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和老四這個最大的區(qū)別決定了九子奪嫡的結局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老八與老四是九子奪嫡時的兩大強勢人物,前者是當時名滿天下的賢王,即使奪嫡失敗,也不服輸的在雍正年間發(fā)動了八王議政,差點推翻雍正。后者在康熙駕崩之際爆了最大的冷門,成為新的皇帝,是為雍正帝。
要說這兩個九子奪嫡時期的強勢人物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呢,自然是對于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理解,老八理解著就成為了得官心者得天下了,老四理解著就成為真正的理解了,所以繼位后推行新政,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同樣是康熙帝的兒子,為何會這樣呢。
下面貧道來給大家一一道來。
康熙臨終之前對于諸位皇子做了一個毒辣的點評,可以說是句句經典。
康熙對于老八的點評是這樣的: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
康熙的的帝王心術是什么呢,就是得官心者得天下。老八也是如此,只不過康熙拿捏的好,知道輕重,知道底線,而老八十卻不知道。
ps:關于為什么說康熙走的是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線呢,上一期關于為何追繳國庫欠款時,康熙還要給一些老臣銀子讓他們還錢的具體分析,大家可以看看,一看便知。
可以說康熙身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人格魅力無疑是獨特的容易影響人的,他的諸多兒子也不例外。
在康熙的兒子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他的影子的,比如說老三借修書之名拉攏天下讀書人。不過大多是學的四不像的,所以是不倫不類的。也就老八學的還不錯,不過卻丟失了其中最精華的治國之道,所以康熙說老八學不像他。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康熙雖然會拉攏官員,但還知道治國的基本在于百姓,所以在拉攏官心支持的另一邊,也是盡量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有著自己的一個底線所在。

而老八幾乎毫無底線可言,他擔任戶部時,負責著國庫借款事宜,就借此大肆拉攏人心,最后搞的是國庫存銀不足五十萬兩。
江南賑災時,他的鐵桿支持者老九光是江南一地,每年任伯安就進貢一百萬兩銀子,老八為了私心和打擊老四,默許老九示意任伯安為難負責賑災的老四。
所以說老八是一個把得官心者得天下詮釋很透的皇子,當然治國之道卻沒有學得來康熙。
老四就不一樣了,老四可以說是康熙眾多兒子中,唯一一個擺脫極具人格魅力的康熙影響的。
如果說康熙是走著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線,甚至有時候也是走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路線,可以說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那么老八是純粹的走著得官心者得天下路線。
老四則是純粹的走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路線。
而且正是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前提之下,老四才一心一意的做著孤臣辦實事,因為是孤臣既被康熙猜忌又為康熙所欣賞,最后才成功奪取嫡位,成為九子奪嫡中的勝出者。
老四為什么會走這條路呢,除去性格不說,可能與老四在九子奪嫡時期下江南賑災的經歷有關,當時他目睹災民流離失所,人命如草芥。(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還有江夏鎮(zhèn)的士紳劉八女的胡作非為肆意妄為,肯定是對于大清的狀況是有著直接的了解的。
所以老四繼位以后,為了拯救大清,堅決走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路線,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新政,不惜與百官翻臉。
這就是老四與老八的最大區(qū)別,一個走著民心路線,一個走著官心路線。
同時還有一個區(qū)別就是老八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而老四是厚黑學,講究一擊致命。
比如二廢太子時,老四知道府里高福被老八收買了,故意讓鄔先生處理,急著讓老四奪嫡的鄔先生自然讓高福把太子的把柄給了老八,結果高福把太子把柄給了老八以后被殺人滅口。而老八還洋洋得意,殊不知是被老四當槍使了,最后老八這邊的老十四出面把太子的把柄給了康熙,使太子二次被廢,而隱藏幕后的老四是漁翁得利。
老八自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比起一直厚黑,喜歡隱藏幕后扮豬吃老虎的老四來說,老八這點聰明只能稱之為小聰明。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