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明日方舟·考據(jù)向】世界觀設(shè)定淺析·洪爐示歲(上)

2020-01-16 19:08 作者:AshuraSJ  | 我要投稿

(本文已授權(quán)bigfun社區(qū)獨家發(fā)布:https://www.bigfun.cn/post/132457,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次春節(jié)活動應(yīng)該是方舟上線以來話題度最高的一次活動,比起活動主題的劇情,反而是卡池引發(fā)的討論更為激烈。個人在此不對卡池問題發(fā)表任何意見,專注于對設(shè)定要素的淺析;同時,也是對一些流傳“甚廣”的錯誤觀點及看法進行一些勘誤和修正。

*前注:本文各條目下所有古漢語及現(xiàn)代漢語釋義,均來自《古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第2版)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第6版)。

·“洪爐示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產(chǎn)物

劇情里年與炎熔交鋒時,出現(xiàn)了兩句臺詞:“天有洪爐,地生五金,暉冶寒淬照云清”,以及“群石之將,魂魄為萁”。單從“”“”“”這幾個字眼就可以看出,這兩句臺詞分別對應(yīng)金屬的鍛造冶煉過程以及傳統(tǒng)的煉丹技術(shù)。

首先明確一點:所謂“洪爐”“五金”,并非起源自《天工開物》的概念;而那些斷章取義、認為“地生五金”乃是表明人分階級、帶有歧視觀念的刻意解讀和惡意引導,更是完全曲解了《天工開物》中原文的含義,不是壞就是蠢?!?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pink-03">地生五金”這一字段,雖的確出現(xiàn)于《天工開物?五金》,然而這一內(nèi)容及相關(guān)極似概念早已存在多時,絕非《天工開物》首創(chuàng);《天工開物》初刊行于1637年,彼時已是17世紀,傳統(tǒng)手工業(yè)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經(jīng)過十余世紀的發(fā)展,早已形成一套較為清晰的系統(tǒng)化操作方式和專有名詞,宋應(yīng)星只是將其進行歸納整理、收錄編冊,實際上這些專有名詞的誕生時間要遠早于明代;此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宋應(yīng)星本人并非從事生產(chǎn)活動的匠人,無法從長足的實踐中進行總結(jié)、并創(chuàng)造出專門的名詞——換言之,宋應(yīng)星所做的并非“造詞”,而是對過往實踐經(jīng)驗及操作方法的統(tǒng)籌收錄罷了。

《天工開物》中描述鍛造冶煉場面的插畫

先來解釋一下幾個名詞的意思及溯源?!?strong>洪爐”,字面理解即“大火爐”。這個釋義早在《三國志·魏書·陳琳傳》中就已出現(xiàn):“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于鼓洪爐以燎毛發(fā)”,通常情況下,“洪爐”用于指代溫度極高的火爐,因而常用作鍛造爐/冶煉爐的統(tǒng)稱(通常情況下烹飪、制瓷、燒磚等窯爐火溫達不到如此程度)。唐代李白《笑歌行》中“洪爐不鑄囊中錐”、宋代于謙《石灰吟》洪爐照破夜沉沉”、明代《明文精選·夏》溽暑蒸人,如洪爐鑄劍,誰能躍冶”等,均可作此解釋;

傳統(tǒng)豎爐煉鐵法示意圖

五金”,指、、、五類金屬,后用于泛指金屬或金屬制品。漢代趙曄著有《吳越春秋》,其中記載了春秋時期著名鍛造師歐冶子的事跡:歐冶子為越王鑄五把名劍,分別為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其中就有“一名湛盧,五金之陰,太陽之精”的語句;唐代顏師古《漢書·食貨志上》中提到的“金、刀、龜、貝”四種重要物資及貨幣等價物進行注解,言道“金,謂五色之金也。黃者曰金,白者曰銀,赤者曰銅,青者曰鉛、黑者曰鐵”,以顏色為區(qū)分標準對五金進行定義。如今常說的“五金制品”,指的就是由金屬制作而成的各類工具、零件、日用品乃至專業(yè)用具

故宮養(yǎng)心殿正脊正中脊筒內(nèi)取出的彩繪寶匣及其內(nèi)容物,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寶匣內(nèi)一般會放置與“五”相關(guān)的祈福物品,當中就有由金、銀、銅、鐵、錫“五金”鑄造的元寶

