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后別吃粽子了,教你篜甑糕,軟糯香甜,棗香濃郁,比粽子好吃
“五月初五是端午”,這一天家里的親戚好友齊聚一堂過節(jié)了,那我想問問大家,你們都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其實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三種說法,第一種:紀念屈原:屈原是戰(zhàn)國詩人及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到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后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jié)。第二種: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帶領(lǐng)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報殺父殺兄之仇,后又帶領(lǐng)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zhì)押在吳國,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
后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吳王夫差聽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尸體沉入錢塘江中。當?shù)匕傩諡榱思o念他,便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第三種:紀念孝女曹娥:相傳東漢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于江中,曹娥尋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這天,14歲曹娥投江尋父。幾天后,曹娥抱著父親的尸體走出江,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將每年的五月五日作為節(jié)日紀念曹娥。
即使說法很多,但是傳統(tǒng)習俗卻一樣,那便是—“包粽子”,但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卻不一定能在這一天品嘗到家里的味道,沒關(guān)系,既然吃不到粽子,那么我教大家另一種美食,在這一天吃不到家鄉(xiāng)的味道,換成它也是不錯的選擇呢,那它到底是誰?那便是——“篜甑糕”。
制作過程:
第一步:準備食材
首先我們準備好糯米,糯米我們可以根據(jù)家里的人口數(shù)來準備合適的重量,然后我們將糯米放入一個大盆中,往盆中倒入清水,清水要沒過糯米并且還留有一節(jié)指關(guān)節(jié)的位置為好,讓糯米我們先浸泡一晚,這里要提醒大家,糯米記得要提前一天浸泡哦,并且這里的糯米我們要選用圓糯米,圓糯米經(jīng)過長時間的煮制會軟爛有粘性,用來做甑糕最合適不過來,將糯米加水浸泡之后,我們再來準備一個大盆,同樣的準備適量的紅豆,家里沒有紅豆的話,用蕓豆也是可以的,往大盆中倒入足量的清水,我們將紅豆也提前浸泡一晚哦。
待過了一夜,我們再來看,糯米經(jīng)過浸泡變得非常的軟了,我們用手去捏它,輕輕一捏就可以捏出水來,為什么我們要長時間浸泡糯米呢?這樣浸泡的糯米,我們在蒸煮的過程中可以節(jié)約我們的時間糯米吃起來也會軟爛一些。浸泡的糯米我們將它控水撈出,放置一旁備用。然后再看看紅豆,紅豆經(jīng)過浸泡變得非常的脹,非常的飽滿了。然后控水撈出放置一旁備用,這時候我們再來準備一些紅棗。一盆清水中倒入些許面粉攪拌均勻,再倒入準備好的紅棗,將它們清洗一遍,加入面粉,是因為面粉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能夠吸附掉紅棗表面的灰塵與雜質(zhì)。將紅棗多給它清洗幾遍之后控水備用。
第二步:吞食食材
我們準備一個三層的篜鍋,下面一層我們放上洗干凈的紅豆,將它平鋪整齊,我們也可以選用高壓鍋,這樣篜出來的紅豆吃起來口感會更好一些,中間一層放糯米,在放糯米前我們記得先給它放上一層絨布,不然我們的糯米會偷跑哦,然后平鋪整齊,這樣才能讓糯米受熱均勻,最上面一層就放上洗干凈的紅棗啦,蓋上蓋子開大火,我們蒸煮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的時間。家里沒有三層篜鍋的朋友我們也可以多準備1到2個篜鍋,要是要記住,我們做甑糕前都要將食材全部給它捏一點。
待時間到,我們將將食材都取出來放涼一會,糯米我們將它放入一個大盆中,然后用勺子將它攤開些,也可以往碗中倒入少許涼水,這樣可以加速糯米降溫,也加強糯米的粘性,而我們的紅豆也熟透了,輕輕一捏紅豆都“粉碎”了。然后將其裝入碗中備用。
第三步:做甑糕
準備好一個干凈的蒸籠,放上一層篜布,這樣方便脫模,然后往織布上我們先放入一層紅棗,平鋪整齊,然后放入紅豆,喜歡吃紅豆的朋友可以多放一些,不喜歡的就少放一些,將其平鋪整齊,然后把糯米放上去,放糯米時我們要用勺子給它壓緊實些,這樣篜出來的甑糕才不會松散。糯米可以多放一些,然后再放一層紅豆一層糯米,記得壓緊實了。我們就可以將蒸籠上鍋蒸了,開大火待上氣后,蒸上兩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
蒸好我們就可以打開蓋子了,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啊,那么我們的甑糕就制作好了,棗香四溢,軟軟諾諾的真的好吃!如果端午節(jié)沒有吃粽子的朋友不妨試一試,你絕對會愛上這個味道的,不需要太多的食材也不需要復雜的工序,那么你學會了嗎?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要是你也喜歡我的內(nèi)容的話,也趕緊為我點個贊加個關(guān)注吧,這里是清清愛做菜,我是清清,我們下期在分享好吃的美食與技巧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