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陽明?。涸餆崤c濕滿證,白虎湯與豬苓湯(二)汗出惡熱者,陽明腑熱合太陰
《傷寒懸解》陽明病:燥熱與濕滿證,白虎湯與豬苓湯(二)汗出惡熱者,陽明腑熱合太陰濕盛,濕熱外蒸,汗出濕退,燥氣漸盛,陽明陽實,則太少無權(quán),陽明陽實,不至三陽合病。濕盛者,本氣之虛,腑熱者,因外寒之閉,燥濕相爭,則三陽合病。
陽明腑熱,是傷太陽外感之寒。太陰濕盛,是少陰陰盛之內(nèi)寒。熱在腑而濕在臟,所以濕熱腹?jié)M,燥濕相爭,陽明不實,不能下之,若是誤下,亡陰則陽明燥盛,亡陽則太陰濕盛。此若發(fā)汗解表,復(fù)加燒針發(fā)汗,或下之等,皆為誤治。陽明二十八,必小便利,大便定硬,潮熱外蒸,是為陽明腑實,故可以下之。燥濕相爭,汗出惡熱,濕退燥盛之象,胃虛而誤下,則會出現(xiàn)下焦客逆,以致火熱心煩(梔子鼓湯證),胃燥偏盛,下后亡津傷燥(白虎加人參證),太陰偏濕,則亡陽濕盛(豬苓證)。陽明不實而下早,則成壞病。此陽明之壞病。
3 本條申明上章之義,三陽合病。綜述治辯之雜象也,教治辯之理法也。
本條可以對比太陽七十三四條,非常接近。
陽明六十六: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陽,神敗而發(fā)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脈自和者,陽復(fù)則生。此申明上章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之義。
1 若重發(fā)汗,復(fù)加燒針發(fā)汗之義,汗多亡陽,神敗而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陽不下根也;脈自和者,陽復(fù)則生。
2 濕盛本虛,發(fā)汗則亡經(jīng)中之陽,重發(fā)汗者,此是虛其虛,必亡陽也。此申明上章,若誤發(fā)汗,則躁不得眠,心憒憒,反譫語者,亡陽重證,脈短則死。
論;傷寒提綱,生死之間,皆陰陽之理,病之陰陽,人之陰陽,皆在陰陽博弈之間,病則陰陽之偏,死則陰陽俱敗,愈則陰陽自和,即便虛陰虛陽,一和即愈,逆則壞死,即使壯陰壯陽,一偏必病,陰陽之偏,無論汗下,一和即愈,攻不宜時,一逆即壞,病理藥法,皆在和其陰陽。傷寒提綱,皆生死之綱,六十三條,利不止者死,陽敗也,利止者愈,陽回不死,中氣能受。本條脈短則死,陽貴陰賤,陽主陰從,一逆在逆,一傷在傷,陽絕而死。
陽明六十七: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陽亡而神敗也。喘滿則胃逆而陽上脫,下利則脾陷而陽下脫,是以皆死
1 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陽之義,誤發(fā)汗亡陽之死象也。脾胃之陽敗,上下亡脫,而水走火飛,中氣亡敗之義,此條比較直觀展現(xiàn),中敗水火不交的癥狀,此理黃師獨家,陽上亡陰下脫。
論:本條中敗之象,也是人亡之象。人從陽明而陽亡也,中敗土崩而人死也。不要單作陽明經(jīng)證,也從中氣論,人從中氣亡敗而死也。
陽明六十八: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實則為譫語,陽虛則為鄭聲。鄭聲之義,語之繁絮重復(fù)者。實者,上篇之胃家實是也,虛者,本篇之胃中虛冷是也。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陽證譫語之義。
1 陽明腑實之譫語,區(qū)別陽明陽敗之譫語,陽敗之譫語者,是為鄭聲也。虛則鄭聲重語,反復(fù)之義,實則譫語,是血熱而神亂。陽實譫語者,神亂胡說八道;陽敗鄭聲者,神敗吆喝不停。
陽明六十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傷中氣,陽浮于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故成結(jié)胸。義在結(jié)胸。今不成結(jié)胸,只覺心中懊憹,饑不能飲食者,膈下之陰與膈上之陽逼迫郁蒸,而生瘀濁故也。膈熱熏騰,故頭上汗出。此宜梔子豉湯,吐瘀濁而清煩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