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北京城的選址、規(guī)制與變遷

2021-04-10 14:38 作者:史圖館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并非嚴謹?shù)臍v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jīng)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本文作者:江鄂魯

城池,是城垣和護城河的統(tǒng)稱,設立城池的原因無外乎政治、經(jīng)濟、軍事、交通等要素。一座城池通常不是單一形態(tài),而是復合式的,即城郭,《吳越春秋》謂“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其城制幾乎完美呈現(xiàn)《周禮·考工記》中關于國都規(guī)劃的藍圖,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城市的范本。它因陸路而興,又因運河而盛,兩條通道一東一西,串聯(lián)起古都的前世今生。

一、早期城池

北京建城史可追溯到商代,今廣安門地區(qū)有一小國“薊”。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位于今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董家林村。燕國吞并薊國后,將國都遷至薊國舊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在此設薊縣,為廣陽郡治。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薊城一直作為中原王朝的邊疆重鎮(zhèn)而存在。

圖1 薊城紀念柱
圖2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薊城的選址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宏觀上,它是太行山東麓古代南北大道的北端起點,是中原農耕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紐帶;微觀上,永定河故道較今日偏東,這決定了薊城處于距渡口相去不遠的位置。

圖3 薊城與古代南北大道、古漯水的關系

二、遼南京城

遼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幽州(薊)為南京,為遼“五京”之一,又稱燕京,府名幽都,開泰元年(1012年)改稱析津府,轄11縣,統(tǒng)6州。

圖4 遼南京城平面圖

據(jù)考證,遼南京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000米,東西寬約2200米,大致走向為:東垣在今爛縵胡同一線;西垣在今蓮花河以東;南垣在今白紙坊東、西街一線;北垣在為今頭發(fā)胡同一線。城垣四面共設8道城門:東為安東門、迎春門,南為開陽門、丹鳳門,西為顯西門、清晉門,北為通天門、拱辰門。城內有26坊,天寧寺塔是目前僅存的建筑。

圖5 遼安東門(左)、開陽門故址


圖6 天寧寺塔

宮城又稱子城,位于西南隅,四面設門:東為宣和門;南為南端門,又稱啟夏門,位于丹鳳門外,南門兩側各設左、右掖門一座;西門即顯西門;北為子北門。宮城西北建燕角樓,城內有元和、仁政、洪政(武)諸殿。

圖7 遼燕角樓故址

三、金中都

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于燕京,定名中都,改析津府為大興府,轄10縣。

圖8 金中都平面圖


圖9 金中都水系略圖


圖10 蓮花池

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舊址的基礎上,分別在東、南、西三面擴建而成的城池,周長約19千米,四面共設城門13座:東為施仁、宣曜、陽春;南為景風、豐宜、端禮;西為麗澤、顥華、彰義;北為會城、通玄、崇智、光泰。

圖11 遼金城垣博物館(金中都南垣水關遺址)


圖12 金中都城垣遺址(萬泉寺段)

皇城位于城中央偏西南,南為宣陽門,北為拱辰門,東西兩側分別為宣華門、玉華門?;食莾仍O宮城,城南為應天門,前殿為大安殿,后殿為仁政殿。

值得一提的是,豐宜門、宣陽門、應天門、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門、通玄門均位于同一中軸線上,這為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規(guī)劃奠定了思想基礎,是對中國傳統(tǒng)城市規(guī)劃思想的傳承。

圖13 金宮殿(左)、應天門故址

金中都城垣大致走向可從城池轉角位置判斷:東北角位于今新壁街北,東南角位于今永定門外四路通,西南角位于今鳳凰嘴村,西北角位于今軍博南皇亭子?;蕦m中軸線與西二環(huán)南護城河走向平行。另外,白紙坊橋西尚存有金魚藻池遺址。

四、元大都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將都城遷至中都,北京第一次成為統(tǒng)一王朝的首都。1272年,更名為大都。正式的行政區(qū)劃為“大都路”,轄6縣,統(tǒng)10州。

