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史料是指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殘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實物和文字資料;是指研究或討論歷史時可以作為根據(jù)的東西,是指有助于認識歷史、復原歷史真實情況的一切資源,也就是關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切信息。
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對史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從中歸納出明確的概念,并運用這些概念進行判斷、推理,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只有通過對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證,才能對歷史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一)史料分類
按表現(xiàn)形式分: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按學術價值分:直接史料、間接史料(或稱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1.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1)種類:
①以紙張為載體的: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書籍、報刊、雜志、信件等。
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如電子郵件、BBS跟帖、QQ聊天記錄等。
(2)價值:
最主要的史料載體,使文化知識得以流傳后世。
(3)局限性:
①文字資料無法反映前文字階段的人類歷史。
②往往受到個人因素(個人立場、個人修養(yǎng)、感情好惡)、政治因素(政治權勢篡改歷史)、時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響,致使文獻記載中出現(xiàn)錯誤,需要綜合分析各種史料,進行比較分析、去偽存真,發(fā)現(xiàn)、探索歷史真實。
③文學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時代的特征,可作為史料,但要注意甄別。
2.實物史料(史跡遺存):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1)種類:
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圖片,照片等。
(2)價值:
①實物資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因而比文字資料更直觀、可靠。
②它在斷代上具有數(shù)據(jù)的精確性,是重現(xiàn)前文字階段人類歷史的最重要依據(jù)。
③豐富了對文字產生以后的人類歷史的認識,與文史資料相互參證,從差異中尋找歷史的真實,能夠印證、充實、糾正文字資料。
(3)局限:
①實物史料多為片斷性,它們可能只是很小的一個碎片,并非能夠反映歷史的全貌和原貌。
②需要歷史實物與文獻資料,遺跡其它各種歷史資料進行綜合印證,相互補充。比如對有些器物,人們還只能猜測它們的意義,并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3.口碑史料: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
(1)種類:
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錄音、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等。
(2)價值:
①口述史料可以與文字、實物、圖像等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彌補史料的不足。
②多用于現(xiàn)代史的研究,通過對尚在人世的當時人訪問口述而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
①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口述資料會與本來面貌有較大差距,當事人回憶也難免不準確或不全面(受到當事人的記憶能力、情感、價值判斷等因素的影響)。
②在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當中,也會有大量創(chuàng)造和虛構的情節(jié)。
4.民俗史料指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且至今仍舊保存在人們生活中的社會風俗、民間習慣、文化傳統(tǒng)等。
(1)種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
(2)價值:是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重要補充,具有鮮活性、直觀性、信息豐富性,是一種活的史料。
(3)局限性:有傳說性有虛假性,需要仔細甄別。
5、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
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經(jīng)中間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轉寫的史料(也叫原始資料,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材料,特別是當事人和目擊者提供的史料)。
間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經(jīng)中間人手修改或省略轉寫的史料?!吨軙肥情g接的材料,毛公鼎則是直接的;《世本》是間接的材料(今已佚)。卜辭則是直接的;《明史》是間接的材料,明檔案則是直接的。以此類推。
價值:直接的材料是比較可信的,間接材料因轉手的緣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減,但有時某一直接的材料也許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時間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歸納直接材料而得的,這個都不能一概而論,要隨時隨地地分別看待。
運用:兩者與文獻、實物、口述三類史料的關系:①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獻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輾轉相傳,更需要仔細甄別。
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對傳播歷史知識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簡單地作為歷史研究的直接證據(jù);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歷史問題。
(二)影響史料真實性的主觀因素
1.選擇性偏差
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在于它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之間知、情、意、行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復雜,即便是歷史參與者又是文字記錄者,他也往往是窺豹一斑,更何況文字記錄在時間上有延后性,這必然會導致信息的大量流失。由于歷史事件本身的復雜性,歷史記錄者無法全部復原歷史,他會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念對歷史事件進行選擇性的記錄。中國傳統(tǒng)史學發(fā)揮資治和垂訓的雙重作用。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在史料選擇的過程中,撰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最能歷史經(jīng)驗和道德訓誡的事件而不自覺地忽略其他事實?!顿Y治通鑒》在史料的選擇上“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事,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而略于經(jīng)濟和文化。
2.傾向性偏差
撰史者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對史料的記錄自然會受到主觀目的和政治態(tài)度的制約。文字本身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而且先天性地融入了道德評價和文化批評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歷史學者的筆下,即使同一件事也常常有截然不同的記錄。
3.詮釋性偏差
文字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但是歷史研究卻不是文字史料簡單堆砌。歷史學者需要通過詮釋把毫無生氣的故紙堆變成生動活潑的歷史。歷史學者在詮釋史料時不可避免地打上自己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的烙印,浸潤著史料使用者的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者用史料建構起來的歷史,有時就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外在折射。
(三)史料的鑒別與運用
1.史料的信度
史學研究極其重視史料的真實性,而不同的史料其價值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而言,第一手資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資料,實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影響資料的可信度高于純文本資料。文學和藝術作品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輔助史料,但因其可信度相對較低,使用時應進行考察和鑒別。另外,距所要考察的歷史對象時間較近的史料相對可信。
2.史料的鑒別
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實真實性的重要前提。史料存在作偽的可能,一是當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傾向往往影響史料的記述,有時甚至會故意隱瞞歷史真相;二是實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舊,這些都需要進行鑒別。鑒別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學手段進行測定,文字記述則需要結合時間特征和時代背景進行綜合分析。
(1)考察史料的時間特征。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可以從中得知史料大概的時間,要仔細閱讀比較史料前后所反映的事實是否一致。如果矛盾,則史料是有缺陷的,存在作偽的可能。
(2)考查史料的時代背景。史料肯定會依附于一定的背景,我們可以對背景進行分析。例如玉米是明代開始引進種植的,如果在漢代的書籍或史料中出現(xiàn)顯然是不合理的。
3.史料的運用
要占有詳細的史料,才能去偽存真。研究歷史就像登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史料是客觀事實的痕跡,如果只通過很少的史料來追求歷史真實,無疑會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因而,要追求歷史真實,必須擁有足夠的史料,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能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傅斯年先生為代表的史學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史學便是史料學”的口號,他們認為,史家的責任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讀史證史;
2.“史論一致”、“孤證不立”、“無證不信”;
3.“二重證據(jù)法”,即考古與文獻相結合,但也不是絕對的;
4.原始史料信度較高;
5、同一史跡而史料矛盾:論原則,自當以最先、最近者為最可信
但過信此原則有時候亦陷入大誤;
6.大膽質疑、小心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