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點心”,點點心意
關注我們 探源中國

茶余飯后,追劇閑聊之時,嘴里沒嚼著點小吃零食,我們總覺得差了點意思,現(xiàn)代各種點心鋪子、零食專賣店,很好地滿足了我們正餐之外的口腹之欲。
民以食為天,對吃有講究這回事兒,不僅是現(xiàn)代人的專屬,古代人早早探索出了自己的門道。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所謂的“京味點心”。
歷史淵源
京味點心,顧名思義,就是北京地區(qū)代表的點心,也是各地多種吃食融合之后的產(chǎn)物。
元明清時期,北京成為了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紛紛涌入的同時,也把五湖四海的飲食帶到了這里,不同朝代不同統(tǒng)治者的飲食風格,也給北京增添了多樣化的色彩。
元代蒙古族偏愛奶味點心,明朝統(tǒng)治者起家于南方,帶來了南派點心,清朝皇室則喜愛滿族甜點。除此之外,北京民間還有其他各種風格的點心,比如回族點心。因此,京味點心的豐富程度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
粽子、豆花等吃食有南北派之分,點心也有。簡單來說,南派點心帶有南方的細膩溫婉,以甜口的甜糕為主??诟刑鹋?;北派點心則以烘烤為主,特點是酥脆可口的酥皮。
京味點心的南北兩派,也叫做南北兩案。前者諸如綠豆糕、梅花蛋糕等,如今北京知名的稻香村,其實就是具有南派點心風格的店鋪;后者又細分為滿漢糕點和清真糕點,代表有薩其馬、核桃酥等,而其中非常知名的就是“京八件”。
京八件
京八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八種口味和形狀各異的京味糕點。但其實“京八件”本身并非八種固定糕點的名稱,而是指在糕點上刻上諸如“?!薄ⅰ暗摗薄ⅰ皦邸?、“喜”等帶有美好寓意的字詞,擺放在八個盤子里,因此得名“京八件”。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京八件又分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細八件,其中說得最多的還是酥皮大八件。
三者的餡料基本一致,主料是棗泥、山楂、白糖等,輔料為玫瑰、蜂蜜、果仁等,口感綿軟甜膩,所以叫作“蜜餡”。
區(qū)分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外皮的材料與做法。酥皮大八件的外皮要經(jīng)過兩次和面,外皮膨脹且分層;奶皮和酒皮則只經(jīng)過一次和面,只有一層外皮,制作外皮時,會分別加入牛奶或者黃酒、白蘭地,因此分別叫作“奶皮”和“酒皮”。
在清朝,京八件是皇室御用點心,被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后期逐漸轉(zhuǎn)入民間,成為普通百姓也能享用的珍饈佳品。近年來,京八件成為民族品牌,發(fā)展出了名為“新京八件”的旅游產(chǎn)品,是“新北京特產(chǎn)”的代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點心這個名稱背后,其實也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相傳東晉一將軍,目睹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之姿后,感動不已,遂命人制作糕點送往前線,表示自己的“點點心意”。
點心傳至后世,或許蘊含其中的具體“心意”有所變化,但終歸是包含著制作者以及送禮者的美好祝愿,念及于此,或許點心的滋味也會變得更加甜蜜呢?
參考文獻:
張偉峰.京八件 跟著時代在演變[J].炎黃地理,2020,(09):60-63.
備注:
封面圖,《宮貓記》手卷局部,故宮博物院官微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lián)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zhuǎn)載文章需經(jīng)【松蘭書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