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ESD防護設計介紹

2023-03-02 06:52 作者:e小白官方  | 我要投稿

e小白網(wǎng)址:www.e-xiaobai.com

1.ESD防護設計原則
(1)透明性
指的是在芯片正常工作時,用作ESD防護的半導體器件需要處于不工作狀態(tài),不能對芯片的正常工作產(chǎn)生干擾,而在ESD脈沖來臨時,這些防護器件才能開啟并工作。當ESD脈沖過后,這些器件又要能夠及時關閉,否則也會影響芯片的正常工作,這就要求這些防護器件要有比芯片的正常工作電壓更高的維持電壓,否則可能會引起閂鎖效應導致芯片無法正常工作。上述提到的是針對絕大部分應用場合都需要滿足的情況,而在某些特殊需求的情況下,對于防護器件的透明性則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低功耗應用場景下防護器件的漏電流要足夠低,應用于高速接口的防護器件電容值要足夠低等。

(2)有效性

有效性指的是防護器件要能夠很好的對芯片內(nèi)部的核心電路起到保護作用,即當ESD脈沖到來時,防護器件要能夠正常開啟,這在電學特性上體現(xiàn)為器件的觸發(fā)電壓要低于芯片內(nèi)部的擊穿電壓,并且開啟的速度要足夠快,這樣才能及時地泄放ESD電流,保證芯片內(nèi)部核心電路的安全,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核心電路已經(jīng)損壞,而防護器件還沒有開啟的情況。但是對于防護器件有效性的要求也不僅僅局限于快速開啟,在開啟后要有足夠低的導通電阻,將電壓鉗位在比較低的水平,否則也有可能對核心電路產(chǎn)生破壞。尤其是現(xiàn)在隨著工藝制程的進步,核心電路中MOS管的柵氧厚度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薄,這就要求防護器件的電壓鉗位能力也要很高,這無疑是對有效性提出了更嚴苛的條件。

(3)魯棒性

魯棒性指的是防護器件本身需要對ESD脈沖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必須滿足ESD防護等級,這樣才能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保護芯片的安全,否則也無法真正起到防護效果。魯棒性好意味著器件的失效電流要足夠高。

2.ESD防護設計窗口

ESD設計窗口對防護器件的設計提出了多個要求,第一個就是其開始工作的電壓,即觸發(fā)電壓(如下圖Vt)應大于VDD,不能影響被保護的電路正常工作,同時觸發(fā)電壓還應當小于芯片的失效電壓(如下圖BVOX),應當在被保護的芯片失效前就開始工作,實際中需要在安全電壓范圍內(nèi)盡可能減小觸發(fā)電壓以提高防護器件有效性;第二個就是為了防止閂鎖效應的發(fā)生,維持電壓(如下圖Vh)通常需要設置得比VDD更高,實際中維持電壓需要盡量提高;第三個是二次失效電流需要盡可能的高,以免流過防護器件的電流輕易達到這個值后發(fā)生不可逆的熱擊穿被燒毀;最后值得注意的還有安全裕量,考慮到理論和實際的差別以及VDD可能發(fā)生波動,預設10%~20%的裕量,比如對于USB3.0接口,其工作電壓一般是5V,那么維持電壓應至少達到5.5 V。

3.ESD測試方法分析及失效判定

3.1HBM和MM測試方法

HBM和MM下的ESD現(xiàn)象十分相似,區(qū)別就是帶電的對象是人體還是機器,因此兩者在測試時可以采用相同的測試儀器和測試管腳組合。正如前面所說,ESD事件的發(fā)生具有偶然性,可能發(fā)生在芯片任意管腳之間,因此為了更好的評估芯片的ESD防護能力,在測試時需要盡可能覆蓋到所有的管腳。一般說來,芯片的管腳分為輸入輸出管腳(IO,Input/Output) 、電源管腳(VDD)及接地管腳(VSS),所以HBM和MM測試應分為三類組合:IO與VDD/VSS之間的測試、IO與I/O之間的測試、VDD與VSS之間的測試。同時,由于靜電荷又分為正電荷和負電荷,所以在測試時應該用正電壓和負電壓分別進行測試。

(1)I/O管腳與VDD/VSS之間的測試

考慮到正負電壓的不同情形,I/O管腳與VDD/VSS之間的測試可分為四種模式:PD(positive to VDD) 、ND(negative to VDD)、PS(positive to VSS)、NS(negative to VSS),下圖分別展示了這四種不同測試模式下的接線情況。以PD模式為例,該模式模擬的是帶正電的人體或者機器接觸到IO管腳,若此時芯片的VDD管腳正好接觸到地面時,在I/O管腳與VDD管腳之間就會形成放電通路。在測試PD模式時,IO管腳需要施加正電壓,此時VDD管腳應該接地,同時其他管腳應該浮空。

