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中強弱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
貝多芬416、樂曲中強弱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

什么是切分音?——網友提問
…音:見《歐幾里得146》…
(…《歐幾里得》:小說名…)
?
…切分音:見《貝多芬412~414》…
?
…
勇仙陶恩(2020-08-15,2贊):
在樂曲中,音的強弱對比構成了節(jié)奏的基本基礎,
…樂:見《歐幾里得147》…
…曲:見《牛頓47》…
(…《牛頓》:小說名…)
?
…對、比、對比:見《牛頓122》…
…節(jié)、奏、節(jié)奏:見《牛頓87~88》…
…基、本、基本:見《歐幾里得2》…
…基、礎、基礎:見《歐幾里得37》…
?
沒有強弱音變化的曲子是難以想象的,而音的強弱出現又是有規(guī)律的,
…變、化、變化:見《伽利略10》…
(…《伽利略》:小說名…)
?
…規(guī)、律、規(guī)律:見《歐幾里得43》…
?
這種規(guī)律簡單地說,就是以單縱線(即小節(jié)線)為標記的——縱線的左邊為弱聲音符,右邊為強聲音符(以下簡稱為強音和弱音)。
…簡、單、簡單:見《伽利略13》…

強音和弱音是相對的,
…相、對、相對:見《歐幾里得69》…
?
所謂強音,就是說,這個音在演奏時,要相對響亮和有力,
弱音與強音相比,則表現得較為暗弱一些,
打個比喻,如果用“咚-”來表示強音的話,那么弱音就可表示為“噠-”。
再以“二拍子(每小節(jié)有兩拍)”為例,它的兩拍強弱變化就可以表示為“咚-噠-”;
在四拍子中就是“咚-噠-咚-噠-”。

可見,無論是二拍子 或是在四拍子型節(jié)奏中,強拍和弱拍是交替出現的(三拍子的稍有不同,為強、弱、次弱型),
…型:見《伽利略9》…
?
而且四拍子每小節(jié)中后邊的強拍 要比前邊的稍弱一些,叫做“次強拍”,
依此,后邊的弱拍叫做“次弱拍”,
這就是樂曲中強弱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
?
切分音的出現,使這種強弱規(guī)律發(fā)生了一些改變,
使得音的強弱變化規(guī)律不再按照原來“咚-噠”(二拍子)這樣的節(jié)奏進行,而是改為“噠咚--噠”這樣的節(jié)奏,
…進、行、進行:見《貝多芬222》…

即將原來在小節(jié)線右邊的強音“弱化”,形成了“切分節(jié)奏”,
…化: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tài):綠~。美~。惡~。電氣~。機械~。水利~…見《歐幾里得2》…
?
其概念的基本含義為:
…概、念、概念:見《歐幾里得22、23》…
…基、本、基本:見《歐幾里得2》…
…含、義、含義:見《歐幾里得193》…
?
把一個音符切成兩個部分,強音占有第一拍的后半拍 和第二拍的前半拍,
即把強音挪到兩個“半弱音”的中間(僅體現在兩拍中),
也即你所說的“從弱音到強音,弱音強唱”的意思,
這樣一來,在音樂表現上 則毫無疑義地突出了這個強音的位置。
…音、樂、音樂:見《歐幾里得146、147》…
?
需要注意的是,音的強弱和音的高低是純粹的兩個概念,
如不嚴格區(qū)分,則容易產生誤解 而錯把強弱音與高低音混為一談,影響對節(jié)奏的判斷。
…嚴、格、嚴格:見《歐幾里得125》…
…判、斷、判斷:見《歐幾里得70、71》…

“哇~
請看下集《貝多芬417、百科對切分音的解釋》”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