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鏡的前世今生
角膜塑形鏡
也叫OK鏡(Orthokeratology/Ortho-k),主要用于暫時性矯正屈光不正、減緩近視增長速度。
角膜塑形鏡是如何實現(xiàn)這些功能的呢?它真的奏效嗎?今天我們來講講角膜塑形鏡的歷史,大家或許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它。
角膜塑形鏡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美國愛荷華州大學的George Jessen教授開始對角膜塑形術進行研究,嘗試通過在角膜表面施加壓力來暫時性地改變角膜曲率,從而治療近視。在研究中,Jessen發(fā)現(xiàn)治療近視的病人,其角膜曲率在治療后發(fā)生了改變,這啟發(fā)了他對角膜塑形鏡的研究。
隨后,Jessen設計了一種可以在睡眠時佩戴的塑形鏡,通過對眼睛施加特定的壓力,將角膜的曲率暫時性地改變,從而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這是角膜塑形鏡的雛形。不過,當時的角膜塑形鏡制造技術比較原始,而且需要進行手工打磨,過程費時費力。并且,由于角膜的形狀和度數(shù)差異很大,制作難度大,需要相當?shù)募夹g含量和經(jīng)驗。
在此基礎上,Jessen不斷改進角膜塑形鏡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他發(fā)現(xiàn),隨著鏡片弧度的不同,角膜的曲率也會隨之發(fā)生各不相同的改變,因此他不斷嘗試改變鏡片的形狀和尺寸,以求達到更好的矯正效果。
1962年,Jessen的研究得到了認可,并被商業(yè)化生產,成為第一種角膜塑形鏡。不過,由于當時技術和設備上的限制,這種早期的角膜塑形鏡在使用中存在很多問題,如缺乏普適性、不夠精確、不穩(wěn)定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后續(xù)的研究人員們不斷改進角膜塑形鏡的設計和制造工藝,推出了一系列新型角膜塑形鏡,這些新型角膜塑形鏡在鏡片形狀、尺寸和材料上都得到了改進,因此適用人群更廣,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和舒適。
二十世紀70年代,隨著材料科學和制造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角膜塑形鏡的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到了80年代,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技術的應用,制造變得更加精確和標準化,使用者得到了更好的體驗。
到了90年代,角膜塑形鏡已經(jīng)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在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鏡片的材料和涂層得到不斷改良,透氣性和舒適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時各種智能化的設備也使得角膜塑形鏡的生產過程也變得更加高效和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