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夕貶潮陽路八千什么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出自唐代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賞析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jīng)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 ,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 嚴令限期趕到貶所, 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qū)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 ,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 ,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 ,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 ”、“ 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 ”,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chǎn)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 。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