尾,立于圓形底座上。通高7.8、長5.4厘米(圖三四、三六∶3)。

燈盞1件(M16∶9)。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淺腹,平底,矮圈足。高2.8、口徑9.8、足徑3.6厘米(圖三六∶8)。

2.銅錢1組(M16∶6),5枚。均為“開元通寶”,一枚殘碎。其余皆為直徑2.5、孔徑0.6厘米。重3.2克(圖三七∶3、4)。

3.琉璃器1件(M16∶8)。乳白色,不透明,已殘碎,無法修復(fù)成形。

4.墓志一合(M16∶5)。由蓋、志兩部分組成,青石質(zhì)。蓋為方形盝頂,頂面陰線刻方格,4行,行3字,篆書“唐益府蔣法曹故夫人墓志銘”。剎面較窄,陰線刻“S”形卷草紋。立沿陰線刻如意云紋。盝頂邊長31.5、剎面寬6、蓋邊長37、厚7.4厘米。志為方形,四立沿面減地陰線刻“S”形卷草紋,志面陰線刻棋盤格。志文楷書,22行,滿行23字,共466字。志邊長40、厚8厘米(圖四〇、四一)。錄文如下:

唐故朝議郎行尚藥侍御醫(yī)上護(hù)軍蔣府君夫人隴西郡太」君墓志銘并序」夫人諱寶手族著隴西晉永嘉南度居于蘇州之吳郡因為」郡人焉唐臣周史秦衡漢將載德不渝昌源自遠(yuǎn)曾祖師子」梁右領(lǐng)軍通直舍人上儀同周鄜原二州刺史贈驍騎大將」軍道架人倫業(yè)隆邦幹華章寵命榮冠兩朝祖禮賓陳延陵」令譽(yù)洽三江材優(yōu)百里清規(guī)洗浴淳范移風(fēng)父瑱隨(隋)任芳州」司戶汜水令始參軍事終作人長正名宰物片言釐務(wù)夫人」弱歲柔嘉幼年寄朗三星既矅四德仍兼待年而笄歸于蔣」氏若乃織纴組紃之務(wù)咸盥中饋之規(guī)婦道聿修母儀光備」既而所天廕(蔭)缺從子命尊始封隴西縣太君尋加隴西郡太」君隨班例也加以躬行節(jié)儉志仰菩提故得福祿咸宜壽年」斯大徒以日駒遄邁月制自催遘疾彌留奄循?;浺韵獭购嗨哪晔辉仑ト战K于長安之懷真里第享年八十有五」嗚呼哀哉即以上元二年二月廿八日葬于明堂縣之少陵」原祔合于侍御府君之塋禮也長子監(jiān)門將軍儼次子益府」法曹靜惟榮養(yǎng)之不待軫風(fēng)樹之綿思縱峴碑而寫德習(xí)滕」城而表記嗚呼哀哉乃為銘曰/柱下高風(fēng)弘農(nóng)茂族英靈不替挺生才淑咸盥事姑停機(jī)訓(xùn)」子肅雍嬪政悅懌女美賢愚共盡彭殤等騖秋畹風(fēng)過虞泉」景遽黃腸啟隧白日辭春一茲同穴再奉如賓箴管必殘海」田終易式銘素范永賁玄石

三 結(jié) 語

(一)墓主人身份與葬地

墓志記載,墓主人蔣少卿為“義興陽羨人”。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東晉時曾設(shè)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宋避太宗諱改宜興。

蔣氏家族譜系:曾祖天寶—祖碩尚—父子翼—少卿—嗣子儼、次子靜。曾祖蔣天寶曾任南齊桂州刺史。祖蔣碩尚曾任南梁散騎常侍右軍將軍、將樂縣開國伯。父蔣子翼曾任南陳鄱陽王國常侍、隋永和縣令。但查閱相關(guān)文獻(xiàn)資料,除蔣儼外,蔣氏家族其他人史書上均無傳。蔣少卿生前官職為殿中侍御醫(yī)、上護(hù)軍。殿中侍御醫(yī)為職事官職,唐代侍御醫(yī)屬殿中省尚藥局,是宮內(nèi)的主要醫(yī)官,從六品上。上護(hù)軍為墓主人散階,正三品。以顯慶二年(657年)遘疾薨于萬年縣之安興里第,享年80歲。

墓志記載:“夫人諱寶手,族著隴西,晉永嘉南度,居于蘇州之吳郡,因為郡人焉?!闭f明夫人寶手的家族為永嘉時期北方南遷的士族。家族譜系:曾祖師子—祖禮賓—父瑱—寶手。志文未刻寶手姓氏,但載夫人“族著隴西”,“柱下高風(fēng),弘農(nóng)茂族”。老子名李耳,曾為周柱下史。又《后漢書》卷四九:“貴清靜者,以席上為腐議;束名實者,以柱下為誕辭。”李賢注:“柱下,老子也。”[1]據(jù)此推測,夫人應(yīng)為李氏。曾祖師子曾任南梁右領(lǐng)軍、通直舍人、上儀同,周鄜原二州刺史、贈驍騎大將軍。祖禮賓曾任南陳延陵令。父瑱曾任隨(隋)芳州司戶、汜水令。但查閱相關(guān)文獻(xiàn)資料,史書上均無傳。夫人以咸亨四年(673年)終于長安之懷真里第,享年85歲。

