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合力殺死了中國第一愛情故事

非常偶然地,我刷到了一段小眾電影的剪輯,是徐克在94年拍的一部曾經(jīng)爭議很大的老電影《梁?!?。
一半人說電影拍得像鬼片,另一半高呼封神。
它的畫面有一種詭異的艷麗感,攝人心魄。

一段臺詞也看得我心潮澎湃。
畫面大意是祝英臺的母親想找梁山伯要“分手信”,勸二人和平分開。
梁山伯憤怒拒絕后,祝母像是被觸動逆鱗一般,尖銳地反駁:
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你和英臺的命運?
你以為很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
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生在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這么虛偽、迂腐和勢力。
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到了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

這段臺詞實在精彩,精彩到哪怕我尚未觀看電影,渾身上下卻如同被針扎了般刺痛。
于是我慕名去補了這部年齡比我年紀還大的電影,看完后只有一個結(jié)論:
94版《梁?!?一定是影史上最好、最痛心、最深刻的一版梁祝。
甚至這句贊美,我都認為不足以概括它。

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電視上的《梁祝》都被當(dāng)做普通三角戀故事來拍。
請個帥哥來演馬文才,拍三人之間的你憐我愛。
于是祝英臺被很多人認為是戀愛腦,滿腦子只有愛情、甚至不要生命不要爹媽。

只有這部30年前的老電影還記得這個故事的初衷:
梁祝從來不是一個狗血愛情故事,而是一個壓抑社會如何吃人的故事。
所有人都粗略地知道,是封建社會害死了梁祝、佳人不得善終。
而94版《梁?!?,則選擇把“吃人”的每一步驟都拍出來給觀眾看,并從這個流傳千百年的故事里,試圖揪出一個又一個的“兇手”。

01
害了梁祝的兇手是誰?
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估計都是——自然是祝家那個嫌貧愛富、保守?zé)o情的老爹啊。
這個結(jié)論也不能說錯,但電影《梁?!访钤谒境隽俗@系澈蟮摹爸髦\”。
拍明白了為什么祝父會如此保守?zé)o情,以及為什么,在那個時代祝父就不可能是個“好人”。

梁祝的傳說起源于東晉,相比于其他看不出朝代的翻拍劇,電影《梁?!窙Q心把東晉的社會背景一五一十拍出來。
電影中的祝府,就是當(dāng)時社會的小小縮影。
而它不像是家,而像是閻羅殿,祝父就是那個駭人的閻王。
祝父回家后,第一件事是命令式地宣布——我和三品官宦之家馬家定親了,讓祝英臺準備嫁人吧。
沒有商量之地,母親與女兒都只有接受的份。

第二件事,是往爛了的臉上抹粉。
抹粉,是東晉時期士大夫階層的流行,士大夫們癡迷于服食五石散、丹藥一類致幻作樂,皮膚潰爛、只能靠抹粉遮掩。
祝父的皮膚爛到發(fā)黑,他邊抹邊把怨氣發(fā)泄到妻子身上:
“要不是你們女人天天抹粉,怎么會顯得我們男人臉色差?!?/p>

抹粉明明是遮丑方式,掩蓋這群人對民生社稷毫無功績可言的糜爛生活。
卻因為是“上等人都在做的事”成為了一種流行、一種特權(quán)。
“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抹粉抹得好、面色紅潤甚至可以是一個家族飛黃騰達的理由。

因為在梁祝故事誕生的東晉,胡人南下侵占了大片北方土地,漢人的世家大族們慌張地逃難、渡過長江。
渡江后的他們早就沒有原本的土地與頭銜,漢室貴族搖搖欲墜,卻還想撐面子、不讓自己“人上人”的地位被搶走。
于是他們定下了一份“名單”,一份門閥士族的“名單”。
在名單上的,大家彼此聯(lián)姻通婚、穩(wěn)固貴族地位,于是祝父要把女兒嫁給貴族馬家。

不在名單上的平民,一輩子都別想踏進這個階層。
于是哪怕梁山伯科考中舉后成了當(dāng)?shù)乜h令,祝父也敢毫無忌憚地讓家丁亂棍把他往死里打。
“他沒有貴族親戚,沒有勢力,怕什么?”
這兒沒有人命關(guān)天,只有勢力關(guān)天。

梁山伯被打得奄奄一息,暴雨中扔出門外,他口中喃喃著“我是這兒的縣令”,是這兒的父母官。
但街道空空,無人救他。
祝父的角色,相當(dāng)于一場兇案中的打手,他造成了最多的直接悲劇。
背后操縱他的,是貴族更無情地壓迫平民、更迫切地聯(lián)姻鞏固地位的東晉時代。
這些無形的時代枷鎖,操縱的傀儡兇手自然不止祝父一人。
還有兩個影響更慘痛的幫兇,一同扼住了梁祝的咽喉。
02
剩下的那兩個幫兇,不是人,而是一種思維。
在貴族階級牢牢把控一切、貴賤分明的朝代下,底層生活的人們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第一,所有人不可避免地變得見利忘義。
祝英臺會被送去書院,是因為母親擔(dān)心她太一無所知、嫁去馬家會受欺負,所以把女兒送去了自己曾經(jīng)女扮男裝就讀過的書院。
在祝母的回憶中,書院開放自由、人也不多。
但祝英臺來了后,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回事。
十幾人的書院,增加到了三百人之多,其中甚至有學(xué)生已經(jīng)苦讀數(shù)十年、年紀比老師還大。

