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窩:哲學家是學問精深的思辨者,學習是將知識融合貫通的思辨

怎樣才能成為哲學家?是不是把《六經(jīng)》背完,就能成為孔子?把《道德經(jīng)》背完,就能成為老子?把《墨子》背完,就能成為墨子?把《韓非子》背完,就能成為韓非子?

這牽涉到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把學習簡單理解為應試教育,因此,考試成績好的并不都是學習好的。這里面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否將知識融會貫通,提升自我思辨能力。
就如同在校園辯論賽上,沒有對與錯,只有正方與反方。各自利用所學的知識對我方觀點進行論證,并對對方觀點進行反駁。在唇槍舌戰(zhàn)中,分出勝負。

哲學家,是學問精深的思辨者。不斷抨擊對方立場,不斷論證自身立場。在這個博弈過程中,決定天平的砝碼,便是在這個問題上了解的廣度、理解的深度。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總能找到對立面。但在社會生活里,我們無法像辯論賽上隨機分配到正方或者反方,然后口若懸河、紙上談兵。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并非基于別人的對與錯,而是通過審視自身的能力,在自己認知范圍內(nèi),判斷對方說的是對還是錯,然后才是從對的選擇到對的結(jié)果的過程。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除了學習諸子百家的觀點,還要學習他們?nèi)绾畏穸ㄆ渌T子百家的觀點。取其精華的肯定,去其糟粕的否定,在肯定與否定的思辨中,在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最后自成一家,也就成為了哲學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