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選擇無線頸掛式耳機嗎?拜雅BLUE BYRD 2代體驗手記

我第一次比較認真地研究頸掛式藍牙耳機,以前一直認為在家戴有線耳機,出門TWS,已經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經過一番探索,我發(fā)現頸掛式耳機,竟然是場景通用性最強的。有線耳機長長的連接線決定了很多場景不方便,適合靜態(tài)環(huán)境使用。
無線大耳機出門使用是不錯的,但體積相對較大不便收納,同時如果用來跑步的話,估計時刻擔心會掉落。
TWS小巧便攜,分體設計,佩戴需依靠產品和耳朵的貼合度支撐,日常容易丟,出汗易滑落,你需要考慮你的兩只耳機在哪,充電盒在哪。

是的,每次選擇的時候,總是在平衡利弊,要幻想出所有使用場景,然后決定妥協(xié)什么。
日常辦公,長期把無線大耳機長期戴頭上、掛脖子上的話,除了脖子能不能接受,還要考慮同事、老板的觀感,以及個別場合下的禮貌性問題。
高峰期地鐵的擁擠,忽然發(fā)現自己想聽歌,卻想不起來自己的TWS耳機到底在哪個口袋還是包里,上下而求索外加好一通折騰。
便捷攜帶和取用,不有礙他人觀瞻,時刻保持文明禮貌,全場景通吃,不擔心佩戴不合適,甩不丟也滑不掉。我才搞明白這東西存在的價值。原來掛頸式耳機,是一個無論在哪、無論做什么都方便的聽音解決方案。

還有個偏門的知識,掛頸式耳機因為其內部空間足夠,從供電、集成度來看,減少閹割和妥協(xié),產品更容易做到穩(wěn)定和完整,容易發(fā)揮出更高品質的性能。體積大確實意味著音質有更多發(fā)揮空間。
也發(fā)現拜雅的無線類產品,都并非純正去追求極簡便攜的路線,都會有一定的使用體積。這很好理解,他們純粹以音質優(yōu)先而已。就像我拿到拜雅的BLUE BYRD二代,當下大多數TWS的總續(xù)航,可以輕松做到幾十個小時,而BLUE BYRD的體積下,竟然只提供14個小時的續(xù)航,為啥,就是拜雅要音質,好音質、電路、驅動力,本質上都是更吃電的事情。不過好在BLUE BYRD支持快充,充電10分鐘,可聽2小時,妥協(xié)一定續(xù)航保證音質這事兒算是找補回來了。
而且,10~25000Hz的聲音性能,拜雅自家的單元,在我認知內,想發(fā)揮好的話,是對性能和供電有足以相匹配的要求的。

BLUE BYRD比較少見的,藍牙5.2,支持aptx adaptive傳輸協(xié)議,這個可以簡單理解為更為先進的aptx協(xié)議,結合了傳統(tǒng)的aptx hd高清協(xié)議和aptx ll低延遲協(xié)議的優(yōu)點,同時更為智能和便捷的根據情況進行自適應調整。因為apex ll低延遲協(xié)議,帶寬偏低,雖說傳輸快速,連接穩(wěn)定,但對音質有一定影響,而aptx hd雖說帶寬高保證音質盡可能發(fā)揮,但熱量高、耗電、延遲高、穩(wěn)定性等問題同樣存在。所以開發(fā)出來了二者盡可能取優(yōu)的aptx adaptive解決方案。
BLUE BYRD二代的形狀我比較喜歡,盡量方正和扁扁,棱角處打磨圓滑,磨砂質感的貼合相對舒適。我比較瘦弱,掛在脖子上的話,會注意是不是咯骨頭,扁方形的受力面積相對圓形更大,所以受壓力更小,更適合我。我本以為掛頸式產品會很累贅,實際體驗下來發(fā)現完全可以接受,親膚橡膠和圓滑的扁方形磨砂金屬,不大的重量,別的不敢說,BLUE BYRD的佩戴,算是比較接近無感的。

類似配備第八代cVc高清通話,iptx4防水這些功能不贅述,便攜包的收納感很好,既便攜又可以很好保護耳機,確實大廠做產品的考慮通常更周全和完善,提供了5種尺寸的耳塞套方便使用和更換。

BLUE BYRD有個小小的隱藏功能,官方說是邊充電邊聽,其實并不是單純地,一邊充電,一邊無線聆聽的功能。而是BLUE BYRD內置了完整的有線USB數字解碼放大電路,可以直接接駁任何usb音源設備,全有線狀態(tài)聆聽。這時候的音質,通常可以達到該產品音質的最佳水準,不受任何無線方面瓶頸的限制,完整發(fā)揮和詮釋品牌寄予在產品上的,最佳音質狀態(tài)。