因為當(dāng)時,讀書、科舉似乎成為了普通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唯一改變?nèi)松臋C會。
只是這些苦讀的學(xué)子不知道的是,哪怕如梁山伯聰慧、考中后成為一方縣令,在世家大族面前也不過是可以亂棍打死的螻蟻。

而開放自由的求學(xué)風(fēng)氣,也蕩然無存。
祝英臺入學(xué)后要找位置坐,教書先生搖頭晃腦地問“君子要知來處明去處,你是怎么來書院的”。
祝英臺回答是坐車來的,老師便頭也不回地讓她去坐最后,最后一排自然是家境貧寒的梁山伯的位置。
此時老師追問了一句,坐的車是牛車還是馬車。
得到馬車的回復(fù)后,老師表示祝英臺可以往前坐三排。
并接著問是一匹馬拉的車、還是兩匹馬拉的車?“兩輛馬車三匹馬?那再往前三排。”
睡得是上房還是偏廂?膳食是上等菜譜還是葷素各半?
聽到祝英臺“睡書庫、和院仕夫人一同飲食”的回答后,老師趕緊說祝英臺還可以往前三排。
于是祝英臺就坐到了教室前排,梁山伯依舊在末尾,中間隔了一座教室的距離、也隔了兩個階級的距離。

最為荒誕而諷刺的是,書院老師打探祝英臺家世、看人下菜碟時,還總要吟一句詩、來一句“子曰”來掩飾。
“君子用必思其器,你坐的是牛車馬車?”
用這些淪為空話的詞句,偽裝這家書院依舊有讀書人的風(fēng)骨。

如果說見利忘義成了當(dāng)時的第一行為準則。
那在階級壓迫的社會中,“階級就是法律”則是當(dāng)時的第二條鐵律。
貴族永遠是對的,平民永遠是錯的。
書院舉行考試,除了梁山伯、祝英臺外,所有人都是拜托考場外的小廝寫出答案、扔進考場,作弊的紙團滿天飛,老師卻視若無睹。
少爺小姐們的丫鬟仆人,比他們的主人更熟讀詩書、更有才華,這一切也同樣被視若無睹。

梁山伯不作弊,是因為他不屑,也是因為他家境貧寒一切只能靠自己。
而祝英臺不作弊,完全是因為她對這些考場潛規(guī)則一無所知,也完全不會考。
祝家的管家好不容易找到份答案、扔進去讓祝英臺抄,此時梁山伯交卷后裝作請教問題,想幫她打掩護。
但監(jiān)考老師,之前作弊紙條滿天飛他看不見,此時梁祝打掩護他卻跳出來說看得一清二楚。
明明作弊的是祝英臺,但老師卻說,要開除梁山伯作為懲罰、放過祝英臺。
為什么?自然是因為祝英臺坐著馬車、帶著十個仆人而來,而梁山伯所有行李一扁擔(dān)就能挑走。

梁祝之情被發(fā)現(xiàn)時,第一個被押下去斥責(zé)打罵的是照顧小姐的管家,而不是祝英臺。
要嫁給馬家的祝家小姐怎會犯錯,都是管家看顧不力。
而看到管家被痛打時,祝英臺的丫鬟瞬間毛骨悚然、冷汗直流。
因為她知道,下一個就是自己。

丫鬟與祝英臺彼此跪下。
祝英臺求丫鬟不要走漏風(fēng)聲,不要告知他人梁祝的私會地點。
而丫鬟則求祝英臺放過自己,不要讓自己也受到奪命毒打。
后來在恐懼下,丫鬟還是說出了梁祝私會的消息、梁山伯被發(fā)現(xiàn),有觀眾吐槽這個奴仆不夠忠心。
但擺在丫鬟面前的,是不論主子犯了什么錯、自己都是替罪羊的人生,而梁祝私會的彌天大罪,落在她一個小小奴仆身上足以致命。

在種種壓迫的圍剿之下,梁祝的愛情注定不可能成功。
往上,祝家不可能任由小姐嫁給窮舉人,他們的貴族地位本就岌岌可危如水中浮萍,祝父只會允許自家攀高枝。
往下,天底下沒有多少人能站出來,為這對苦命鴛鴦提供幫助、提供容身之所。
因為這不是一個海晏河清、普通人被允許抱有善意與追求的朝代。
梁祝的勇敢到最后只感化了兩個人,管家與丫鬟,因為他們見證了整段愛情的誕生。
而他們作為奴仆,唯一能為梁祝做的事,只有在送嫁的紅衣下偷偷備下紙錢與香火。
為哭倒在梁山伯墳前的祝英臺,準備好送這最后一程的體面。
03
開頭那段刺痛人心的質(zhì)問,發(fā)生在祝府打了梁山伯一頓后,祝母上梁府要一封“分手信”。
被惹惱的梁山伯回擊“你這是自怨自艾”,卻也反過來戳中了祝母的痛處。

