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艦艇介紹-永豐級
永豐級是清政府外購的最后一款長江炮艦,其首艦永豐號后來改名中山號,曾在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節(jié)點登場。

1910年8月16日,清政府陸軍部海軍處與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川崎神戶造船所分別簽訂合同,訂購了兩艘新型炮艦:永豐號、永翔號。1911年,江南船塢也開建了兩艘同型艦:永績、永健。

首艦永豐號于1912年6月5日首先下水,之后永翔號也宣告完工,由于這兩艘船采用的是分期付款方式,大清玩完時僅支付了一半的貨款,民國政府以高息債券作為抵押才將兩艦運回了中國。此時,國產(chǎn)的永績、永健卻仍然在江南船塢中處于建造經(jīng)費無著的停工狀態(tài),直到民國北京政府成立江南船塢更名海軍江南造船所,靠著海軍部時有時無的撥款二艦才分于1917年和1918年竣工。

艦員:104人
排水量:840t
艦艇尺寸:62.1m×8.9m×3.5m
武備:一門阿姆斯特朗4英寸(102mm)50倍徑速射艦炮,炮口初速807米/秒,炮口穿甲力10.2英寸,射速為每分鐘15發(fā);1門阿姆斯特朗3英寸(76mm)50倍徑速射炮;4門哈乞開斯式47mm40倍徑機關(guān)炮;2門維克斯37mm機關(guān)炮。
動力:2臺三脹式蒸汽機,2座水管鍋爐;主機輸出功率:1350馬力;雙軸雙三葉槳
載煤量:150t
最大航速:13.5節(jié)

1915年,永豐與永翔參加了護國討袁運動,之后又參加了護法運動。1922年,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fā)動武裝叛亂,炮擊總統(tǒng)府,圖謀加害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孫中山在深夜突圍后即登上永豐艦號指揮平叛,歷時55天,使此艦成了他的流動總部。1924年11月,孫中山最后一次搭乘永豐艦,轉(zhuǎn)赴北京共商國事,次年3月在京病逝。1925年3月30日廣州國民政府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以紀念國父。

1926年3月18日,黃埔軍校管理科交通股股長兼駐省辦事處主任歐陽鐘向海軍局代局長、中山艦艦長共產(chǎn)黨員李之龍傳達指令,派中山、寶璧兩艦出海到黃埔救援被匪徒攻擊的一艘外輪。軍艦到了黃埔后向黃埔軍校教育長鄧演達請示任務(wù)。鄧演達回答不知。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在前往汕頭的半路返回廣州,下令全城戒嚴防止中共和蘇聯(lián)顧問季山嘉兵變。歐陽格、陳肇英奉蔣中正命令占領(lǐng)中山艦并在家中逮捕艦長李之龍,包圍了蘇聯(lián)顧問和共產(chǎn)黨機關(guān),扣留了第一軍和黃埔軍校中周恩來等中共黨員,嚴密監(jiān)視鄧演達。這便是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從此國共開始走向分裂。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在上海及周邊展開。當時永健號正在海軍江南造船所維修,8月15日被日軍飛機擊沉,成第一艘沉沒的永豐級。12月18日,隸屬于第三艦隊的永翔號在青島港入口自沉。
剩下的中山號和永績號都參加到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1938年10月24日,中山號被日軍飛機擊沉,包括艦長薩薩師俊在內(nèi)21人陣亡。在戰(zhàn)斗中擱淺的永績號也在拆除全艦武備后,于26日自毀。

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打撈出水,后被運至湖北造船廠修復,恢復了1925年前后的整體面貌。


2008年5月26日,修繕復原一新的中山艦正式落戶武漢市金口鎮(zhèn)中山艦風景區(qū)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艦博物館,并于2011年9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有機會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最好再等兩月,戴好口罩,做好防護,趕人少的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