圖14 元大都平面圖


圖15 京杭大運河與元大都水系略圖


圖16 白浮泉

元大都是以金中都東北瓊華島離宮為中心修建的城池,設計思想源于《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城市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周長約29千米,面積約50平方千米。南城垣位于今長安街南側,設麗正門、文明門、順承門;北城垣位于今西土城至芍藥居一線,設安貞門、健德門;東城垣位于今芍藥居至建國門一線,設崇仁門、齊化門、光熙門;西城垣位于今西土城至復興門一線,設和義門、平則門、肅清門。總計11道城門,均以《周易》卦辭命名。全城劃為50坊,中央建有中心臺、鐘樓、鼓樓等建筑。

圖17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皇城位于城南偏西,充分利用太液池水源,北側的積水潭是全城重要水源地、商業(yè)中心,也是京杭大運河北端起點。宮城位于皇城之中,呈長方形,南面正門為崇(承)天門,左右設云從門、星拱門;宮城東西兩側設東華門、西華門;北設厚載門。宮城內主要建筑為大明殿、延春閣等。

圖18 積水潭

元大都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礎:首先,規(guī)劃設計了城市中軸線(今舊鼓樓大街一線),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只是將其東移;其次,城市大部為明清北京城內城;第三,皇城、宮城范圍與明清時期基本吻合。

五、明清北京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府,設北平布政使司。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樂元年(1403年)將北平改為北京,北平府改為順天府,轄22縣5州。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北京為京師,并于次年正式遷都。清初,統(tǒng)治者基本沿襲明朝建制,之后陸續(xù)調整,至乾隆八年(1743年)定為19縣5州。

《春秋公羊傳》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詞言之。”從朱棣將此地正式定名至今,“北京”一詞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圖19 明清北京城平面圖


圖20 明清北京城水系略圖


圖21 昆明湖

(一)內城

明軍攻占元大都后,將北城墻南移約五里,仍設兩門,即安定門和德勝門,同時將崇仁門、和義門改稱為東直門、西直門。永樂十七年(1419年),又將南城墻南移約二里,仍設三門,名稱如舊。正統(tǒng)元年(1436年)起,加修九門城樓、月城、角樓、城濠、橋閘等;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完工,改稱麗正門為正陽門,文明門為崇文門,順承門為宣武門,齊化門為朝陽門,平則門為阜成門。九門名稱沿用至清朝。

正陽門,俗稱“前門”,是專供皇帝鑾輿出駕之門,故地位、規(guī)制最高。城樓、箭樓均建在上窄下寬的磚砌城臺上。城樓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面闊7間,通高約40米,通寬約41米,進深約21米。箭樓面闊7間,4層,通高約38米,通寬約62米,進深約32米,東、南、西三面共辟箭窗94孔,是唯一設門的箭樓。

圖22 正陽門城樓(右)與箭樓

內城其他八門形制基本相同:城樓為三重檐重樓閣建筑,面闊5間,通高33—37米,通寬36—39米,進深19—23米;箭樓面闊7間,4層,通高30—32米,通寬30—34米,進深19—20米,對外三面共辟箭窗82孔;甕城單側設門。

崇文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走酒車,是京城重要的征稅地點。甕城鎮(zhèn)海寺內有一鐵龜,即名響京都的“崇文鐵龜”。

宣武門,俗稱“順治門”,走囚車,出城門可通往清代刑場菜市口,故又稱“死門”,城門樓頂上刻字“后悔遲”。

朝陽門,走糧車,城門洞頂上刻有谷穗圖案,是距離京杭大運河最近的城門,故南北客商云集于此,朝陽門內至今尚有“祿米倉”“海運倉”等地名。

阜成門,走煤車,京西煤炭經(jīng)此輸入城內,因“煤”和“梅”諧音,故城門洞墻上刻有梅花圖案。

東直門,走木車,京城所需磚瓦木材一般經(jīng)此運輸。

西直門,走水車,主要運輸皇室專用的玉泉山泉水,城門洞頂刻有水紋圖案,是清代帝后赴西郊行宮的必經(jīng)之地,規(guī)模僅次于正陽門。

安定門,走糞車,通往地壇糞場。內城九門中,唯安定門和德勝門因位于北方而在甕城內建真武廟,其他七門甕城內均建關帝廟。

德勝門,走兵車,明代曾在此發(fā)生過“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圖23 德勝門箭樓

