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名字的由來
流虬,約公元590年(隋開皇年間)
最早出現(xiàn)590年的中國,公元6世紀(jì)中后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里)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虬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虬。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虬”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
流蛟(lookoo)是根據(jù)流虬而來,因?qū)I裥叛龅奈幕?,蛟有海神之意,故?dāng)?shù)厝烁珢哿黩缘恼f法。在當(dāng)?shù)?,流蛟的發(fā)音極似魚(iuo)國(kug),所以當(dāng)?shù)厝擞脻h字音記為:屋久,意為:魚之國。
琉球由洪武賜,從流虬而來,意為:一串散落在海面上的珍珠。

阿兒奈波,公元753年(癸巳?天寶十二年?倭天平勝寶五年)
鑒真等遣唐使一行人途徑這座被日本人稱為阿兒奈波(あこなは?Akonaha)的島,意為:某個浮在水面上的漁場。
阿兒奈波:該詞被記載在《唐大和上東征傳》,特指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沖繩本島。本地人根據(jù)漢語習(xí)慣讀作“Akonaba”,但本地人已有自己的叫法“Uchina”。
《唐大和上東征傳》:日本奈良時代典籍,用漢語文言文體,由真人元開(即淡海三船)于779年撰寫,內(nèi)容為唐代著名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及傳播佛教的事跡,對研究鑒真和尚具有相當(dāng)?shù)膬r值。
沖繩(Okinaha)最早被記載在新井白石的《南島志》(1719年),用日語化漢字表記,且根據(jù)阿爾奈波而來,naha意為漁場。琉球處分后,為證明琉球?qū)儆谌毡局I(lǐng)土,而改為沖繩。

UChina因Okinaha而來,原本是指本地人對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沖繩本島的稱呼并沿用至今,沖繩本島位于琉球群島的中部,與漁場的意思不同,在當(dāng)?shù)卣Z言中意為:我的中之島、我的中土、我的故鄉(xiāng)等。當(dāng)?shù)厝擞脻h字音記為:倭的拿、倭急拿。
琉球王國由中山王國統(tǒng)一后,UChina逐漸指代整個琉球。
中山王國:浦添按司察度消滅了當(dāng)時的中山王國國王英祖,開始了察度王統(tǒng)時代。中山王國是以沖繩城(今沖繩市)和浦添城(今浦添市)為中心建立的王國。于1372年開始向中國大明朝貢。
按司:地頭、衙司、Anji、城主、封地領(lǐng)主,地位同王子相當(dāng)。親方系的人被稱為總地頭。
親方:琉球王族位階之下琉球士族中能夠被賜予的地位最高的稱呼。

那霸其中之一被廣泛記載的故事:相傳曾經(jīng)一位大戶人家吳姓的家中有一形似野菰的怪石,當(dāng)?shù)亟幸拜詾閚aba(音記為奈波)。后來吳家變成了吳家村,根據(jù)野菰,便把這里叫做那霸村。村里的人就姓我那霸,我(u)與吳(u)發(fā)音相似,代表吳氏,那霸代表是那霸村人,讀vunaba,后來日語化漢字改為ganaha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