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鞋
更適合下雨天。
“盯鞋”這個名字聽起來或多或少會有些奇怪,大多數(shù)人想必也不會把它和一種音樂流派聯(lián)系起來。
但實際上“盯鞋”是對英文“Shoegaze”的直譯,可以說是非常生動形象了。
故事要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英國說起,獨立搖滾下出現(xiàn)了一個以偏模糊的人聲、高失真吉他聲墻以及高混響為特點的子分支。
由于吉他手們?yōu)榱诉_成這種音樂的效果往往需要使用一大堆效果器,在表演時一直低著頭觀察調(diào)校自己腳下的單塊們,批評家們創(chuàng)造了shoegaze,“盯鞋”,來描述這些似乎對觀眾不屑一顧的樂手們創(chuàng)造的音樂。這也是為什么盯鞋更有文青范的一個名字是“自賞搖滾”。
大多數(shù)讀者可能對失真不是特別了解,這里用幾張圖片解釋一下:



所以一個關(guān)于失真的起源的說法就是吉他手們把音量開太大了。
回歸正題,之前說到盯鞋的一大特色是“聲墻”,這一點也可以跟著簡單的幾個步驟來體驗:
首先,在一個雨天去坐地鐵。然后開始用小音量播放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某一首歌,最后慢慢調(diào)大音量。這樣多多少少能有一點感覺。
關(guān)于盯鞋的成就,剛剛提到的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就是成形的盯鞋的開山鼻祖,可以說他們和The Stone Roses統(tǒng)治了八十年代后期的英國樂壇。
這二者也正是對九十年代英倫搖滾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樂隊了,雖然肯定是石玫瑰貢獻更大一點。
盯鞋的元素在比它略早的Noise Pop中就有所體現(xiàn),而最近比較流行的Dream Pop也脫離不了和它的關(guān)系。
同時,低保真風格被盯鞋吸收和發(fā)揚,所以現(xiàn)在的一眾以Lo-fi打頭的音樂類型或許也和它有些親緣吧。
在文章收尾之前再推薦幾張專輯:




下期可能會講講Кино,大伙期待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