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電影的構圖突破了一般意義的長方形構圖?
構圖(COMPOSITION)和畫面長寬比(ASPECT RATIO)不是一碼事兒。 舉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小明要設計一座游樂園,他得考慮里面旋轉木馬擺哪兒,嚇死人過山車擺哪兒,棉花糖機和煎餅阿姨擺哪兒,騙你錢讓你去打氣球的大叔又該何去何從。 然后他還得想想把這個游樂園是往正方形造,還是往長方形造,或者像馮小剛這次調皮地把它造成圓形。
如果把每一個鏡頭想象成建造這個游樂園的過程的話,那么 前者就是構圖,后者就是長寬比。
所以,題主說的圓形構圖,長方形構圖兩個詞本質上是不成立的。
圓形和長方形是小明,阿不,小剛選擇這整個游樂場的形狀,但是無論外邊兒的墻圍成啥樣,里面的過山車啊大擺錘啊還是得往里放,你說是吧?
不恰當?shù)谋确降酱私Y束。
所以我重新理解一下題主的問題并按此作答:
有哪些電影的長寬比選擇不是常規(guī)的 1.85:1 或者 2.35:1 或者 2.39:1 ?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長寬比是1:1的電影是不普遍存在的??磮D:

我知道字小看不清楚,但是只要看到最上面的就好了。 沒錯,電影歷史上最早的長寬比是4:3,還是個長方形。只不過是一個比較方的長方形。
所以現(xiàn)在問題變成了,為什么某些電影要選擇不普遍的長寬比?
例如,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變來變?nèi)ィ?,How The West Was Won (Cinerama),Tango(2:1),潘金蓮(1:1)等等。
一個電影的長寬比的選擇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原因。我沒法面面俱到,只能拋磚引玉。
安德森在布達佩斯里用了1.37:1,1.85:1,以及2.35:1,每一個長寬比都有自己成為普及選擇的時間段,而安德森就是用這樣的長寬比去反應電影里的時間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說一下Cinerama 用大白話說,就是拿三個35mm的放映機,安上27mm的鏡頭,往大屏幕上一起射。
結果就是這樣:

這就是你(如果能)在電影院里看How the West was Won 的效果。
至于為什么……這種大西部片,這么拍多屌?。。?只不過太貴了,不是一個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拍攝模式,于是很快就被取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上一部攝影的戲剛好也是16:9同4:3之間切換的,上一些熱乎截圖。



——————————————————————————————————————————
至于表達怎樣,電影的大千世界里表達繁多,不是一言兩語就能說個明白,個中滋味還需自己細細品嘗。
我好像記得馮小剛自己說用圓形1:1的長寬比是為了制造一種偷窺感和疏離感(經(jīng)知友通知,羅攀老師明確說過沒有這種意圖,這句沒有考證的話就此刪除),把觀眾徹底放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上。至于為什么,我猜大概這樣,這個故事能更冷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