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文章已發(fā)布在知乎平臺?
是先賢說出來的話,這話鼓舞了一代代的學子,但從境界上來看,還不能達到最高的級別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這三句符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的主旨,這在儒家里算得上賢人境界,在佛家也到了“自覺覺他”的境界。最后一句“為萬世開太平”為橫渠四句的境界畫上了句號。它證明張載還未摸到“止于至善”、“覺行圓滿”的境界。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張載所說正是我當莊嚴儒家。是不名大賢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和圣人不求萬世太平。因為成、住、壞、空是事物發(fā)展的階段,這些在圣人和天地的眼中無差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樣活潑潑的,本來的樣子,本來是無形到有形,有形到無形的循環(huán)轉化,不只執(zhí)著于有形。
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高贊回答也引用了這句話,他說:
“所謂“為萬世開太平”,說的就是“允執(zhí)厥中”,也就是“中庸”,這就是“游于藝”的目的?!?/blockquote>我不太認同他的解釋,何為“中”,我認為“中”是“道法自然”,是至高的境界,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差別體現(xiàn)了圣賢在“道法自然”上修行的地步。
“為萬世開太平”,這真的符合“道法自然”嗎?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與凡眾講,已然足夠,但與菩薩、圣賢講,還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