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妻的武士構成



【大名級別】
家格上來說,共有御三家、御家門、譜代、外樣四個等級。

其中譜代往往地位較高,可以參與幕政,而領地較少,多由自父祖輩便侍奉德川家數代的元老家族擔任,少數為關原合戰(zhàn)、幕府建立前願意從屬德川家者,或是幕府建立後,從御家人、旗本拔擢者
譜代大名地位僅次於由德川氏宗親擔任的親藩大名



幕府掌權核心-大老(非常設)或常設的老中也是僅由譜代家世的大名出任
一般來說譜代大名想擔任老中基本要經過這些跳板
奏者番->寺社奉行->若年寄->大阪城代-> 京都所司代
現實中幕府"老中"多半是擔任京都所司代後而拔擢上去的?






先前提到由譜代大名出身的【寺社奉行】,
在德川幕府中,寺社奉行為譜代大名出身的奏者番兼任,與大多旗本出身的戡定奉行(柊家)、大番頭(九條家)相比,家世截然不同,
而寺社奉行也是晉升幕府體系中,除大老外最高職務"老中"的跳板,旗本出身基本與此無緣?
身為幕府中老預備隊,光是升任【若年寄】一職,差遣監(jiān)察旗本一職的【目付】,也能讓旗本家格的柊家、九條家吃不消,身任"老中"後更是成為監(jiān)察各大名、幕府高官一職"大目付"的上司,
神里家在家系上可說是出身旗本的戡定奉行、町奉行、大番頭的上司或者上位
若非神里家家主已死,哥哥凌人新幼,而凌華只是社奉行之女,
當旅行者在離島與勘定奉行有衝突時,在有神里家作為後盾情況下對等商談的妥協其實是過於客氣了,托馬完全是可以用喝斥的語氣對勘定奉行所的役人命令
雖同為俗稱的"三奉行",在遊戲中沒有其他尊貴家系下,
其實這兩家理論上基本是給承包譜代一級諸職位的神里家打雜的,
而之所以沒出現這情況,呈現三家鼎立,也與神里家舊主剛逝,新主年輕,導致權威不再的情況有所關係?

