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理念和方法

本文主要分享挑書、看書的一般方法以及讀書筆記相關(guān)干貨
1.閱讀認知
Ⅰ. 讀書,一定要先讀最好的書
這個『?最好 』,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和你當前的閱讀需求一致,二是內(nèi)容質(zhì)量好。
根據(jù)谷歌在2010年的統(tǒng)計,世界上共有1.3億本不同的書!
參考資料:
https://booksearch.blogspot.hk/2010/08/books-of-world-stand-up-and-be-counted.html
http://www.isbn.org/faqs_general_questions
實際上,人類的知識總量已經(jīng)大到你無法想象,沒有取舍的閱讀和學習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得更多精要的知識。
當你準備閱讀的時候,一定明確:我要通過接下來的閱讀獲得什么樣的信息?進行什么樣的思考?這將對我的那方面思維有作用?
這樣,你便可以大致做好接下來學習方向的規(guī)劃。
接下來就該找書,那么到哪里找好書呢?筆者找書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①.?在豆瓣和亞馬遜上直接搜索關(guān)鍵字,比如:『 C語言 』、『 心理學 』,然后根據(jù)讀者的評價進行挑選。
???? 此外,豆瓣的圖書榜單也是個挑書的好地方。
②.?在閱讀過程中,留意以下作者提到的人和書本,注意一下書后的參考書目 ,這里面全是寶!
③.?牛人推薦:不管是網(wǎng)上的,還是你身邊的牛人,打聽下他們在看什么書,也是很好的方式。
④.?高品質(zhì)的聽書平臺上的書本,為了避嫌,筆者不在這里做推薦,如果你需要直接上知乎問就行了。
另外,好的聽書真的可以『 替你讀書 』—— 替你讀一些干貨不多,但是理念很好,不得不讀的書,比如《清單革命》這樣的書。
Ⅱ. 一本書讀著『 難受 』,就對了
讀著『 難受 』,證明你在思考, —— 當然,這個『 難受 』指的是:要集中精力、調(diào)動知識去理解書中內(nèi)容的那種『 難受 』。
只有這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書籍,才會真正促成你的思維的長進。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 難受 』是有度的,去讀完全超越你的知識邊界的書籍,或者在沒有任何引導的情況下啃哲學原著,都是自找罪受,除非你真是天賦異稟。
Ⅲ. 很多知識都寫不進書里
書本的確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但是你要知道,很多知識是寫不進書里面的。
拿剪輯來說,面對七八個小時的影像素材,怎樣把它剪成幾分鐘的一個片段,呈現(xiàn)一個場景?
這需要你和編輯、導演和制片人充分溝通,明確他們真正的意圖;還需要你長期剪輯形成對視聽語言細微的感覺,等等。
并且,當你剪完了這個場景,下一個場景很可能又會面對完全不同的情況,更不用說當你進入一個新劇組的時候的情況。
而這一切,都沒有書本能夠承載。
所以,現(xiàn)實世界的很多知識其實是細碎、隱蔽、并且針對性極強的,千萬不要以為看書就能長本事,看書頂多只能長見識。
2.閱讀計劃
Ⅰ.書,非借不能讀
為什么要說『 非「 借 」不能讀 』 ?因為『 借 』的書需要還,換句話說,就是有一個閱讀的截止日期。
所以當我們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閱讀速度以及可用于閱讀的時間的截止日期,不然,鬼知道你會拖到什么時候。
Ⅱ.分類閱讀
平時看書,最好有多個方向的閱讀計劃,這樣能很好的平衡你的閱讀面,不至于偏廢。
筆者常用的閱讀分類有三個:
①. 計劃閱讀 - 寫作導向
筆者在寫東西的時候,往往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些知識欠缺,這個時候我會把需要閱讀的東西記錄在手賬本上,在午休后閱讀。(我一般在上午寫作)
②. 研讀 - 硬知識、專業(yè)書籍、專題閱讀
當你想對某一特定知識做一些了解的時候,可以制定一份研讀的清單,因為這類書籍一般會涉及到比較難的概念或者一些數(shù)學方面的東西,并且為了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所以需要專門對付。
有關(guān)于研讀的方法,請參考我的『 如何研讀一本書 』一文。(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查看 )
③. 自由閱讀 - 不同類型書籍
為了睡前不玩手機,或者平時想要讀一些不同的東西,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 自由閱讀 』的清單。
里面放幾本和當前主要的閱讀方向不同的書籍,在午休前、下午茶以及睡前隨便翻十幾頁,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并且你很可能從中發(fā)現(xiàn)不少的靈感。
3.閱讀 —— 以輸出而非輸入為核心
很多人閱讀,樂于計算自己讀了多少本,每天要看多少字,這就是典型的只顧輸入。
這樣的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但是這些數(shù)字往往能滿足不少人的虛榮心,很多營銷都在用這樣的手段。
但是學沒學到,你自己心里沒點數(shù)嗎?
正確的學習姿態(tài)只有一個 —— 輸出。
這個輸出,有很多形式比如和身邊的人聊相關(guān)的話題,想象自己要把這些東西講給被人聽應該怎么講,等等。
就筆者個人的觀點,最可行和簡單的方法還是寫作。
但是,千萬不要去寫那種“歸納大意”的讀書筆記,因為這樣,你所有的話都要圍繞一本書去講,想要發(fā)散或者探究一點什么都是偏題,辛辛苦苦寫下來,你無非就是把一部好書降格成為一篇稀稀拉拉的作文而已。
最好的方法是寫自己的東西,把在看書過程中的勾畫和思考記錄好,作為寫作素材使用。
在寫作的過程中,你會對這些信息做更多的組合、思考;你還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其中某個東西還想研究一下,在進一步的閱讀和思考中,你會收獲更多的東西……
只有當你將所看到的東西用于寫作,把這些知識和你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縫合之后,你才能學到點東西。
當然,你也不要只知道輸出,瞎寫,為了寫而寫。還是那句話,學沒學到,有沒有思想和內(nèi)容,你自己心里沒點數(shù)嗎?
鄭重聲明:本文為單華偉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筆者寫的文章會在第一時間發(fā)布在個人公眾號『 單華偉 』,這里還收錄了很多讀者問答整理文稿,文章分類也更細致,更便于翻閱,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一定記得關(guān)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