據(jù)墓志記載,蔣少卿祔葬于先人之舊塋。夫人寶手上元二年(675年)葬于明堂縣少陵原,祔合于侍御府君之塋。由此可知此地應(yīng)為蔣氏家族墓地,屬少陵原。少陵原,又名鴻固原。位于浐、潏之間,因漢宣帝營陵于此,名曰杜陵,亦稱杜陵原;漢宣帝許皇后葬杜陵南,墳較杜陵為小,所以名少陵原。據(jù)同一地出土郭仲恭墓志記載:“仲恭……葬于萬年縣之南封義善鄉(xiāng)鳳棲原?!兵P棲原又稱鳳棲原,實際上是少陵原的西北部。少陵原自東南向西北坡度漸趨低緩。由于臨近隋唐長安城,地勢高闊,因而成為隋唐時期的主要葬地之一。

(二)墓主人生前居住地

蔣少卿墓志記載墓主“薨于萬年縣之安興里第”。安興坊,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三坊。安興坊居住了眾多親貴重臣,如睿宗時宰相陸象先、玄宗時宰相宋璟、玄宗的兄弟申王、齊王范等。

夫人寶手墓志記載其“終于長安之懷真里第”。懷真坊,朱雀街西第二街,五坊。懷真里曾居住過武周時期尚書右仆射唐休璟、玄宗時戶部尚書畢構(gòu)、宣宗時義成軍節(jié)度使、駙馬都尉韋讓等。

(三)蔣少卿、寶手之子蔣儼、蔣靜的身份蔣儼為蔣少卿的長子,為官歷太宗、高宗兩朝,曾代表大唐出使高麗。歷任幽州司馬、會州刺史、殿中少監(jiān)、蒲州刺史、太子右衛(wèi)副率,檢校太常卿。文明年間封義興縣子,歷右衛(wèi)大將軍、太子詹事。著有文集五卷。垂拱三年(687年)卒,享年78歲。因其善政,曾被史學(xué)家稱為良吏[2]。

蔣靜史書無傳,據(jù)墓志記載,“次子益府法曹靜”。益府即益州大都督府。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一和《資治通鑒》卷一八五、一八八、一九一記載:武德元年改為益州總管府,三年置西行臺,武德九年廢益州大行臺,置大都督府。龍朔三年,復(fù)位大都督府[3]。法曹為古代司法機(jī)關(guān)或司法官員的稱謂。據(jù)《新唐書·百官志》:法曹,司法參軍事,掌鞫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4]。蔣靜應(yīng)為益州大都督府司法參軍,從七品下。

蔣少卿墓是西安發(fā)現(xiàn)的一座十分重要的唐代“殿中侍御醫(yī)”紀(jì)年墓,對研究唐代的醫(yī)療官署有重要意義[5]。蔣氏家族在唐代初期的官方醫(yī)學(xué)機(jī)構(gòu)中權(quán)勢頗大,但文獻(xiàn)記載并不多,對其關(guān)注也是近年才多起來。顯慶四年(659年)李勣、孔志約、蘇敬等23人修《唐本草》,其中蔣氏占4人,分別是:蔣義方、蔣元昌、蔣孝瑜、蔣孝璋。蔣孝璋與蔣少卿同為吳郡義興人。夫人寶手墓志記載“終于長安之懷真里第”,為隋唐長安城坊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6]。另外,蔣少卿墓有5個天井,第五天井位于墓室頂上,此種墓葬形制在唐代極為罕見。墓室中出土的鎮(zhèn)墓獸、男女立俑、騎馬俑等反映了盛唐時期陶俑制作的工藝水平。

發(fā)掘:楊軍凱 郭永淇 辛龍 王志宏 羅旋 張振鵬

攝影:郭永淇

繪 圖:黨曉婷 關(guān) 琳

拓 片:李明亮 李洪濤

執(zhí) 筆:楊軍凱 辛 龍 郭永淇

西安唐殿中侍御醫(yī)蔣少卿及夫人寶手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武川县| 黄大仙区| 日土县| 兴化市| 易门县| 惠来县| 柘城县| 乳山市| 萍乡市| 临高县| 凌云县| 西青区| 麦盖提县| 南木林县| 纳雍县| 逊克县| 郧西县| 南平市| 沂水县| 五原县| 天祝| 宜兰市| 西乌| 长治县| 灵武市| 临武县| 襄城县| 贺兰县| 五峰| 富平县| 福清市| 桐乡市| 荣成市| 恩平市| 前郭尔| 鄂伦春自治旗| 金阳县| 文水县| 宜阳县| 台湾省|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