”,即冶煉。《說文》云“冶,銷也”,《三蒼》云“冶,銷鑠也”,其本意為“熔煉金屬”;通俗定義,“”指的是“以焙燒、熔煉、電解、化學等各種加工方式從礦石或其他原料中取得所需金屬”。在古代,此字常組詞“陶冶”,意為“燒窯(和)冶煉”,古人把制陶冶金這兩項制造生活勞動工具的活動并列,其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中“陶冶”并不同。《荀子·王制》中曰:“農(nóng)夫不斵削、不陶冶而足械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就是“農(nóng)民不砍削、不燒窯冶煉而有足夠的器具”。除此之外,這個詞還有“融化”、“從事冶煉的匠人”之意,前者與原解義近,后者則可以視為動詞名詞化;

現(xiàn)代工業(yè)高爐冶鐵流程示意圖。其基本原理與過去并無太大本質(zhì)差異,產(chǎn)量占全球生鐵的95%以上

”,即淬火《說文》解“淬,滅火器也”,唐人徐鍇《說文系傳》(此書也稱《徐曰》解作“淬,劒燒而入水也,與焠通”;其解釋為“鍛造刀劍時,把燒紅的刀劍浸入水或其他液體中急速冷卻,使之堅硬”,現(xiàn)代漢語釋義與之無太大差異,不予贅述。《戰(zhàn)國策·燕策三》中有“于是太子(丹)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二以藥淬之”之句,西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則曰:“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淬其鋒”;淬火是金屬熱處理工藝中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工種工藝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金屬材料的剛性、硬度、韌性等各項常規(guī)指標,有時還有賦予金屬材料某些特性(如耐蝕性)的功能;

云清”,并沒有專門的古文解釋;從之前“冶”和“淬”來進行分析,指的是經(jīng)過局部淬火或覆土燒刃后在刀身上形成的云狀鍛紋/“刃紋”(日語はもん)。刀劍的鍛造方法主要分五種,分別是全鋼、夾鋼(兩塊低碳鋼夾一塊高碳鋼,日語稱“三枚合”)、包鋼(以折疊鋼材包裹心鐵,日語稱“甲伏鍛”)、折疊夾鋼(兩塊折疊鋼夾高碳鋼)和折疊包鋼 (折疊鋼包裹低碳鋼);局部淬火覆土燒刃,則是用土或其他形式包裹刀胎,只露出刀刃部位,再進行淬火。這樣,受到淬火作用的就只有刀刃部分,從而使刀刃與刀身達到同樣強度。需要注意的是,燒刃只能改變鋼材的硬度,對鐵則沒有什么效果。

日式刀劍鍛造的不同方式示意?;A(chǔ)方法與我國的鍛造方法基本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

我國自漢代起就已有局部淬火工藝,并有了基本成熟覆土燒刃手法,明代一些刀劍也有燒刃流程;但隨著刀劍鍛造技藝的進步,我國刀劍逐漸以夾鋼為主要形式,因而多采用全刀淬火工藝。目前仍然運用覆土燒刃手法的,基本只有日本刀(主要原因在于鐵礦資源的短缺,導致鍛打燒淬過程存在較大的差異,自成一派)。日本刀在經(jīng)歷覆土燒刃一系列流程后,會自然形成弧度;好的日本刀身上的“刃紋”不會與其他刀有所重復,因此分類起來相當瑣碎——說到底,刃紋這東西并沒有太多實際效用,只是在刀劍鑒賞領(lǐng)域作為評價一把刀制作工藝優(yōu)劣辨明其工藝流派的基準而已。

幾類刃紋的示意圖,實際上刃紋的流派遠不止這幾種

綜上,這句臺詞就是傳統(tǒng)冶煉鑄造工藝的概括采集金屬礦物(“五金”),放入冶煉爐(“洪爐”)提煉,提取產(chǎn)物經(jīng)鍛打、淬火處理后,最終得到存在云狀刃紋(“云清”)的刀劍。結(jié)合劇情里的能力體現(xiàn),這一句話十分契合其“匠人”的自我標榜——以天為爐、自地取材,所鍛劍鋒乃擷流云為紋飾、發(fā)浩氣為鋒芒,自然無往不利、可斷萬物,體現(xiàn)出能力之強。