BLUE BYRD還有個高端功能,有對應APP,叫MIY,可以通過測試用戶的聽力,調整算法,生成和應用私人定制化的聲音曲線,減少人耳區(qū)別產生的聆聽差別感。實際體驗下來,測試過程比較好玩。而測試后開啟定制化聲音,我自己的聽感,是在低頻和高頻處的調整比較可聞,增加了一定的低頻量,高頻也變得相對柔和舒緩。而且整個算法帶來的改變,對聲底、聲音的保真度、中性度的影響并不大,不會讓我覺得有失偏頗或者過量等,能察覺到算法的精準和細膩,但我個人不太喜歡開啟算法后的聲音,選擇關閉,原聲給我的感覺更為真實無染,通透度更好。

說到原聲,拜雅的調音,不需要我的認可,那么多用戶的擁簇不是隨便來的。拜雅的聲音,到今天大家會認為是相對權威的感覺,是具有代表性的聲音,我想用一句話簡單總結。
第一次聽到拜雅聲音的時候,可能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哎這聲音和我以前聽的那些耳機,感覺不太一樣呢,這個就是大家說的音質嗎,聽到的聲音更多更豐富了吧,很真很好聽的樣子,想多聽會。
可能這也是拜雅最知名的謝蘭圖耳塞,那么貴,卻可以硬生生賣出了hifi行業(yè)奇跡的數量,硬生生賣出了大眾消費品的樣子。

怎么想起的謝蘭圖呢,因為BLUE BYRD的聲音,一耳朵的反應就是謝蘭圖那個感覺,那個聲底完全是同出一脈。靈動、綿密,充沛的能量感,豐盈的聲音氛圍營造,帶著那股子彈性,彈的時候還那么有韌勁兒,可聞的動態(tài)收張感。
不過謝蘭圖和BLUE BYRD,在我看來都是新拜雅的聲音,不是像老派拜雅,相對嚴肅和強調注意力,而是在高解析力,高還原度,中性的同時,多了些活潑感和寬松感,聽感顯得更為輕松,聽者很容易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入戲。
我表達的不是BLUE BYRD能和謝蘭圖媲美,而更傾向認為BLUE BYRD是謝蘭圖的簡化版,有著和謝蘭圖相同的聲音風格,但并非能做到謝蘭圖那種,盡善盡美的精雕細琢,以及對所有小的音樂細節(jié)、微動態(tài)等的表達能力。其聲音通透度、安定度也和謝蘭圖有所差距,畢竟謝蘭圖定位拜雅的旗艦耳塞。如果不負責任地估算一下的話,BLUE BYRD的音質實力,應該在謝蘭圖6.5成的樣子。

BLUE BYRD的聲音,還有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聲場頗大,而且聲場內的信息量十足,聽起來不發(fā)空。這種大聲場和綿密的信息量,會產生一定的“音箱”聽感,沒錯,BLUE BYRD雖然是個耳塞,但聽起來,很多歌曲會讓我覺得有“箱感”,偶爾會覺得聲音信息已經跳脫出耳塞輪廓,跳脫“頭中效應”的,那種不拘束的舒暢感。
大聲場下的人聲,依舊保持合適的距離,歌者沒有因為聲場大而聲線聽起來偏遠。
估計單動圈耳機,這么小的體積,可能也確實不太存在銜接問題,BLUE BYRD聲音整體感和協(xié)調性,聽來讓我覺得非常滿足,值得拿出來一提。不過這個好我認為是理所應當,應主要歸功于單元特性,對了這個單元也是拜雅全自研的。

BLUE BYRD的解析力好,是站在1K~2K價位的無線產品來定義的,在這個價位BLUE BYRD是很厲害的選手??v觀全局的話,比如謝蘭圖的解析力,在耳塞中來看,如果算是可以勝任大部分大編制古典交響曲目的話,那BLUE BYRD的解析力,應該是可以不錯地演繹一部分大編制曲目。
BLUE BYRD的聲音很拜雅。中性、自然、平衡、有一定的通透感,聲音框架完整,有一定老拜雅聲的嚴謹真實,又有新拜雅聲的靈動、綿密,且足夠寬松。中性表達下,可以將音樂的真實情感傳遞到位,氛圍烘托到位。
拜雅的聲音一直都很雜食,我也一直認為拜雅通吃所有音樂類型。只是大編制曲目下,需考慮該檔次的聲音解析力,能不能滿足大編制的需求,也可以說是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總得來看,首先考慮全場景的通用性需求,另一個是體驗純正拜雅聲,還有非常重視1K~2K聲音的真正音質、性能、品質。這3點是拜雅BLUE BYRD二代無線頸掛耳機的核心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