在稻妻,完成主線劇情後,我們也成為將軍的側用人,為將軍的親信-側眾們的領頭,
屬於老中、大老格等級的職務,家格為譜代大名


.
外樣則領地、官位較高,但被隔離於幕政之外。
是在忠誠度和親密度上與幕府建立時關係最不密切的諸侯

江戶城內共設詰所七間,供大名登城時使用。
處於哪一詰所,則是根據大名的家格來判定的。
處於哪一詰所,也代表了“殿中席次”的高下,是政治地位的一個標誌。
一般來說,排列原則如下:
1. 大廊下--御三家及前田家、越前松平家。
2. 大廣間--外樣大藩(十萬石以上)
3. 溜之間--親藩中的高松、桑名及彥根、會津等譜代中的大藩
4. 帝鑑之間--城主格譜代六十家
5. 雁之間--板倉、稻葉等譜代的中堅力量四十餘家
6. 柳之間--十萬石以下的外樣
7. 菊之間--三萬石以下的譜代
從職格來說,由大名擔任的幕職有:大老、老中、若年寄、寺社奉行、留守居年寄、側用人、奏者番、京都所司代、大坂城代、大坂定番、大坂加番。
但這些都是由譜代所把持的,外樣絕難插足。
.
參勤交代時參府、御暇的規(guī)式、參勤途中的挾箱、立傘、駕籠等皆因大名家格的不同而有差別,參勤中的登城儀式的具體禮儀有了規(guī)定,對于使節(jié)來朝時如何接待等皆有涉及。
舉例來說,江戶時代最著名的大名劃分標準之一的詰席劃分就很嚴格。
詰席是指大名在江戶城登城謁見將軍時所處的房間,又稱殿席或伺候席。
大名根據家格的不同而居于不同的房間和席位。
規(guī)格最高的房間是大廊下,又分上之間和下之間,德川御三家居于上之間,加賀前田家居于下之間。
文化、文政( 1837-1841 年)以后,越前松平家也得以允許列席大廊下。
接下來的是大廣間,由德川家門大名和外樣大名中的國持大名列席,此間的大名一般都敘任四位。
沒達到 10 萬石的外樣大名列席的稱為柳間, 前后有 100余家。
還有黑書院溜間供彥根井伊、會津松平、高松松平三家在此間列席,同時一些擔任老中的大名也在此間有席位,每逢有事關幕政的重大問題,將軍都會向此間的諸家和老中進行咨詢,并由老中協議解決方案。
一般每月的 5—7 日是各老中登城議事的日子。
包括松平庶流、家康祖輩以來的家臣以及根隨家康擴大版圖的在地家臣家族均列席于帝鑒之間,
而幕府成立后的新進譜代大名則一般列席雁之間和菊之間
.
【幕臣的格式】
幕臣的等級尤為複雜,依次為布衣以上、布衣、御目見以上、御目見以下。
前三者為旗本,御目見以下為御家人。
布衣以上,是指與大名一樣,擁有官位的旗本。
在江戶時代,武家的官位到從五位下為止,沒有六位及以下的官位。
因此相當於六位者就是布衣,
在此之上,擁有五位官位的,就是“布衣以上”。
這個等級的幕臣主要有:五千石左右的御側眾、御留守居、大番頭,四千石左右的御書院番頭、御小姓番頭,三千石左右的大目付、町奉行、勘定奉行,二千石左右的旗奉行、作事奉行、普請奉行。
其中三千石以上的擁有“守名乘”的權利,即可稱“某某守”。



? ? ? ? ? ? ? ? ? ? ? ? ? ? ? ? ? 江戶城各門的守備責任基本是分派給譜代、高階旗本



?
布衣
其下的布衣有:五百石的勘定吟味役,三百表至一千表的小納戶眾,三千石的小普請支配,千石的目付、鷹匠頭等。這一級別是幕臣的中堅力量。

御目見以上有:六百石的新御番組頭、大御番組頭,三百表的小普請支配組頭,二百表的甲府勤番組頭,等等。這一級別的俸祿在二百至六百石,佔到了旗本的絕大部分。



?
在旗本中,比較特別的是高家
其官位可以高達四位少將,位居柳之間,而俸祿卻只有五百石至三千石。
而其他的旗本在江戶城中則分別位居菊之間、款苳之間、躑躅之間。
.
?【御家人】御目見以下
含義是家子、家僕,是最低階的幕臣。
其俸祿在二百石以下,最低為四兩一人扶持。御家人所擔任的幕職都是奉行的與力、同心,代官的手附、手代一類的底層職務。

?




?
御家人內部又有譜代、二半場、抱席之分。
【譜代】是指自家康時代以來到四代家綱為止出仕德川家的御家人,其地位和身份是有保證的。例如在年老退休之後,會被編入小普請。小普請是閒職,事實上等於預備役,無實際工作而仍領有俸祿。
在譜代中,還有“席以上”和“席以下”的區(qū)別。“席以上”可以在躑躅之間奏請隱居和渡讓家督,穿著熨斗目、白帷子;而後者只能在上司的宅中提出。
【二半場】是相當於準旗本的家格。
根據場合,可以穿著熨斗目、白帷子。雖然不能列入小普請之列,但仍可隱居,將家督讓給兒子。
【抱席】則是最下層的幕臣了,身份和俸祿都只限於一代,不僅在退職之後就沒有俸祿,而且也不能渡讓家督,就是在職的時候萬一生病,也不能由家人或者他者代職。
? ? ? ? ? ? ? ? ? ? ? ? ? ? ? ? ? ? ? ? ? 【鄉(xiāng)士】
江戶時代的武士通常都居住在城下町,稱為城下士。