至于炎熔群石為將,魂魄為萁”,雖然也有對鍛造手法的反映,但更貼近我國古代另一項與火有關(guān)的技術(shù)——煉丹

古漢語中,“金石”雖相提并論,但通常解釋為“金屬與美石(“金石”一詞本就有“丹藥”之意);前者是鍛造原料,后者則被視為大地靈髓,作為能使人長生不老的靈丹原料而被丹家所關(guān)注。炎熔這句臺詞,指的就是將各類礦石類藥物“群石”放入爐鼎高溫煉制,將其“魂魄”如柴草“萁”般焚盡、取其“精髓”余留物丹藥煉制過程

反映煉丹的傳統(tǒng)繪畫

在修仙習道風靡一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種重要丹方和藥物,被名士們所追捧。《晉書·嵇康傳》云:“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與康,皆凝而為石”,所謂“石髓”,指的就是鈣質(zhì)物沉積形成的石鐘乳;魏晉時期炙手可熱的“五石散(原稱寒食散,即以鐘乳為主藥,加以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四味礦物,故稱“五石散(近現(xiàn)代為減弱原方的烈性,對其藥方進行大改,但仍然甚為燥熱)。

現(xiàn)代復原的“五石散”成分。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兩種五石散配方,分別為“侯氏黑散”和“紫石五石散”,原材料存在差異,因此后世流傳配方亦有些許不同

一開始,漢代張仲景發(fā)明出“寒食散”,目的是以其熱性治愈傷寒病人;三國時期何晏將原配方修改為五種極為燥熱的礦石藥物,隨后引起未患傷寒的上層人士紛紛跟風效仿(能吃得起“五石散”在當時被視為上流人士和雄厚財力的象征)。然而,長期服用此類極熱極燥藥物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后果:“五石散”成分之一的礜石,久用會引起慢性中毒,繼而引發(fā)神經(jīng)衰弱、皮膚炎癥;燥熱之物攝入過多,亦使體內(nèi)燥熱陽亢,需穿寬衣大氅、涼水沐浴,謂之“行散”;更不可飲冷酒,否則五毒齊發(fā)、毒火攻心,最終使人暴亡(西晉裴秀就是這么涼的)。

雖然何晏自詡“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但在旁人看來,他已然一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樣。管略就如此評價他:“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成語“傅粉何郎”就與此有關(guān));西晉皇甫謐上書也自言“違錯節(jié)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炎熔火焰法術(shù),一定程度上就對應(yīng)了丹方藥散的燥熱之性,雖然十分燥熱,但比起融金銷鐵的洪爐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也體現(xiàn)出炎熔與年的實力差異。

·鯉氏偵探事務(wù)所:Furry愛好者俱樂部

從干員槐琥的語音、新干員的干員介紹頁、以及劇情里&槐琥三人的對話可得知,這三人都隸屬于同一個事務(wù)所——“鯉氏偵探事務(wù)所”;

槐琥初始立繪局部
吽初始立繪局部
阿初始立繪局部

這三位打工仔干員的設(shè)定要素中,包含很明顯的佛教元素;而作為事務(wù)所話事人的“老鯉”,自身也具有一些容易引人遐想的特點。

-槐琥:破邪顯正,下拯上弘

先看看槐琥。槐琥的專精中提到一項“紅梅詠春拳”,結(jié)合其精二立繪有兩種解釋角度:關(guān)于詠春拳的起源,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其由福建福清南少林五枚師太所創(chuàng)。師太俗姓,名紅梅,因此方舟中便以其名諱“紅梅”作為前綴;

詠春這門拳法并不只是單純的空手格斗,與其他拳術(shù)類似,詠春也有兩種名聲響亮的獨門武器:八斬刀(亦稱蝴蝶刀)和六點半棍(也作二娣棍)。傳統(tǒng)詠春拳中單雙刀皆可,以詠春“永”字八法為操練法度,因而命名為“八斬刀”;后者源于少林棍法,因棍法套路由六個半招式組成而稱“六點半棍”。不同于八極拳“拳作槍輔”,練習六點半棍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功力、強化臂力,因此動作簡短明了。

八斬刀

但是仔細看槐琥的精二立繪,她手中握著的武器并不符合八斬刀的造型,更像是一對異型武器:

槐琥精二立繪,圖片來源于明日方舟WIKI
槐琥的雙持武器

有的玩家可能會覺得有那么一點眼熟:這兩把刀看上去似乎在哪見過?