(2)I/O與I/O之間的測試

當IO與IO之間進行測試時,應當將VDD和VSS管腳浮空,同樣考慮到正負電壓的不同情形,在待測的I/O管腳上施加正電壓或負電壓,此時其余所有I/O管腳同時接地,測試情形如下圖所示。

(3)VDD和VSS之間的測試

在對電源管腳進行測試時,VSS接地,在 VDD上施加正電壓或負電壓,其余所有IO管腳浮空,測試情形如下圖所示。

在測試過程中,一般需要進行多次測試。測試完成后,以測試通過的最大電壓作為芯片的防護等級。業(yè)界對于HBM等級的要求一般為2000V,部分高壓芯片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對MM的要求一般為200V,通常是HBM的十分之一。HBM和MM放電的持續(xù)時間較長,釋放能量較大,因此通常會造成柵氧擊穿、源漏穿通等現(xiàn)象。

3.2CDM測試方法

由于在放電形式的不同,CDM的測試方法也不一樣,通常采用單端測試。

CDM現(xiàn)象是由芯片自身存儲的靜電荷發(fā)生轉(zhuǎn)移產(chǎn)生的,所以測試時需要兩個步驟,首先是對芯片進行充電的過程,再是芯片進行放電的過程。以Р型襯底的器件為例,由于Р型襯底往往與VSS管腳相連,此時可以用對 VSS 管腳充電的方法對襯底進行充電,如下圖所示。當充電完成之后,在測試時使其他被測管腳直接接地進行放電即可。同樣地,在CDM測試中需要對每一個管腳都進行測試。

CDM模式放電持續(xù)的時間較短,產(chǎn)生電流的峰值很高,因此釋放的能量會相對集中,通常會導致柵氧化層的針孔狀擊穿。

3.3IEC測試方法

IEC測試采用的測試儀器是電子槍,采用接觸放電進行測試時,將電子槍口對準待測器件接口來注入電流。空氣放電一般很少使用,對于一些不能直按按觸的系統(tǒng)則需要使用空氣放電的方法。

3.4TLP測試技術

基于HBM、MM和CDM等模型的ESD測試都屬于通過型測試,測試的結果只能得出芯片是否通過某一特定測試電壓的結論,并不能獲得測試過程中芯片性能的變化或其它測試數(shù)據(jù)。但是在ESD防護方案設計過程中,需要一些詳細的數(shù)據(jù)作為參考。為了獲得這些信息,現(xiàn)階段使用更多的是傳輸線脈沖測試(TLP)技術。

在實際測試時,脈沖發(fā)生器會對待測器件兩端釋放脈沖,同時使用測量探頭和示波器對待測器件兩端的電學參數(shù)進行捕捉,獲得瞬態(tài)波形。之后取瞬態(tài)波形的70%-90%時間段內(nèi)的平均值作為I-V曲線上的點,之后系統(tǒng)會對在DUT兩端施加電壓來測量漏電流,以此來判斷DUT是否失效;之后施加系列遞增的脈沖進行測量,當漏電流曲線發(fā)生明顯偏移時測量停止,此時就能獲得器件完整的I-V曲線,如下圖所示,漏電流發(fā)生明顯變化的點所對應的電流值即為DUT的失效電流(It2)。It2衡量的是器件的魯棒性,是需要獲得的關鍵數(shù)據(jù)之一。

常規(guī)TLP測試使用的脈沖波形的脈寬為100ns,上升沿時間為10ns。隨著TLP測試系統(tǒng)的進步,脈寬逐漸實現(xiàn)了從微秒到納秒范圍的變化,上升沿也實現(xiàn)了從皮秒到納秒的改變。一般將脈寬低于10ns的TLP稱為VFTLP(Very-Fast Transmission LinePulse),用來模擬極短脈寬下的ESD現(xiàn)象,可以作為器件CDM模型的測試方法

3.5失效判定方法

(1)漏電流

在每次施加測試電壓之后,對DUT兩端施加直流電壓來測量漏電流的大小和變化情況,以此判斷是否損壞。若漏電流超過1uA或者比前一次測量結果增大了兩個數(shù)量級,即可視為器件失效。

(2)I-V曲線偏移

除了以漏電流來判定之外,還可以采用I-V曲線的偏移來判定。在每一次施加ESD脈沖之后,測量相應管腳的I-V曲線在測試前后是否發(fā)生明顯的偏移,若有明顯的偏移則為失效。

(3)功能測試

要判定器件是否確實產(chǎn)生了ESD失效,最可靠的方法是測試遭受ESD沖擊的器件的功能,觀察是否依舊能滿足各項指標。但是,ESD沖擊并不一定會直接對產(chǎn)品性能造成損壞,而是會導致一些潛在的失效,這些潛在的失效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xiàn)出來,因此這種失效判定方法需要結合其他的失效判定方法,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器件的ESD防護性能。