因為這段話的確是祝母在自我問責(zé)、不忿于時代,在電影里,祝母其實原本也是祝英臺。
前文早有伏筆,祝英臺被送去書院,是因為祝母也曾女扮男裝求學(xué)。

在那個書院她結(jié)識了自己的“梁山伯”,兩人也曾斗爭過,無果而終。
祝母終究嫁到了家族安排的上虞祝家,而她的“梁山伯”出家當(dāng)了和尚,僧人見到梁祝二人時,說出了與祝母相差無幾的話:
“漢人被迫南渡過江逃難,先過江的霸著大官來做、排擠后過江的,仕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嫁就講究門當(dāng)戶對?!?br>
這世間,終究是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

梁祝的故事,從來不是梁山伯與馬文才二選一的故事,而是一個沒有選擇的故事。
他們的憤怒與抗?fàn)幵趤碜詴r代的無形鎖鏈面前毫無動搖之力:
胡人依舊對江南土地虎視眈眈,而在天大的民族危機面前,耽于享樂、同時內(nèi)里空虛的世家大族只顧穩(wěn)固自己的利益與地位。
變得更加仗勢欺人,更加壓榨底層,更加地保守封閉,更加地不允許異己的存在。
祝英臺注定會被抬上前往馬家的花轎,在她面前剩下的只有兩條路罷了。
抬到馬家的究竟是一個活人,還是一具尸體。
祝母選擇了前者,而祝英臺選擇了后者。

很多翻拍劇會把梁?;@一段拍得唯美浪漫,符合國產(chǎn)劇熱衷合家歡結(jié)局的特色、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徐克版《梁祝》意識到了,這對被逼到只剩求死之路上的二人來說,怎么能算是喜事?
于是這部電影,貢獻了影史上一場陰森森、最像葬禮的婚禮。
在祝父的示意下,祝府上下都必須抹粉打扮,家丁們的臉被抹得煞白、如同紙人。

祝父原本想違背與女兒的約定,要求送親隊伍不許經(jīng)過梁山伯墓。
但狂風(fēng)大作、風(fēng)沙驟起,隊伍還是被吹到了墓前。
祝英臺從轎中奔下,拋掉鳳冠,一層層地脫去紅嫁衣,露出早早穿在里面的喪服。
最后跪倒在梁山伯的墓前,唱起她受罰時、梁山伯為她彈奏靜心的曲調(diào),自然是那首名曲《梁?!?。

在學(xué)院念書時,梁山伯因被他人侮辱、起了爭執(zhí),慌亂中書院的琴被摔斷,對方笑著“梁山伯肯定沒錢賠”逃之夭夭。
眼見著他要受罰賠償,祝英臺一把把斷琴搶過來,喊著“琴破了我賠得起,把琴給我”。

祝英臺被罰舉著斷琴站到落日。
手臂酸沉、內(nèi)心委屈、淚眼漣漣時,祝英臺聽到了梁山伯的琴聲,他在撫琴、以琴聲為伴。
在這個回蕩著琴聲的黃昏里,在象征著時代鐵鎖的斷琴重壓之下。
梁山伯第一次遇到了不在乎他困頓家世的祝英臺,祝英臺第一次遇到了不談迂腐道理的梁山伯。

如今在墳前,也依舊以這首曲子做告別。

一曲終了,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
而在這場暴雨中,祝英臺臉上被抹上的、如鬼魅般的詭異妝容,逐漸被沖刷掉。

當(dāng)出嫁的妝容被沖刷干凈,恢復(fù)素顏,她渾身上下再沒有一點婚禮的痕跡時。
此時的祝英臺,卻真正像一個得償所愿、心滿意足的新娘。

整部電影中,馬文才從未露面,甚至沒有名字,只有“馬家公子”的稱呼。
因為在梁祝的愛情悲劇里,他根本就不重要。
沒有馬家,也會有趙家、錢家、孫家、李家,馬家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
它象征著無情碾死螻蟻的滾滾時代車輪,象征著壓迫在每一個人身上的禁錮。
就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老爺,他們雖然從未露面,但所有人都被迫地順從著他們的父威、放棄自我乃至良善。

千百年過去,太多人早已或主動或被動地,把《梁?!钒闪艘粋€庸俗的三角戀故事,忽視了悲劇吃人的內(nèi)核。
越來越多的人為馬家抱不平、認為門當(dāng)戶對天經(jīng)地義、嘲笑梁祝二人的癡傻,笑他們認不清楚自己的地位,為何不順從一些、低頭活下去?
這些觀點,電影里的祝母也質(zhì)問過。
那位曾與祝母相愛的僧人上門拜訪,以鯉魚做比,勸祝母放梁祝遠走高飛。
祝母回答說他們無法適應(yīng)外界規(guī)則、會死的,囚在池塘中是唯一生路。
而僧人的回答是——
“世上根本不應(yīng)該有池塘?!?/str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