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鹽鐵論》貧富篇,法家管仲與道家黃老學派,如何看待貧富問題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今天我們探討《鹽鐵論》第十七章《貧富》相關內容。
看到“貧富”兩字,很多人腦海里的第一印象,會認為本文所爭論的,是如何控制貧富差距的問題。

這當然不能說錯,因為對該議題的不同論述,的確是本場辯論第一回合交鋒的核心內容。
只是接下來,場上情緒明顯失控,而關于“貧富”的話題,也由此淪為雙方互相攻擊的手段。
一、貧富差距
好了,我們書接前文,在上個章節(jié)《地廣》篇的末尾,桑弘羊與賢良文學曾互相嘲諷。
桑弘羊攻擊對方職位低下,生活貧困,沒有資格談論國家大事。
而賢良文學則唇齒相譏,嘲諷以桑弘揚為代表的官僚階層,是因為盤剝民財,損公肥私,才聚斂了萬貫家財。
這句話性質就很嚴重,于是《貧富》篇一開始,桑弘羊就急急忙忙地對此展開辯解。
他說,我十三歲時,幸運地得到了侍衛(wèi)皇帝的職務,在京城供職。
后來一直做到公卿大夫的職位,得到朝廷的俸祿與賞賜,大概已經有六十年多了。
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在消費開支上,量入為出,節(jié)儉度日,在錢財收入上,統(tǒng)籌安排,注重積蓄,因此才能發(fā)家致富。

言下之意,桑弘羊承認自己很有錢,但同時又強調,這些錢都是他憑本事掙的,合理合法。
話講到這個份上,與辯白相關的內容,算是全部結束了。
不過深入思考一下,能夠依靠自己能力致富的人,那不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才,智者嗎?
于是接下來,本文出現(xiàn)了很重要的一句話,所謂:
“故分土若一,賢者能守之,分財若一,智者能籌之?!?/p>
大家注意,這就是桑弘羊第一段論述的核心要點,且全盤引用了《管子·國蓄》篇的內容。
那么管仲是如何看待官府、窮人與富人間的關系的?
由于《國蓄》篇內容太長,此處篇幅有限,原文就不貼出來了。
簡單總結一下,管子認為,在不加干涉的情況下,就算剛開始把土地、錢財平均分配給所有人,貧富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有人聰明,有人愚笨,智者能十倍百倍地賺錢,反觀愚人,連老本都會賠光。

長此以往,富人太富了,就會不在乎官府的賞賜俸祿,于是使喚不動。
而窮人太窮了,也會不畏懼嚴刑酷法,最終造成社會混亂。
所以,要怎么做,才能避免類似情況發(fā)生呢?
管子給出的答案很簡單,他認為,只要朝廷將經濟活動全部控制起來,就可以了。
如此,首先,官府就可以通過調控,最大限度地消除貧富差距了。
類似豐年糧食喂狗,災年餓死人,商人囤積居奇、物價不穩(wěn)等壞現(xiàn)象,也將徹底失去土壤。
其次,官府掌控經濟,本身就能通過輕重術獲取大量錢財,財政從此會寬裕很多。
最后,當一切資源都由朝廷掌控時,所有人的安危貧富,也就完全取決于上了。
此時民眾只能“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國家的戰(zhàn)爭能力和凝聚力,也會大幅度提升。
大家看出端倪了吧?桑弘羊先是把自己比作能夠致富的賢才。

然后以“人有賢愚”為切入點,引出管仲“放任導致貧富分化,朝廷管制好處眾多”的觀點。
最后,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總結提煉了《國蓄》篇的觀點。所謂:
“運之六寸,轉之息耗,取之貴賤之間耳。”
既然連古代的賢才,白圭、子貢,都曾利用買賣積累大量財富。
那么現(xiàn)在朝廷要用錢,各位還有什么理由放著這個好辦法不用,非得直接去取之于民呢?
二、利祿不兼
對于這種說法,賢良文學是完全不贊同的,他們立刻反駁道:
“古者,事業(yè)不二,利祿不兼,然諸業(yè)不相遠而貧富不相懸也?!?/p>
這句話的核心觀點很明顯,就是“利祿不兼”四個字,那什么叫做“利祿不兼”?
想要解釋清楚這四個字,還是比較麻煩的。

因為翻看先秦典籍,你會發(fā)現(xiàn),諸子百家,多位先賢,都曾從不同角度,對此展開過論述。
法家《韓非子》認為,大臣不能兼任多個職位,否則權力太大,容易架空,甚至是危脅君主的統(tǒng)治。
儒家《荀子》則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分工社會,只有充分合作,才能確保生產力的發(fā)展。
因此,能力有限的個人,不應該去橫跨多個行業(yè),擔任多種官職。
除此以外,后世王朝部分學者,也有根據(jù)現(xiàn)實,發(fā)展出對“利祿不兼”思想全新理解的情況。
比如東漢初年,朝廷為了重農抑商,就曾搞過一段時間的“禁民二業(yè)”。
所以,講了這么多,《貧富》篇中的“利祿不兼”,到底該對應哪種解釋?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就算將上述各學派的觀點,逐一代入原文,好像也沒有哪個,能夠很好地契合文意。
為了更準確地理解古人思想,我翻閱了大量典籍。

