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玱玹父親被害,西炎王為何不肯替他做主?

故事開篇很有意思,玱玹父親出征戰(zhàn)死,玱玹母親昌仆,一襲紅衣出現(xiàn)在夫君葬禮上,并卡著下葬時間點來。
她指責西炎夷澎說:
“你身為西炎王子,卻為一己私仇,偷截信件,以致援兵遲遲不來。洵山之戰(zhàn)大敗,我的夫君,仲意殉國,六千若水族男兒,尸骨未存!”
西炎夷澎爭辯道:“四嫂,四哥為國捐軀,我十分敬重,也理解四嫂的哀痛之情。”隨后轉向西炎王說:“父王,四嫂哀痛之下言行失常,還請父王勿要責怪四嫂?!?/p>
西炎王說:“昌樸傷痛攻心,神志不清,把他們扶下去?!?/strong>
昌仆解釋:“我神智很清醒!陛下,自我父親歸順西炎,我們若水族就是西炎的子民,可夷澎卻為了一己私仇,隱匿軍情,罔顧將士性命。作為若水的族長,我不能原諒。
我若原諒了他,我無言回若水,作為仲意的妻子,我更不能饒恕他!”
說話間隙,將西炎夷澎一刀致命。
西炎王震驚到了,有些站不穩(wěn),氣急說:“把昌仆關入天牢,交秋官司寇審。按照律令,嚴懲!”
這里有個疑問,西炎王是真的不相信,玱玹母親昌仆的話嗎?

看上去是的,他一直說昌仆神志不清,要讓她下去休息。但是從“昌仆”指控“夷澎”時,西炎王的神態(tài)來看,并非這么簡單。
他手足無措的表情,潛臺詞很明顯是,不想讓昌仆再說了,而不是在認真判斷和分析。
那他為什么要包庇西炎夷澎呢?
其實從后面,對玱玹的態(tài)度,也能看出一二。
對于西炎王來說,他明白底下子女的明爭暗斗,但是從來不會插手和管制。在小夭幫玱玹回到西炎國時,他是這樣和玱玹說的:
“你的兩個王叔還有幾個弟弟,都想要西炎山。你若想要,自己想辦法,我不會幫你。就如這,回朝云峰的路,只有你走到我的面前,我才會見你。
不要怪我心狠,你若不憑借,自己的本事拿到,即使給了你,你也守不住?!?/strong>
可見,西炎王這個人是極其慕強的。他不會表現(xiàn)出,對某個子女特別的偏愛,也不在意,他們之間使用什么手段。只有勝利者,才配坐到西炎王座上。

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西炎王的選擇。
四子仲意是否像昌仆說的,是被陷害而死,這并不重要。即便有喪子之痛,失敗便是失敗了,也不需要理由。
作為掌管西炎的最高權力者,他不會不知道兩個兒子之間的恩怨。他或許相信昌仆的話,但是昌仆找不到證據(jù),就等于沒有。
從西炎王的角度來說,他已經(jīng)失去了一個兒子,就不能再失去另一個兒子了。戰(zhàn)爭時期,連損兩個兒子,這對西炎國,沒有好處。

而對于昌仆呢,喪禮上不穿喪服,卻穿嫁衣一樣的紅色,一襲紅衣出現(xiàn)。很明顯,她就是本著殺夷澎來的。
這么多年,她不會不明白,西炎王是不會為她做主的,所以她抱著必死之心,親自了結對方。
臨死前,她對玱玹說:“孩子,娘很想看著你長大,可娘不能。娘太思念你爹爹了,等你遇到心愛的姑娘時,就會明白了。要好好聽姑姑的話,娘去找爹爹了?!?/p>
(ps:她這是暗示,讓兒子也變成戀愛腦的節(jié)奏哇。)
我們能理解昌仆的憤怒,但是她為了仇恨,以命換命,丟棄兒子玱玹,又怎么能說是正確的選擇呢?
如若可以學勾踐臥薪嘗膽,或是韓信忍胯下之辱,是不是更能為夫君,和六千若水族男兒報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