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
經(jīng)云:“不知進退枉伶俐,不明起落枉學(xué)藝”。起落是形意拳的精髓,它引導(dǎo)著鉆翻、橫豎、束展、吞吐、開合、松緊等形意拳要素的陰陽互換,并與之融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形意拳的核心內(nèi)容——六合整勁。可見“起落”在形意拳行拳、站樁中的重要作用,凡練形意拳者不可不明起落之理。
“形意起落共為三,一手二足三丹田”,就是說,形意拳的起落包括手、腳和丹田三部分的起落(但絕不是身體的高低起伏)。
其中手的“起鉆落翻”,對形意拳習(xí)練者來說,不陌生,并都能或多或少的做到。而腳和丹田的“起鉆落翻”,往往被忽略掉,能做到的或全面做好的不是很多,原來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師父也沒教過(或是師父不會,或是師父不愿教),可能這是第一次聽說——腳和丹田也有“起鉆落翻”。
手的起鉆落翻,因為都知都會,只是做得好壞罷了,所以不再贅述,以下就只說腳和丹田的“起鉆落翻”。
何為腳的起鉆落翻?
“行步如耕犁”,形象地描述了腳的起鉆?!斑M步必趟”,而趟步必有腳的起鉆。在趟步起勢,前腳:腳跟貼地、腳掌向上翹翻,伸直小腿而向前趟踢;后腳:后腿蹬直、腳跟離地提起,腳掌蹬地——這就是腳的起鉆。
“落地如生根”,生動地刻畫了腳的落翻。行步定駐,前進之腳往往都是腳跟先踏地,再迅速地用腳掌踩地,同時后蹬之腳跟進踏實。這個過程就是腳的落翻。
如果是后退,后退之腳的腳掌貼地、腳跟離地提起而后撤,就是腳的起鉆;后退之腳的全腳落地反蹬,就是腳的落翻。
如果是定步(步子不動)盤架行拳,蓄勁時五趾抓地,腳心空懸,就是腳的起鉆;發(fā)勁時腳心落實貼地,就是腳的落翻。
“五趾抓地腳心空,腳心落實根自生”,站樁時,隨著呼吸,兩腳的腳心的空懸和落實的相互轉(zhuǎn)換,也體現(xiàn)了腳的起鉆落翻。
(但尚派形意拳網(wǎng)站視頻上有一個尚派傳人,在行拳定式時他的后腳老是踮起后腳跟,除龍形、蛇形、鷹熊和貍貓上樹的落式是盤龍步是起后腳跟外,其他拳式的定式步型基本上都是三體式步(全腳要落實),他還是踮起后腳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別有真?zhèn)鳎靠蛇@樣既不合拳理也不利于發(fā)勁呀?。?br>
何為丹田的吞吐落翻?
劈拳(或鷹捉)是著重練一氣之起落,而一氣之起落也貫穿在形意拳的其他拳式中。所謂一氣之起落的“一氣”就是丹田之氣,丹田之氣就是天地之間的清氣與人的先天之氣、后天之氣所相存相容而形成的混元一氣,可聚于丹田、行于腠理、發(fā)于四肢。丹田相當(dāng)于人體的發(fā)動機,丹田之氣的起落則是人體發(fā)勁的動力源,所以形意拳“以上以下左右十四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毙我馊l(fā)出的勁就是丹田之氣的起落和激蕩所形成的丹田內(nèi)勁。
丹田之氣的起,就是蓄勢時候,提肛裹胯、扣肩拔背、收腹乍肋,提起丹田,將混元一氣運達脊背——就是“氣吞俞口”。狗貓在發(fā)威發(fā)怒時,脊背上鬃毛乍起,象是鼓起了一個球,這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氣吞俞口”。
丹田之氣的落,就是發(fā)勁時的 “氣沉丹田”,隨著小腹鼓起,將混元一氣,遽然聚集于以氣海、關(guān)元為中心的丹田(丹田不是那一個穴位,而是一片區(qū)域)。幾乎同時,隨著丹田鼓蕩,將丹田之氣再瞬間散布在全身腠理,有助于發(fā)勁、抗擊打。
丹田之氣的起落,在站樁時和呼吸一樣是慢起慢落,在盤架行拳時慢起快落,在技擊實戰(zhàn)時很多時候是激起激落(或是不起不落,打人就是一哆嗦),不一而論。
如果不知丹田之氣起落、或練不出丹田之氣、不會運丹田之氣,那么所練的還是形意拳嗎?假設(shè)丹田是發(fā)動機的話,所練的形意拳如果丹田之氣的起落,那所練的形意拳就是沒有發(fā)動機的汽車——個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