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究竟寫了怎樣一首詩,會讓聞一多先生也拍案叫絕
初唐四杰之盧照鄰 05
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01
33歲的盧照鄰遭遇了職場瓶頸,他將自己放飛兩年,游歷蜀中的名川大山。就像現(xiàn)代社會千千萬萬的社畜,厭倦職場,但又無法躺平,只能讓腳步暫停。不過盧照鄰只做了兩年背包客就又重新上路了,這一次他前往洛陽重新開始。
他大約于666年前后到新都做縣尉,任期3年,之后又游歷蜀中二年,古代車馬俱慢,加上他耗在路上的時間,可以初步估算出他到達洛陽的時間大約在公元671年。從一首《元日述懷》也可以得知,他大約是在冬日抵達。
《元日述懷》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回到洛陽不久就恰逢新年,盧照鄰幾乎已有十余年沒有和家人共度春節(jié)了,可見他的心情是如何激蕩。盡管盧照鄰當時前途未卜,但恰逢盛世,又能夠在新春之時與家人團聚,他心里滿滿的都是難得的寧靜和愉悅。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盧照鄰的一首五律詩作。讓人感動的是這首詩雖然寫于盧照鄰人生的低谷時期,但詩作中卻依然不乏赤子之心。
知道自己這一生難以逾越低微官階,就想著歸耕田園也不失為良策。今天和家人團聚一堂,束束鮮花綻放在廳堂里,大家歡歌樂舞共同慶賀大唐的新春???,通往居室的幾條小徑上,青青小草早已郁郁蔥蔥,左鄰右舍皆有這般美好的春光。但愿這樣美好幸福的日子能長久。也預祝歲歲風物日日添新,不斷豐富我們的美好生活。
真的是心情好了,看哪里都是天堂。和朋友在四川登山的時候,心情郁悶便覺茂密的野草甚是礙眼(草礙人行緩),心情歡暢之時即便是徑上小草也有國色天香的風姿。
02
洛陽作為陪都的歷史從隋煬帝就開始了,657年洛陽正式成為大唐的東都。武則天上位后,這個雄心壯志的大女人急切地向世人證明自己,武則天對于東都的建設尤為上心。她曾經拿出自己的兩萬貫脂粉錢,資助僧侶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更是在684年將洛陽命名為神都,開始大肆建造華麗宮殿和極具象征意義的巨大雕像。
盧照鄰到達洛陽的時候,洛陽的大基建才剛剛開始,但已經顯現(xiàn)出新皇都的威赫氣象。對于武則天來說,這是她與關隴世家抗衡的手段,但對于盧照鄰這樣的詩人來說,他看到的卻是世事萬象。
盧照鄰在立冠之年跟隨鄧王外任,一直在湖北、河南、四川等地輾轉,他差不多已經有十余年沒有回到京城了。久在邊陲,乍然回到這繁華盛地,兩都貴族們的奢侈生活對盧照鄰的沖擊不可謂不大,于是他的“直男病”又犯了。但經過十余年的歷練,他也早已不是那個咋咋呼呼的年輕人了。盧照鄰將滿腔的熱血和擔當融化在花團錦繡的文字里,一首氣勢磅礴的《長安古意》,不動聲色間完成了他諷喻刺諫的使命。
03
這是一首脫胎于樂府古辭的七言歌行,寫作時間大約在公元672年之后。別看全詩洋洋灑灑476字,其實就表達了一種意思:豪門貴族爭競豪奢,市井生活活色生香,文武權臣互相傾軋,是盧照鄰對于太平盛世表象之下帝國危機的洞察。對于此詩,聞一多先生的點評辛辣活潑,甚得我意。
《長安古意》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聞先生說盧照鄰“放開了粗豪而圓潤的嗓子”,“然后如云的車騎,載著長安城中各色人物一幕幕出現(xiàn)“。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五劇三條”的“弱柳青槐”,時時處處都是“紅塵佳氣”?!罢\然這不只是一場美麗的熱鬧,而是癲狂中有顫栗,墮落中有靈性”。他認為盧照鄰的氣魄,“對于時人那虛弱的感情,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jié)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回,盧照鄰是在詩里,又在詩外,因此他能讓人人以一個清醒的旁觀者的自我,來給另一個自我一聲警告”。
這首詩里的“勸百諷一”之意向來為歷代文人稱道,也是這首頗有宮體之嫌的詩作能一舉翻身的關鍵。
聞一多先生說盧照鄰成功地用宮體詩解救了宮體詩,他稱之為“宮體詩的自贖”,很有些不破不立的況味。但作為矛盾的結合體,它向來飽受爭議。
明代的陸時雍在《唐詩鏡》評價為:端麗不乏風華,當在駱賓王《帝京篇》上。而清代賀裳在《批點唐音》里卻認為它:詞語浮艷,骨力較輕。
04
不管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此詩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在技巧的處理上可圈可點:
它主要采用賦法,但并非平均使力、鋪陳始終,而是有重點、有細節(jié)的描寫,回環(huán)照應,詳略得宜;它一般以四句一換景或一轉意,詩韻更迭轉換,形成有活力的節(jié)奏;同時,在轉意換景處多用連珠格,或前分后總的復沓層遞句式,便能“綴錦貫珠,滔滔洪遠”,在流暢圓轉中增添搖曳多姿的情味;雖然此詩詞彩的華艷富贍,猶有六朝余習,但結尾縱、橫對比則轉清詞,所以不傷于浮艷。
在公元7世紀中葉這場詩歌的革新里,單打獨斗的“四杰”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時有追求功名的樂觀歌唱,屢有謳歌時代的高昂基調,但也時時籠罩著輕煙淡霧般的惆悵情緒。
相較于杜甫式的樂府諷諫詩歌,《長安古意》無疑是有些懦弱而猶疑的。對于“四杰”們來說,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全新的世界,關于不確定的未來,他們有理想但明顯底氣不足。但對于”杜甫“們來說,他們見識過最好的世界,所以才會對開始走下坡路的大唐王朝有深深的絕望。怒其不爭、哀其不幸,面對逐漸崩塌的社會,他們時刻處于反思和哀悼的情緒里。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場和覺醒。
面對蒸蒸日上的春日大唐,盧照鄰寫下了自己的一腔真誠,卻不曾想為自己惹來了一場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