通過對比,個人意見,此處賢良文學所引用的,應該是道家黃老學說。
典型案例,《淮南子·齊俗訓》曰:
“治世之體易守也,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償也。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xiāng)別州異?!?/p>
啥意思呢?簡單來說,道家認為,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必然需要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
善于當官的就去當官,樂于經商的就去經商,精于做工種田的,就去做工種田。
當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契合了自己擅長的領域,那么治理天下,就沒有難辦的事情,也沒有難以履行的責任。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有點蒙?人人各盡所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當然了,道家絕非空想者,相關問題《淮南子》中,也是給出了論證過程和解決方案的。
我們先來看《齊俗訓》這個標題,何謂“齊俗”?字面意思,“齊俗”即各地風俗,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意。
道家認為,中原儒家的禮儀制度,是一套秩序,北方胡人的習慣傳統(tǒng),也是一套秩序。

既然兩者發(fā)揮的作用,都是為了維持社會運轉,那么就不能用誰好誰壞,來對此進行評價。
畢竟“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孝道仁義放到草原上,不一定契合胡人的日常環(huán)境。
而游牧生活引入中原,也絕對不會為各邦國所接受。
那么朝廷要怎么做,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很簡單,《淮南子》強調,人是趨利避害的,大家都會在實踐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所謂“以駑鈍治國”,天子只要尊重民間各地長期的、自發(fā)形成的秩序就可以了。
官府放松控制,利祿不兼,民眾就能從事擅長的行業(yè),干什么都很容易。
反之,如果什么都想管起來,那就是“兼利祿”,外行指揮內行,長期以往,啥也做不好。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賢良文學想說什么了吧?
他們認為,如果真想將行業(yè)發(fā)展與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那就該減少干涉。

不然推行管仲之法,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因為:
“夫乘爵祿以謙讓者,名不可勝舉也,因權勢以求利者,入不可勝數(shù)也。”
全盤管制之下,官僚擁有顯赫的權勢,而這些權勢,一定會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
上文桑弘羊不是還強調,自己的確很有錢,但這些錢,都是靠本事,合理合法掙的嗎?
問題是,現(xiàn)在的山海湖泊,都是被獨占的,拾柴經商之人,也不能參與競爭。
這種情況下,財富真的是靠個人能力積累的嗎?
以前子貢以普通人的身份經商,孔子尚且責備他,更何況是以地位權力謀取錢財。
三、人身攻擊
話講到這里,雙方又進入到了人身攻擊的階段。

桑弘羊抨擊道,山川有豐富的資源,才能滿足民眾,河海有豐富的水產,才能供養(yǎng)百姓。
小水池不能灌溉田地,小樹也不能建造大房子。總而言之:
“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p>
你們這些賢良文學,連自己都管不好,有什么資格在這里談論國家大事。
大家注意,桑弘羊此處雖然是在罵人,但也巧妙引用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
儒家是什么?各位如果看過我之前的文章,應該知道,儒家即是宗族,宗族即是儒家。
而宗族,又是一種自治性很強,高度依賴自我管理的組織。
正是基于這種特征,儒家在體系架構方面,首先肯定得要求成員,自覺規(guī)范個人行為。
因為只有當個體的行為都被規(guī)范了,宗族的凝聚力和動員能力才有保障,才能有效地參與到國家治理環(huán)節(jié)中去。

再回到鹽鐵會議,桑弘羊的意思是,我是官,賢良文學是民,官的地位要高于民。
所以只到“齊家”環(huán)節(jié)的儒生們,根本沒資格對“治國、平天下”的官僚們說三道四。
對于這種理論,賢良文學立刻就罵了回去。
他們說,走遠路要靠車子,渡河要靠船只,賢士功成名就,當然也要靠外力。
魯班若是沒有木材,連簡陋的木屋也蓋不起來,歐冶子若是沒有銅鐵,連盆子也不能制造。
所以,君子得到君主重用時,能恩澤天下,得不到任用時,連家人都惠及不到。
這就是舜種田的時候,恩惠不及鄉(xiāng)里,姜太公屠牛的時候,連妻子也沾不到好處的原因。
總之,君子是鉆研先王之道的人,決不能違背原則來求取錢財。

這段文字初,看似乎平平無奇,只是引用了《荀子》中“君子善假于物”的觀點,但聯(lián)系最后一句話,就變得非常厲害了。
君子再有本事,也要借助外力才能獲得成功,不過君子有底線,不能違背原則來求取外力。
言下之意,賢良文學是想說,我們的確是民,但就是因為“修身、齊家”,才沒能當上官“治國、平天下”的。
因為如今朝堂上都是些見利忘義之徒,真正的儒生,豈能為了地位同流合污?
這些話一出口,桑弘羊明顯更生氣了,他接著罵道:
“道懸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p>
此處和第一段一樣,闡述的是管仲的觀點,即有人聰明,有人愚笨,聰明人能迅速致富,而愚者連老本都要賠光。
所以,由此觀之,做生意發(fā)了財?shù)奶罩旃?、子貢,才是真正的賢才。
而混的不太好的孔子、顏回等人,當然這里也暗指賢良文學,都是笨蛋。
言下之意,這也能算“修身、齊家”?恐怕是想用錢財施展欺詐、獻媚的伎倆,也做不到吧?

對此,賢良文學立刻以儒家“義利之辯”回擊。

他們說,符合道義而追求富貴,就算去趕車子也可以,不符合道義事情,哪怕有再多的利益也不去做。
總之,君子絕不違背原則來牟利,一個人的尊貴,何必局限于錢財,更重要的是仁義??!
由于“義利之辯”之前的文章已經詳細講過了,本文也就不重復贅述了。
到此為止,《鹽鐵論·貧富》篇,也就全部結束了。

參考資料:
《管子》
《荀子》
《韓非子》
《淮南子》
《鹽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