4.常用ESD防護器件特性分析

4.1二極管

在集成電路ESD防護中,因為帶來的寄生效應少并且正向?qū)娮栊?,二極管是最常用的結構之一,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通常與電源鉗位單元進行搭配。作為ESD防護器件的二極管通常有三種類型,如下圖所示。其中N+/P-well型二極管常用來防護IO和VSS管腳之間的ESD事件,因為P-well通常要與VSS相連,而P+/N-well型二極管常用于IO和VDD之間,N-well/P-well型二極管則較少使用。

二極管的I-V曲線如下圖所示,分為正向和反向兩個部分。當二極管正向使用時,若所加正向電壓較小,此時PN結尚未導通,正向電流很小僅有uA級別,這種很小的正向電壓稱為死區(qū)電壓。當所加正向電壓超過某一個值后,PN結導通,正向電流增大到mA級別。當二極管反向使用時,若所加反向電壓較小,此時的反向電流較小,當所加負向電壓增大到超過二極管的反向擊穿電壓后,PN結會發(fā)生雪崩擊穿。

4.2MOS管

由于工藝兼容性好且結構簡單,MOS管也是常見的ESD防護器件之一,作為ESD防護器件時利用的是其寄生三極管,結構上通常有柵極接地的NMOS(GGNMOS)與柵接電源的PMOS(GDPMOS),如下圖所示。

如下圖所示,與二極管不同,MOS管的I-V曲線具有回滯(snap-back)特性下面以GGNMOS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當ESD電壓小于寄生三極管集電結的反向擊穿電壓時,NMOS處于關閉狀態(tài);當ESD電壓增大到超過反向擊穿電壓時,阱內(nèi)將產(chǎn)生大量的電子空穴對,電流流經(jīng)阱電阻時形成壓降;當壓降超過三極管發(fā)射結的開啟電壓時,寄生三極管導通,形成低阻的電流泄放通路并出現(xiàn)snap-back特性。當負向ESD脈沖施加在漏極上時,GGNMOS相當于一個正向二極管結構,同樣具有泄放ESD電流的能力。

與GGNMOS相比,GDPMOS的電流泄放能力相對較差,在需要達到相應防護等級需求時會占據(jù)更多版圖面積。因此,在芯片的 ESD防護中通常使用GGNMOS而不是GDPMOS。

4.3?SCR(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可控硅)

在ESD防護器件中,SCR的單位面積魯棒性最高,且具有導通電阻小、泄流能力強等特點,因此經(jīng)常被用于各種ESD防護方案中。SCR的結構如下圖所示。該結構在防護正向ESD脈沖時有從陽極到陰極的SCR通路,在防護負向ESD脈沖時有P-well/N-well二極管通路。

SCR的I-V特性曲線和GGNMOS類似,同樣具有回滯的特性。從內(nèi)部等效電路看,SCR可以等效由PNP和NPN兩個寄生晶體管構成:其中陽極P+、N-well和P-well分別作為寄生PNP的發(fā)射極、基極和集電極,N-well、P-well和陰極N+分別作為寄生NPN的集電極、基極和發(fā)射極,這兩個寄生晶體管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饋環(huán)路。正常工作狀態(tài)下,SCR處于關閉狀態(tài)。當陽極出現(xiàn)高于N-well/P-well反偏結雪崩擊穿電壓的ESD電壓時,N-well/P-well 結反向擊穿,由此產(chǎn)生的電子空穴對形成電流流過阱電阻并形成壓降。當該壓降超過發(fā)射結開啟電壓時,兩個寄生三極管相繼開啟,相互作用進入正反饋模式,阱內(nèi)出現(xiàn)的強烈的電導調(diào)制效應,使SCR結構的電阻大幅度下降,進入深回滯狀態(tài),因此,SCR器件的維持電壓通常只有2V左右,這比大多數(shù)工藝平臺的工作電壓要低,直接用作ESD防護器件則很容易造成門鎖效應的產(chǎn)生。同時,由于兩個阱的摻雜濃度很低,導致反偏結的雪崩擊穿電壓較高,SCR的觸發(fā)電壓往往也很高,超過16V。因此,雖然SCR的單位面積魯棒性很高,但是高觸發(fā)電壓、低維持電壓的缺陷使這種傳統(tǒng)SCR的應用范圍大大受限,在實際應用中通常需要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

隨著工藝制程的不斷推進,集成電路的正常工作電壓在慢慢變小,低維持電壓給SCR帶來的限制在逐漸緩解,降低觸發(fā)電壓正逐漸轉(zhuǎn)變成SCR的研究方向。


ESD防護設計介紹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乌拉特前旗| 金川县| 彩票| 北海市| 永和县| 七台河市| 霸州市| 梨树县| 双桥区| 泉州市| 左云县| 前郭尔| 昌平区| 湟中县| 桐庐县| 云安县| 林西县| 山东省| 济源市| 楚雄市| 英超| 尉犁县| 盖州市| 原平市| 南部县| 淅川县| 鄢陵县| 安图县| 安西县| 阳城县| 纳雍县| 清徐县| 宝兴县| 密云县| 贵州省| 隆德县| 松溪县| 大城县| 阜新| 香港|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