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識點|后李文化、興隆洼文化

新石器時代
名詞解釋
來源:《中國考古學大辭典》王巍著
NO.01
后李文化
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后李官莊(簡稱“后李”)遺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沖積平原地帶,其范圍大致東起淄河、西到長清的狹長地帶。分為后李類型和西河類型。除后李遺址外,重要遺址尚有章丘市小荊山和西河、鄒平縣孫家等。主要發(fā)現(xiàn)有房址和墓葬等遺跡。遺物分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只見夾砂陶,均為手制,燒制溫度低,器形種類少,以釜最富代表性。后李文化為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文化,是在以往發(fā)現(xiàn)的北辛文化之前又確立的一個新的考古學文化,同時為北辛文化的來源找到了新的線索,推動了黃河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研究。文化年代為距今8500~7500年。
考查院校:2015武漢大學、2013武漢大學
NO.02
興隆洼文化
北方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自治區(qū)興隆洼遺址最早時段的遺存而得名。分布在東、西遼河匯合處以西的大興安嶺南麓至渤海沿岸。興隆洼文化陶器的胎土往往羼和黑石渣,陶質較疏松,器形中以敞口斜直壁的筒形罐為大宗,其次是圓底弧腹缽,器表普遍施紋,習見戳印而成的交叉紋、網格紋、橫向人字紋和以連續(xù)折線構成的之字形紋。打制鋤形器占石器主要比重,尚有石斧、石鏟、錛、鑿等磨制石器。興隆洼文化大體分三期,興隆洼、白音長汗和金龜山遺址揭出的主要遺存基本可反映興隆洼文化從早到晚的演進序列。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都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興隆洼文化同南鄰磁山文化之間有互滲的成分。文化年代為距今7500~6500年與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后李文化屬同一時段。
考查院校:2019北京科技大學、2022赤峰學院、2018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