嗯,就是這個

蛇形的刀身,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的獨特武器——馬來克力士劍(俗稱馬來劍)。就這個角度而言,槐琥的詠春拳專精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參考了紅船詠春拳。紅船詠春為詠春分支之一,其源頭為福建白鶴拳,開宗者為粵劇武生新錦,因其由當時的紅船戲班傳出而得名。不過隨著清末天地會事變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yīng),紅船戲班和紅船詠春后來幾經(jīng)飄零,最后僅在馬來西亞留有一只獨苗——這一點可能亦是設(shè)定中槐琥手持造型奇特雙刀的原因之一。

其次看槐琥的精二立繪。精二立繪中可以看出,槐琥身邊環(huán)繞著念珠,背后有一個輪狀的東西:

這個輪狀物叫“輪寶”,于佛教中乃是轉(zhuǎn)輪王(也稱“轉(zhuǎn)輪圣王/轉(zhuǎn)輪圣帝/輪王”,梵語稱“斫迦羅伐剌底曷羅阇”/Cakravarti-raja。注意不要和道教十殿閻羅中的轉(zhuǎn)輪王混淆)所持的七種寶器之一。轉(zhuǎn)輪王的雛形源自印度神話,相傳當能夠統(tǒng)一印度的君王降世之時,蒼天之上將示現(xiàn)一旋轉(zhuǎn)金輪,以示其功業(yè);后來佛教、印度教等都化用了這部分內(nèi)容。釋宗《金剛經(jīng)》乃云“四輪圣王”,其具備三十二圣相,分、、四等,統(tǒng)領(lǐng)一部洲者稱“鐵輪圣王”,以此累加,君臨四大部洲者即稱“金輪圣王”;由于金輪圣王權(quán)位最高、道行最深,因此后來佛經(jīng)中的“轉(zhuǎn)輪王”一般都指金輪圣王《神雕俠侶》中的金輪法王就源出此處)

輪寶。如同金剛杵象征帝釋天、纏龍劍象征俱利伽羅龍王(不動明王化身之一)一般,輪寶也被視為是轉(zhuǎn)輪王的物化形象

轉(zhuǎn)輪王有“七寶”,分別為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兵寶。轉(zhuǎn)輪王游行之處,輪寶必自前進,其威德乃可制伏四方,無堅不摧、無敵不滅,乃是破邪顯正的象征;久而久之,輪寶被視為轉(zhuǎn)輪王化身物象,常出現(xiàn)于大佛形象中戍衛(wèi)左右,以振仏威。槐琥精二立繪中以輪寶為背景,十分契合其“行俠仗義第一人”的身份設(shè)定,同時也喻其懷俠肝義膽、循破邪顯正之道

然而槐琥怕幽靈……無敵的槐琥倒下了?
槐琥有沒有倒下我不清楚,但無敵的炎頭肯定是倒下了

-阿吽:流俗本無過,凈土渡來者

至于干員和干員,其身上的佛教要素就更為明顯?!鞍ⅰ薄皡恕倍?,本身即為念誦佛法時的字音,“阿”為張口之音、出息之風,“吽”為息聲之音、入息之風,二者既是萬物諸法的原初與休止,亦是大日如來金剛薩埵的種子。

大日如來。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至高無上本尊,為密宗最高佛,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
金剛薩埵,密宗傳法第二祖,密教即是由大日如來傳授金剛薩埵,再經(jīng)金剛薩埵告之眾生

一些玩家對“”和“”的概念,應(yīng)該是從攻其陰睪宮崎英高《條狗:再死一次》《只狼:影逝二度》中得知的。游戲里有兩個道具,繁體中文版翻譯為“阿攻糖”“吽護糖”,簡中則譯為“哼將糖”“哈將糖

《只狼:影逝二度》中兩種與“阿”“吽”有關(guān)的道具

之所以以此起名,則與佛教中被稱為“仁王”(亦稱“二王”“金剛力士二王”)的兩名護法神祇有關(guān)。在大型寺廟的山門前,常能見到這兩尊金剛力士,怒目圓睜、以警退妖祟之物;在面對山門的視角下,這兩尊神像中,位于左邊的一尊為“金剛”,常左手手指展開、掌心向下,右手豎托金剛杵,張口作“”形之相;右邊一尊的為“力士”,右手握拳(有的五指分開),手心向下,掌心向外空舉,左手在身后托金剛杵,閉口呈“”形之相;

日本奈良東大寺的仁王像
《仁王》中出現(xiàn)的“仁王”形象,呼應(yīng)游戲標題。守護靈“火鼠”的分靈影像中,吉川廣家將前代“毛利兩川”——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比喻為仁王;主線近江篇“魔王耀變”中,以妖異姿態(tài)呈現(xiàn)在按針面前的安土城,其山門前就矗立著一對仁王像

