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米是個關鍵門檻!


瀚海狼山認為,在當代,一般以排水量來區(qū)分船舶的大小,無論軍船民船都是一樣。即使像氣墊船這種高速運行時大部分船體靠氣墊的作用而基本脫離水面前進的特種船舶,也是有標準排水量的。例如知名的野牛級大型氣墊船的排水量就是550噸,這是因為野牛在不運動或者低速下,也是需要水的浮力保持在水面上,因此他的船身也有排水量的標準。
船體越大,則排水量自然更大。正常來說軍用船舶的航速要求比大多數(shù)民用船舶的航速都高,一般高出十節(jié)以上,因此絕大部分軍船多數(shù)采取V型深吃水高速船型,船的前后兩頭排水部分都比較窄或者比較淺,而全船的主要排水區(qū)和重心都在船體的中部。因此作為軍船,中部的寬度就是和水線深度和水線長度同樣重要的噸位指標。很多人喜歡在船廠剛剛公開出現(xiàn)新艦的模塊時,就猜測這是一種什么新艦艇。
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論什么新艦在模塊出現(xiàn)后的最多一年后就會合攏顯露本相,但是提前猜測仍然是非常有樂趣的。有些大型的特殊艦艇,比如航母或者兩棲攻擊艦,他們都有面積比較大的飛行甲板,而且航母的甲板還有非常大的外飄。在這些超大型艦艇的建造過程中,都是先建造船體的下層吃水部分,最后才是吊裝飛行甲板。因此判斷一艘新艦的模塊是否是大型的”航空母艦”,最顯眼的一個數(shù)據(jù)還是動力艙等主艙段的型寬,對軍用船舶來說,可以理解為”吃水線的最大寬度”。由于航母的是大甲板外飄型超大艦艇,只看飛行甲板寬度顯然是不行的。分析是否是航母?以及大體判斷新航母的噸位。還是要首先看船體的吃水線寬,畢竟飛行甲板是不吃水的。航母的最終噸位,是水線長度、吃水深度、和水線寬度這三者綜合決定的。而最突出的數(shù)據(jù),就是吃水線寬度。

再來看5組數(shù)據(jù):
1,尼米茲級航母 ,最大水線寬40.8米,大約300米水線長,對應9到10萬噸滿排;
2,烏里揚諾夫號 ,39.5米寬,水線長大約290米,對應7.9萬噸左右滿排,該艦已拆;
3,庫茲涅佐夫號,水線大約37米寬,水線長大約270米,對應6.5萬噸滿排;
4,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水線32.3米寬,水線長小于240米,對應4.5萬噸滿排;
5,伯克2A級驅逐艦,水線寬約20米,水線長約150米,對應9800噸滿排。
以上數(shù)據(jù)很明白一旦一艘軍艦的噸位超過65000噸,他的水線寬度一定會超過36米,若水線寬超過40米,水線長超過290米,那么這條艦艇的噸位,滿排一定是超過8萬噸的龐然大物!
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滿排已經有45000噸,比法國的戴高樂航母還要大,但水線寬度,卻只有32.3米。這是因為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老船閘的潛在需求。巴拿馬運河的老船閘,最寬只有34米,通過寬度更小。水線寬度大于32.5米的船舶,都過不去。由于運河的船閘還有高岸,因此美國的兩棲攻擊艦都曾經設計成兩側的升降機可以向上折疊。避免升降機碰撞運河船閘的兩岸,方便在兩大洋之間機動?,F(xiàn)在巴拿馬運河已經進行了拓寬,新船閘的寬度已經到了50米,可通過寬度大于46米,兩棲攻擊艦以及寬度更小的軍艦都已經可以輕松過閘。新運河寬度也超過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噸位航母的水線寬度,但是由于航母的甲板外飄太大,有可能會卡在運河新船閘的兩邊岸上,因此目前仍然沒有任何現(xiàn)代航母試圖通過巴拿馬運河。

由于當今各國的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甚至是超級補給艦的最大水線寬度,都沒有超過33米,都是為了將來可能過巴拿馬運河的方便。那么凡是船體中間動力艙的完整模塊水線寬度超過35米,就基本可以確定是6萬噸以上級別航母的一種。雖然航母也有大小的區(qū)別。但是大國不會再建造戴高樂這種類型的奇葩的中型航母,只要是大中型航母,那么最大水線寬度肯定超過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