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佳作分享,一些你沒看過的德語片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德語片,其實德語電影好像一直都不是特別流行,屬于相對小眾的領域。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冷門的德語電影,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呢?看過的一起分享關于電影的故事吧。
一、《幽暗山谷》豆瓣6.8
這部片子在講述一個古老的復仇主題,以西部片方式,但卻是非典型的西部片模式,既不同于美國西部片,也不同于意大利西部片。
故事發(fā)生地點是在阿爾卑斯山區(qū),冬天大雪封山季節(jié)。全片隱忍低調、凝重陰郁、畫面極具美感、配樂對氣氛的烘托恰到好處,情節(jié)緩慢推進,讓人不覺沉浸其中,具有極佳的觀賞體驗。至于有人說太拖沓,其實仔細看的話沒有一個鏡頭是多余的,當然想看到如美國西部片那種火爆槍戰(zhàn)場面的人會有點失望,但片中的槍戰(zhàn)才更樸實無華,另外不得不說,武器的優(yōu)越性是致勝關鍵。
新意和拔高之處是最后的旁白,雖然山村的人最后被解救,但習慣于強權統(tǒng)治的人們反而不適應自由,就像滿清的皇帝退位時,好多人感覺天都塌了。
人,就是這么奇怪,精神被侵蝕之后,反而會習慣于黑暗,并自覺維護強權。
二、《無主之作》豆瓣8.6
男主角小時候,姨媽帶他去看希特勒舉辦的頹廢藝術展,展覽上有畢加索、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大師的作品,與精神病患者的繪畫共同陳列以供大眾嘲笑和
批判。
男主在杜塞爾多夫遇到的導師,原型是博伊斯,影片也拍出了關于博伊斯最重要的傳言:在二戰(zhàn)時,他是一個飛行兵,在蘇聯(lián)的某處被擊落掉在雪地里,傷的很重,一群韃靼人救了他并用脂肪和毛氈給他保暖,正是這次經(jīng)歷讓他開始用軟材料創(chuàng)作雕塑,比如毛氈、脂肪、蜂蜜甚至金箔。由于頭上的傷口,博伊斯總是戴著帽子。
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是,導演完全從一理科生視角來解讀當代藝術:男主在嘗試了波點繪畫、刀割畫布等“過時”手段后找到一個新的“創(chuàng)意”他的模糊照片繪面來源于他用手在眼前移動造成的變焦觀看體驗。
三、《鋼琴家》豆瓣9.3
史標曼是波蘭一家電臺的鋼琴師。二戰(zhàn)即將爆發(fā)之時,他們全家被迫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qū)。在戰(zhàn)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而史標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他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zhàn)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yǎng)育兒女。此時史標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廢墟的閣樓上他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fā)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史標曼直到蘇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當一位風度翩翩的猶太籍鋼琴表演藝術家,像時代里的眾人一樣,被卷入無情的戰(zhàn)爭,變成德國人眼中的低等人,變成拾荒者,變成生死一線的螻蟻,這種沖突和對比似乎來得更為強烈。生命的權利,或者是說生命等級的界定,究竟該由誰
來進行。生命的意志到底在服從于誰,不止是男主,男主的家庭,猶太一族,德國軍官,似乎每個人都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面對空無一人的廢墟,比寒冷更讓人覺得刺骨的,是對生命的迷失,是不知道究竟自己拋棄了世界,還是被世界拋棄的孤獨感。
以上就是今天介紹的三部德國電影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呢?都是值得一看的優(yōu)質電影,看完一定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哦!
如果對德國文化感興趣,對德語感興趣的話,可以在評論區(qū)下方留言或者私信,和課程老師詳談哦!下次再見拜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