“金剛”“力士”二神,被認為是佛教中的密跡金剛(也稱“夜叉王”)和那羅延金剛(別稱“毗紐天”,即印度教神話中的毗濕奴。印度教神話中,夜叉王是毗紐天座下的侍衛(wèi);佛教則將二者都化為鎮(zhèn)護門庭的護法神),密跡位于門左、那羅延位于門右。仁王像在中日兩國均有存在,我國海南即有景點仁王門,日本清水寺東大寺、仁和寺等地均有仁王門或仁王像;除此之外,受到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中國大部分人對金剛力士這二神的另一名稱“哼哈二將”更為熟悉,造型上倒是并沒有太多的差異。

這兩名干員的精二立繪中,亦可以看出其原型為鎮(zhèn)宅的石獸。作為建筑或墓葬裝飾的石獅,最早大致是于東漢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隨佛教一同傳入我國;公元87年,中亞安息國遣使獻獅子與漢章帝(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符拔),此前人們從未見過此等動物,便以《穆天子傳》“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爾雅·釋獸》“狻猊如彪貓,食虎豹”為參照,將這種動物稱為“狻猊”——從這個順序來看,最早出現(xiàn)“狻猊”字眼的《穆天子傳》被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記載的是周穆王(前1026?-前922?)巡游的事,而彼時的狻猊到底為何物已不可考;隨后在東漢初,石獅傳入我國;數(shù)十年后,安息國進獻獅子,被視為“狻猊”——《穆天子傳》《爾雅》的確切成書時間如今已不可考,且二者都缺乏對狻猊的外貌特征記載;漢人見安息進貢猛獸氣勢甚為兇猛,便以古書中能食虎豹的狻猊為其命名;

河南洛陽白馬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寺院,始建于公元68年

若想辨別狻猊的形象,主要以其存在場所而進行判斷:南北朝以后,逐漸誕生“龍生九子”的說法,狻猊被視為龍的第五子,喜靜不喜動,又傳其喜好煙火,故古人將其作為香爐的裝飾;而在佛教文化中,一般在文殊菩薩座前的是狻猊而非獅子;明清時期,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有一個龍形的裝飾物,這個就是狻猊;古建筑屋脊飛檐上的獸像中,也有狻猊的身影。

宋代汝窯狻猊香熏
故宮太和殿前的銅獅,注意看胸前有一個小的龍臉狀裝飾,那個就是狻猊

回到干員的精二立繪。這里說明一個問題:的精二立繪里。背后是一塊焚毀的畫有獅子圖案的屏風屏風、屏風、屏風,不是什么鳥居;那些說那是鳥居并借題發(fā)揮的,建議換副眼鏡,或者去園林老宅多轉(zhuǎn)轉(zhuǎn),別一天到晚學葛大爺癱著,嗯;

阿精二立繪
屏風

接下來輪到干員。干員的原型,哎呀那罵的是一個兇……可以明確的是,的動物原型是狛犬,石獅傳入日本后的本土化產(chǎn)物。6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jīng)由朝鮮傳入日本,石獅也隨之東渡,來到了東瀛之地。當時的日本人看到兩頭石獅形姿不同,想當然的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為便于區(qū)分,就給其中的一只加上獨角,稱其為“狛犬”。

狛犬

區(qū)分狛犬獅子,主要看、耳朵鬃毛狛犬頭頂有角、耳朵豎直、鬃毛較直,獅子無角、耳朵貼垂、鬃毛卷曲。此外,還可根據(jù)嘴型來判斷:閉口呈“”形之相的,一般是狛犬,而怒張大嘴呈“”形之相的一般是獅子——這一點算是非常重要的區(qū)分標準,因為在中國,石獅的嘴是不會閉上的,故“阿”“吽”之分是只有日本石獸才會有的特征——這也是為何干員會采用日本的狛犬作為原型的原因:、二人既非同族、又非雙胞胎,本國的石獸并無區(qū)分(僅僅只有雄雌區(qū)分),故以狛犬為原型僅僅是為了對其進行區(qū)分——硬要說的話,狛犬仍然是屬于獅子的范疇??偛荒茉诰⒗L中直接擺個力士像吧?那Furry設(shè)定還有什么意義?

