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智慧:求人的藝術(shù)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論語》中有一個小故事,子禽問子貢說:“夫子每到一個國家,總是能夠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和、善良、恭敬、謹慎、謙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老師求取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如果用最少的字概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德,那一定是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了,孔子就被同時代的人評價為擁有這些美德,并且因此而美名遠播,也因為美名可以讓想見的人自己找上門來,不用自己費心費力的求見;孔子的做法與現(xiàn)代傳播非常類似,都通過大眾傳播塑造影響力,又通過影響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需要請求別人幫助,求與不求應(yīng)該以合理為原則。合理的求人不該難為情,不合理的不求人實際是不想承擔責任;不求人但也不標榜不求人,才是合理的態(tài)度。 ????如果自己修養(yǎng)良好,別人有求于自己,這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的建立人生的途徑,別人有求于自己,不但不應(yīng)該沾沾自喜,更不可以明白指出自己影響力強,這時越謙遜,他人越愿意接受我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