內城角樓共4座,平面均呈曲尺形,建制規(guī)模亦相同:四層,通高約29米,外側面寬約35米,內側面寬約23米,兩端寬約12米,對外共辟箭窗144孔。

圖24 內城東南角樓

北京內城城墻周長約24千米,東西略寬,南北稍窄,西北角呈斜切狀轉彎。城墻頂部寬度為11.5—19.5米,底部寬度為14—24米,北城墻厚度、傾斜度均高于其他三面城墻;外側壁高度為10—12米,頂部筑有垛口和箭窗,側面筑有馬面;內側壁高度較外側壁略低,筑有馬道等設施。

圖25 明城墻東便門段(左)與西便門段

(二)外城

明中葉,為抵御北方蒙古勢力的侵擾,同時緩解京師不斷增長的人口所帶來的壓力,修筑外城被提到朝廷日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外城。原計劃修建完成后,北京城郭形成“回”字形輪廓,但因財力緊張,只完成了南面。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筑畢。城墻周長約14千米,共設七門:南設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西設廣寧(安)門,東設廣渠門,東北角設東便門,西北角設西便門。與內城相比,外城城門、角樓規(guī)制較小。

圖26 左安門值房

(三)皇城

明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的宮殿準備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城和宮城一道竣工。皇城缺西南角,周長約11千米,為紅墻黃琉璃瓦頂,共設四門:南為承天(天安)門,北為北(地)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

圖27 天安門


圖28 東安門遺址

(四)宮城

宮城舊稱紫禁城,城墻高約10米,四周被筒子河環(huán)繞,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周長約3.5千米,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設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正北為玄(神)武門。城墻四角各設有角樓一座。

圖29 故宮雪景

宮城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為中心,內廷則以乾清、交泰、坤寧后三宮為主。宮城其他建筑均分列于由前三殿和后三宮組成的中軸線兩側。

(五)中軸線

總長約8千米的北京中軸線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最突出的成就,它串聯(lián)起北京城各大主要建筑,兩側的建筑亦對稱分布,強調皇權的威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言:“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jù)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guī)模。”

圖30 北京中軸線舊照

位于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永定門、天橋、正陽門、中華門、千步廊、外金水橋、天安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天一門、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綺望樓、萬春亭、壽皇殿)、地安門、萬寧橋、鼓樓、鐘樓。

關于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主要建筑有:左安門和右安門、天壇和先農壇、廣安門和廣渠門、東便門和西便門、崇文門和宣武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太廟和社稷壇、東華門和西華門、文華殿和武英殿、東六宮和西六宮、日壇和月壇、朝陽門和阜成門、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東直門和西直門、德勝門和安定門。

圖31 歷代城池空間關系

六、京郊古城拾零

京郊曾分布許多古城,按功能大致可分為行政類和非行政類:前者如宛平城、通州城,后者如具有軍事功能的岔道城、用于帝王駐蹕的鞏華城,它們大多數(shù)已湮沒于歷史中。本章通過多種方法,嘗試記錄或還原部分行政類古城,僅供參考。

(一)宛平城

唐代析薊縣置幽都縣;遼改稱宛平。原為附郭縣,舊址位于今西城區(qū)東官房。1928年,遷至盧溝橋畔的拱極城,并改稱宛平城。1952年宛平縣撤銷。

宛平城呈長方形,南北窄、東西寬,僅設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西門與盧溝橋相連。古時,盧溝橋是南方進京的咽喉,宛平城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37年,侵華日軍在此發(fā)動“七七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時至今日,宛平城墻上的炮擊彈痕仍清晰可見,城內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圖32 宛平城與盧溝橋


圖33 從盧溝橋望宛平城

(二)良鄉(xiāng)城與房山城

房山區(qū)有良鄉(xiāng)、房山兩座古城,均已不存。前者輪廓尚可憑借道路與路名辨認,后者則有一部分消失。

良鄉(xiāng)縣始置于西漢,1958年撤銷;1997年,良鄉(xiāng)地區(qū)成為房山區(qū)黨政機關駐地。房山縣置于金代,初稱奉先,后稱萬寧,元代改稱房山;1958年,與良鄉(xiāng)縣一同撤銷,合并為周口店區(qū);1960年稱房山縣;1974年,析置石油化工區(qū)辦事處,1980年改為燕山區(qū);1986年,房山縣與燕山區(qū)合并為房山區(qū)。