如何區(qū)分狛犬與獅子
中國的石獅最多是足下踩著的東西存在不同,并不存在嘴型的差異

-老鯉:如龍翔舞的金色魚

最后提一下這個令人很在意的事務(wù)所話事人“老鯉”。作為一家開在“龍門”的偵探事務(wù)所,名字為“鯉氏”;再加上事務(wù)所里的打工仔都是Furry……莫非老鯉的真面目長這樣?——

鯉魚王,排場夠大吧

呃,算了……鯉魚一直被視為一種能帶來祥瑞的鱗類,“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自然也是家喻戶曉;不過少有人知的是,躍過龍門的鯉魚到底會發(fā)生什么改變。

一般來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富二代型,祖上基因好,生來就是高富帥;一類是dio絲逆襲型,起初是個矬逼,經(jīng)歷一番磨礪之后終化為龍——后者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化龍,一種是化龍。《說文》記載“蛟,龍之屬也”,蛟龍水龍)只能算是龍族的一員,不能算是真正的龍(真龍);只有經(jīng)歷漫長艱苦的修煉、還要等到千載難逢的機遇來臨之時,蛟才會一氣升天,化為真正的翱翔天際的龍;

相比之下,鯉魚想要化為龍就簡單的多,《辛氏三秦記》記載,鯉魚只要逆流黃河,來到伊水躍過龍門,即可化為龍(“河津一名龍門,鑿山開門,闊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雖然付出的代價不大,但結(jié)果自然也不會如一般盡善盡美:躍過龍門鯉魚雖然也稱“”,但嚴格來說是不完整的龍,只有頭部蛻變?yōu)辇堫^,身體卻還是魚身,這種奇葩產(chǎn)物被稱為“魚化龍”。雖然不是身如長河一般的真龍,但登龍門的魚化龍在本質(zhì)上與鯉魚完全不同,因此也被視為是一種正面的、帶有積極含義的傳統(tǒng)意象。

龍……不好意思放錯圖了
清代銅魚化龍形香薰

一般而言,魚化龍的現(xiàn)實應(yīng)用并不算多,明清時期的紫砂壺有采用魚化龍造型的少數(shù)個例,除此之外應(yīng)用最多的便是日式風格紋身。在傳統(tǒng)日式紋身和彫)中,有一個中式紋身并不常見的圖案,日語稱為“龍魚”——實際上就是魚化龍;龍魚是介于一般的鯉魚之間的一類紋身,但也被視為龍的一種,其寓意為“歷經(jīng)百戰(zhàn)磨練,終出人頭地、蛻變?yōu)辇?/strong>”,是一種寓意相當積極的圖案。

《如龍Online》中,春日一番(也是《如龍7》的主角)的紋身就是龍魚。令人玩味的是,春日一番的CV中谷一博也是初代《如龍》Boss錦山彰的配音擔當;而錦山彰背后的紋身正是“緋鯉”
《如龍Online》中,還有一名角色背負著龍魚的紋身。此角色的CV高橋廣樹在《仁王》中也出演了一名角色,這兩個角色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化為真龍、翱翔于天有著極深的執(zhí)念

等下,這么一說我突然對老鯉的造型有點慌……

順帶一提,現(xiàn)實中的確存在“龍門”,位于黃河峽谷出口處。此處兩岸間距不足40米,水流湍急洶涌,《名山記》曰“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鯉魚作為一種洄游魚類,常要逆激流而上回到出生地產(chǎn)卵,加之黃河含沙量大,鯉魚游動需消耗更多氣力,因而使得魚身得到充足的鍛煉,魚肉細嫩緊實、口感甚優(yōu),自古便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的說法,也使得黃河鯉魚得以名列我國四大名魚之一——從“龍門”來看,老鯉的原型,可能就是黃河鯉魚也說不定。

黃河鯉魚
糖醋老……黃河鯉魚


【明日方舟·考據(jù)向】世界觀設(shè)定淺析·洪爐示歲(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安远县| 佛学| 西峡县| 广平县| 武清区| 白朗县| 石阡县| 靖安县| 呼伦贝尔市| 溧阳市| 崇阳县| 沁阳市| 阳泉市| 浦北县| 青岛市| 新绛县| 腾冲县| 洪泽县| 依安县| 庆阳市| 商河县| 仲巴县| 余姚市| 独山县| 赤峰市| 宁远县| 星座| 新建县| 理塘县| 内丘县| 泰和县| 盘锦市| 石门县| 临沭县| 定结县| 读书| 大连市| 邹平县| 都江堰市| 惠安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