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出題目了就叫6分談吧

原文(省流)
正文開始前先隨便說點概念。
偉大的哲學家都是有歷史局限性的,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超越了同時期的弔人,作為后人并不應該一直死盯他們所謂的局限性。
王國維老先生經常要求學生的幾條行為準則里便有一條是“不攻擊古人”。這里的不攻擊指的其實是人身方面,并沒有叫你盲目崇拜古人;至于是否攻擊思想這方面我說了可不算,不過尼采或許能解答你的疑問,尼采經常被“路人”(其實我更喜歡把那些路人成為原始森林里的某種群居動物)當做瘋子, “路人”經常以一知半解也就是半瓶子水哐當哐當響的理解去辱罵這些外國哲學家,這就像你在網上對一個甚至連網友都稱不上的人的了解度一樣,言歸正傳,這個勞什子“視角主義”的概念就是尼采提出來的。
——
啊?你不知道?
你呆比嗎?
什么?再罵你一句呆比要真實我?還問我柿子怎么寫?
嘖嘖,戾氣真重。
歹匕……
——
玩笑話過后就該談談這個“視角主義”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了,“視角主義”的產生出于我們自身的主觀因素(經驗,習慣,心理,文化底蘊,利益和潛意識的欲望),在不同的視角下世界給予我們的不同“知識”,但請記住,所得“知識”并不等同于真理,它也有錯的,這種“知識”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稱為真理,在不同的視角下只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天空很藍,但天穹上的你看到的是被云霧繚繞的夢幻仙境;而在地上的我看到的又是被云層覆蓋的老登(摩登)都市。我們想看到什么,在個人欲望的加持下,不同的追尋者(闡釋者)會獲得截然不同的知識。
網上的人要是一直拿他們的半吊子水平去耀武揚威,尼采這番話或許可以堵住盲目者的嘴。畢竟猴子是群居動物,在“視角主義”看來猴王也只不過是欲望的化形罷了。
所以不同圈子的人之間對罵很合理,我自然是要支持自己圈子的人,因為我了解的東西都是在知道這個圈子的前提下發(fā)表的。不過......這其中有個異類(扶額),雙標到什么程度呢?他的雙標就是不允許別人雙標,自己的話漏洞百出,別人糾正卻叫別人不要教他做事,不關心別人的看法。然后反口咬著別人一句很朦朧的話不放,還發(fā)視頻掛人?
這里回復一句,不要再跑來問我為什么罵人,統(tǒng)一回復一下,雖然有點狡辯的嫌疑?!榜R的”,這是一句民間俗語,一般用在情緒語氣的輔助詞語,用在表示心中不快,有怨言,生氣的情緒下。這個詞語主觀并不是用來直接罵人,口頭語種也不能定性為罵人,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有不同的語義(轉自度娘)。如果在這個詞前面加入了別的特定成分,比如“你”“他”之類的,那毫無疑問是罵人的,也就是說,那個詞本義只是相當于“放肆”這個詞,不要說我玩什么文字游戲,漢語言之所以博大精深的原因不就是在此體現嗎?
聯動的真諦是什么?我認為在玩家要做的,不侮辱角色;不挑事。聯動IP要做的,不在劇情結尾中把聯動對象留在自己的世界觀中;考慮到玩家的消費能力;在玩家互噴時能站出來解釋(你們不要在打啦——指劇情黨和強度黨之間的戰(zhàn)役)。玩?zhèn)€游戲誰也沒有高貴過誰,都是希望自家的角色能被善待。
圈子互噴然后有一方掛人的情況怎么說呢......
我粗略列了兩種情況,一種是當時因為氣在頭上然后掛人,這種一般是文章/圖片的形式,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寫完了,等再一回想說不定就撤回了。但還有一種,這種跟上面一比就很惡劣了,把自己看做理中客,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的言行舉止評頭論足,將自己的問題一筆帶過,希望借著雙方玩家的從眾性去網暴對方,這已經不是罵人那么簡單了,網暴是網絡上最可恥的行為,不管你有沒有這個想法,視頻一經發(fā)表就不是你說了算的。
從眾這個東西很迷,你上一個視頻看到有人反對網暴你反對,下一個視頻看到營銷號剪輯的誰誰誰塌房了又開始無意識網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