與之相對的,住在鄉(xiāng)間的武士稱為鄉(xiāng)士。
作為農村武士,他們多半是村中富農出身,擁有佩刀權(苗字帶刀),擁有姓氏也是一個特徵(普通人基本只有名沒有姓),一部分是在戰(zhàn)國時代進入江戶時代時的前任領主的旗下武士,但被現任領主邊緣化,排除了政治參與的核心圈,不過仍具影響力,
雖退居鄉(xiāng)野,但仍屬於被領主收編,也有被領主拉攏招攬而在城內工作的可能,身分僅略低於當地藩內的正規(guī)武士(在藩內,如同譜代與外樣的親疏差別)
或是身為富農、當地名望,藉由捐贈獲得鄉(xiāng)士資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緋木村村長偏向【扶持百姓】

根據明治政府的太政官布告,這些鄉(xiāng)士成為與藩內核心武士同樣的士族

嚴格來說,鄉(xiāng)士是指那些有「鄉(xiāng)士」、「鄉(xiāng)間給人」或「鄉(xiāng)足輕」頭銜,正式被編入家臣團里的人。他們會被冊封以土地,這些被稱為扶持、知行或給地的土地無需向大名繳納年貢。
不過由於各藩定義不同,因此地位及含意也會有所區(qū)別



同時這些人也會耕作一些需要向大名繳納年貢的土地(也有的作為地主,將土地分割後租給農民)。
也就是說,僅僅擁有持姓佩刀權的農民或町人,擔任武家奉公人,才勉強能擠身下級武士的水平,與真正意義上的地主鄉(xiāng)士是有區(qū)別的,
【武家奉公人】
可以說是遊走於民與士之間的過渡階層,從幕府角度來看,就是由正規(guī)武士雇傭徵召下暫時獲得準武士資格的"武士隨從",負責打雜,並不像鄉(xiāng)士有受幕府及地方大名"家錄之保障",地位也是附屬於雇傭者

順便一提,在日本因為長男、次男多使用太郎、次郎來命名,因此一郎、二郎其實指的是家中排行第十一的男生和第十二的男生,十三以後通常以「又三郎」來代表第十三個孩子,「又四郎」、「與五郎」、「與六郎」等等,在郎的前面加上「又」或是「與」都是家中孩子人數超過十三個以上時的命名方式。
即使為武家出身,若非繼承家業(yè)的嫡長子,實際上成年後多半也只能擔任其他武家的僕從或另尋他業(yè)

.
?【町役人】

他們多半是工商業(yè)者,由町奉行(也就是稻妻天領奉行)下放權限給他們管理城下各區(qū),擁有姓氏(但也可能是商號)及配刀權,不過最多僅以嗜好有接受竹刀的劍術訓練,不具實戰(zhàn)能力,也不是戰(zhàn)鬥參戰(zhàn)單位


但在江戶和平時期,他們甚至比旗本這些中級武士還有錢,
並有靠著捐獻正式成為武士身分或配刀權,或是藉由成為武家養(yǎng)子、捐獻等形式擠身武士門第






【浪人】


.


.

.
.
?【大御所】
江戶時代的將軍有將幕府將軍職位傳交給繼承者退居幕後的情況,
退居幕後的前任,稱為大御所
江戶時代以來從初代開始,
德川家康包括往後的二代德川秀忠、八代德川吉宗、十一代德川家齊皆有此例,
基本上大御所體制下,現任將軍基本毫無實權,地位、排場也不如大御所,形同傀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御所~影

順便一提,雖說這邊九條家是以幕府方的武家旗本來討論,
不過如果是日本朝廷的公家,則是日本五攝家之一
江戶時期的家祿是2043石,安政時期加增1000石,成為公家中~家祿最高者
【攝家】
又稱五攝家,指日本鎌倉時代出自藤原氏嫡派的五個家族,即近衛(wèi)家、一條家、二條家、九條家和鷹司家。
他們可以通過大納言、右大臣、左大臣等職位晉升到攝關體系中最高的攝政和關白官位,是公家中最高的家格。

堂上家公家家格由高至低分別是:攝關家 - 清華家 - 大臣家 - 羽林家 - 名家 - 半家

*平安時代中期開始有昇殿制,院政時期公卿準許昇殿的叫者堂上家,其餘叫地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