圖34 良鄉(xiāng)城(虛線為昊天大街走向)


圖35 房山城

(三)通州城

西漢設路縣,金代升為通州,民國初年降為縣;1953年析置通州市;1958年,通州市和通縣合并為通州區(qū);1960年稱通縣;1997年稱通州區(qū)。

通州城由新、舊兩座城池合并而來,新城緊依舊城西部。通州是大運河北端的重要節(jié)點,位于舊城北關的燃燈塔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在古代,沿運河北上的南方漕船以它作為入京的標志。

圖36 通州城(虛線為新舊城分界)


圖37 通州燃燈塔

(四)順義城

順義在唐代屬歸順州,遼稱順州,明稱順義縣;1958年改稱順義區(qū),1960年復為縣,1998年稱順義區(qū)。順義城池平面呈不規(guī)則狀,今太平村殘存西北城垣一段。

圖38 順義城


圖39 順義城垣遺存

(五)昌平城

西漢時,在今辛力屯村一帶置昌平縣;五代后唐時遷治于今舊縣村;明代稱昌平州,遷今址;民國降州為縣;1956年稱昌平區(qū),1960年改為縣,1999年復為區(qū)。昌平城基本為四條環(huán)路所圍成的區(qū)域。

圖40 昌平城

(六)懷柔城

“懷柔”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懷柔縣建于明代,2001年改為區(qū)。唐代,曾在今順義區(qū)置懷柔縣,但與今懷柔區(qū)不存在沿革關系。懷柔城雖已不存,但從南馬道東口起伏的地形中仍可窺探當年的痕跡。

圖41 懷柔城

(七)平谷城

平谷縣初置于西漢,原址位于今山東莊鎮(zhèn)大、小北關村附近,后幾經(jīng)置廢,遷至泃河西岸,2001年設平谷區(qū)。從目前的情況看,東城根地勢明顯較高,似是昔日為防水患加固城墻所致。

圖42 平谷城

(八)密云城

密云的行政建制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燕國設立的漁陽縣。北魏設密云縣,原址位于今河北豐寧東北,東魏遷至今址,2015年設區(qū)。密云城有新、舊兩座,中間由夾道相連,今新城東、北各一段城垣尚存。

圖43 密云城


圖44 密云城垣遺存

(九)延慶城

西漢時,延慶設有居庸、夷輿兩縣;唐代置媯川縣,后改稱縉山縣,原址位于今舊縣鎮(zhèn);元代升為龍慶州;明代先后改稱隆慶、延慶;民國改州為縣;2015年稱延慶區(qū)。今延慶十一學校北墻外即延慶城墻的西北垣。

圖45 延慶城


圖46 延慶城垣遺存


參考資料

[1]圖片來源:地圖來源為天地圖,其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2] 侯仁之著,鄧輝等譯:《北平歷史地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3] 侯仁之著:《北京城的生命印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3月第一版。

[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第1—7冊),1987年4月第一版(第8冊)。

[5]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至2016年12月第一版(共13卷)。

[6] 史為樂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qū)沿革(1949—2002)》,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7] 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史》編寫組著:《北京史(增訂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8] [瑞典]喜仁龍著,鄧可譯:《北京的城墻與城門》,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第一版。

[9] 林京著:《尋覓舊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北京城的選址、規(guī)制與變遷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南京市| 沭阳县| 根河市| 如皋市| 龙川县| 佛山市| 宜黄县| 罗江县| 荔波县| 商南县| 庄浪县| 凤山县| 如皋市| 石首市| 嵊州市| 宿迁市| 桑植县| 延寿县| 新巴尔虎右旗| 晋宁县| 房产| 溆浦县| 兴隆县| 邛崃市| 黎川县| 咸阳市| 江津市| 广州市| 景东| 远安县| 新田县| 汽车| 莱芜市| 砚山县| 鄱阳县| 抚远县| 镇安县| 吉水县| 大埔区| 翁牛特旗|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