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西風瀚海沙
? ? ? ?西晉時,吳中人張翰在一個陣陣風起的深秋夜晚里,突然懷念起了遠在松江老家的鱸魚與莼菜。在洛陽的燈火中,他的思緒卻逐漸隨著秋風飄向了那片遠距千里的蘆葦蕩中,那里沒有華麗的屋廈,沒有熱鬧的街市,但湖中鱸魚游動、江邊莼菜搖曳的畫面卻是如此攝人心魄,竟最終壓倒了他心中官位俸祿的天平,他辭官歸去了,去享受那份鱸魚莼菜羹的美味。
? ? ? 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來自于《晉書》:“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寥寥數(shù)筆,一個思鄉(xiāng)歸隱的士大夫形象就被勾勒了出來。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像張翰一樣的思鄉(xiāng)客,他們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他們或為仕官,或為游子,或為俠客,甚至于在我們所學的詩詞還有專門一類思鄉(xiāng)詩。
? ? ? ?但是,年少未離過家的我卻并不能理解其中韻味,只是機械地在詩詞鑒賞的題目上寫:表達了思鄉(xiāng)歸隱之情。當時的我,只想著向外走,向外走去看看更加繁華的城市,幻想著外面搖滾般的熱烈,油畫般的絢麗。我不喜歡故鄉(xiāng)的路窄,屋低,不喜歡那些老土的風物,直到踏上離鄉(xiāng)的火車的那刻,我依然堅信我不會再回到這里。就像每一個少年一樣,我相信著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為家的豪語,想象著穿梭于花花世界里的瀟灑。
? ? ? ?然而,當真正走在異鄉(xiāng)的大道上時,在都市閃爍的霓虹中,我卻想到了小時候讀的一篇文章:“在家里想出去,想不到一出門就想家,更想不到,從此漂泊天涯,欲歸無計,萬里西風瀚海沙?!耙粫r間,失落,后悔,感動,執(zhí)著,各種各樣的感覺一齊向上涌,化作眼眶中點點滴滴的晶亮。我急忙給父母打去了電話,電話接通的第一刻,傳來了那熟悉又陌生的口音:”怎么,想家了么?“不知怎么地,鼻子一酸,千言萬語卻卡在了喉嚨口,一句也說不出了。父母還是一遍遍重復(fù)著從前的叮囑,掛斷電話的一刻,我才想起我以快半年沒和家里說過一句話了。直到那一刻,我才漸漸理解了“青山朝別暮相見,嘶馬出門思舊鄉(xiāng)”的真切,“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的傷感,“家書抵萬金”的慰藉。故鄉(xiāng)的意味從來不是那兩個字就能夠的詮釋的,在它的背后,有獨屬于自己的味蕾記憶,有獨特的山水風物養(yǎng)出的口音,有笑起來眼角皺紋漸深的親人,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早已不再是單單記憶那么簡單,它溶解進了我們的生活中,成為了名為“習慣”的東西。從前的厭倦與不耐煩,隨著離鄉(xiāng)遠游的腳步被帶走,同時帶走的還有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我終于明白,關(guān)于鄉(xiāng)土記憶的依戀,并非古人的矯揉造作,也并非今人的附會古人,它藏在中國人的基因中,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被喚醒。
? ? ? ? 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 ? ? ?這本不是用來形容故鄉(xiāng)的詞句,但每每讀到這詞句時,一個遠游四海的游子總在我腦海中出現(xiàn)。就像有時在聽到憂傷的民謠歌曲時,總不免想到故鄉(xiāng)的橋下流水,檐上明月,即使它們并不總是歌唱歸家與離鄉(xiāng)??上У氖?,我們對故鄉(xiāng)的美的認識總是姍姍來遲,總會在異鄉(xiāng)土地上失意時才會發(fā)覺,它往往美中帶悲。
? ? ? ?遺憾的是,我們永遠地離開了那段歲月,人生從此萬里西風瀚海沙,只有隨著秋風而來的關(guān)于鱸魚莼菜羹的回憶埋藏在心里。以前總覺得張翰的鱸魚莼菜羹不過是避免政治紛爭的借口,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其中或許也有著幾分真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