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張愛玲
有的人想成為傳奇,有的人只是不得已才成了傳奇。比如張愛玲。
說起張愛玲,似乎一直是毀譽參半。愛她的人無數(shù),討厭她的人也同樣比比皆是。
巧的是,這兩種人對她抱持不同態(tài)度的理由竟然完全一致。愛她的人是因為她的傳奇,討厭她的人同樣是因為她的傳奇。
的確,張愛玲的一生絲毫不遜色于她筆下的任何小說。又甚至比她小說中的故事還要引人注目。
而其中最受矚目且難以繞開的,便是她不同凡響的感情生活。尤其是與大漢奸胡蘭成的那段。而這也恰恰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污點”。
張愛玲曾說:“愛一個人可以低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這便是她與胡蘭成之間感情最真實的寫照了。
可惜的是,低到塵埃里的她既沒有得到胡蘭成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沒有獲得世人的認同與理解。因為“開花”只是她一個人的事,而其他人看到的,唯有她的卑微。這正是她被人輕視的根源。
而她與第二任丈夫、美國劇作家賴雅的故事,則更是令人唏噓費解。相遇時,張愛玲36歲,而賴雅卻已然是65歲的高齡。單是年齡差,就足以令所有人驚嘆。何況他們生活窘迫,倆人曾長時間住在專為落魄文人提供食宿的文藝營,方才勉強維持著溫飽。
賴雅去世之后,張愛玲更是獨自一個人過著常人難以忍受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她不停地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不停地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至于與賴雅這段婚姻帶給她的究竟是幸福還是苦難,恐怕連她自己都很難說清楚。
不過在世人看來,答案卻分明是顯而易見。
除了感情和婚姻生活,張愛玲的作品也同樣為一些人所詬病。
雖然她的《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些列作品早已膾炙人口、迷倒了無數(shù)癡男怨女,并且也一再被搬上銀幕,感染了無數(shù)觀眾。但過于專注于男女之情,也使得她被許多人批評缺乏格調。
比如錢鐘書夫人、知名作家楊絳就曾對友人表示:“我覺得你們都過高看待張愛玲了······我說句平心話,她的文筆不錯。但意境卑下。她筆下的女人,都是性饑渴者?!?/p>
比如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曾在某讀書節(jié)目中表示:
“張愛玲的小說寫得非常精致,非常漂亮,語言漂亮,情感寫得也很深,很多比喻都非常精辟,她那種幽默、調侃入木三分,要說刻薄,可能也是天下第一刻薄。但她的小說,我覺得總還是缺乏一種廣闊的大意象,還是一種小家碧玉的東西,非常精致的東西,玲瓏剔透的小擺件,不是波瀾壯闊的,托爾斯泰式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沒有那種狂風暴雨般的沖突?!?/p>
除此之外,還有人對她的外貌和穿衣打扮也提出了異議。同樣還是楊絳先生,引用其侄女的話說:“張愛玲死要出風頭,故意奇裝異服,想吸引人,但她相貌很難看,同學都看不起她?!?/p>
有趣的是,張愛玲的“奇裝異服”卻偏偏又是無數(shù)人贊嘆崇拜的焦點。
關于張愛玲,的確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張愛玲成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呢?
我國當代作家、畫家木心先生的一句話可謂一針見血。他說:“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彪m不點名,名已了然。
亂世佳人,這四個字用來形容張愛玲是何其貼切!
張愛玲來自亂世,也只能屬于亂世。
她在亂世中是一道綺麗的風景,而在不亂了的風景里,她卻成了一個極突兀的存在。
而這一切,與她的身世可謂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張愛玲出身名門。其祖母李菊耦為前清名臣李鴻章之女,祖父則是同為前清名臣的張佩綸。
這樣的家世,按理說是非常令人艷羨的??傻搅似涓笍堉疽蔬@一輩,情勢卻是每況愈下。
家道中落的名門,不但沒有帶給她太多的蔭庇,反倒將她的命運推進了幽暗的深淵。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原名黃素瓊)是新式女性,因與張愛玲父親張志沂感情不睦,故而在張愛玲很小的時候就與張愛玲姑姑張茂淵一同遠赴英國留學,并在張愛玲10歲的時候與張志沂正式離婚。
隨同父親一起生活的張愛玲由此開始了她孤獨辛酸的童年生活。除了要忍受癡迷大煙的癮君子父親,她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應對神經(jīng)質的后母。
沉悶乏味的生活,使得她只能寄寓書本、與文字為伴。既無趣又無愛的家,讓她無時無刻不想逃離。而命運也再一次以頗為殘忍的方式為她提供了一個契機。
17歲那年,因為一點家庭瑣事,在后母孫用蕃的攛掇下,張志沂狠狠地毒打了張愛玲,并將她囚禁起來,不讓她出門。在此期間,張愛玲病得奄奄一息,父親卻不聞不問,使她險些因此喪命。
后來幾經(jīng)曲折,張愛玲方才在一個夜晚僥幸逃走,從此再沒有踏入父親的家門半步。而她也由此記恨了父親一生。
投奔母親之后,張愛玲的生活雖然有所好轉,但卻并不盡如人意。對于她的到來,母親黃逸梵的態(tài)度并不能談得上是十分歡迎,或者更多的只是出于“母親”這個身份所對應的職責。
有一次,張愛玲掙了很可觀的一筆稿費,于是歡天喜地地拿給黃逸梵,想要給她一個驚喜。結果卻被黃逸梵懷疑錢的來路不正當,懷疑她與其男老師有染。大概從這時候起,張愛玲對她母親的心便也逐漸冷卻了。
而黃逸梵一再抱怨自己為張愛玲花了多少錢,也讓張愛玲感到十分“刻骨銘心”。于是后來等她終于有了一大筆錢的時候,便鄭重地表示要將它還給黃逸梵。而這個時候的黃逸梵方才知道自己曾經(jīng)如何深深傷害了自己的女兒,方才哽咽著反復表示“不要”。盡管如此,已經(jīng)僵硬的母女之情終是不可能再重新培養(yǎng)的了。
悲苦的身世和成長經(jīng)歷,讓張愛玲成了一個極度缺愛的女人。
而一個極度缺愛的女人,往往一邊清醒涼薄,一邊卻只能窮盡一生來尋求愛的治愈。
就像張愛玲。無論是她生命里的三個男人、她筆下的男女情愛故事、還是她奇特的著裝以及迥然不同的為人處世······本質上無一不是她應對自身“缺愛體質”的矛盾體現(xiàn)。
她想要獲得極致的愛,所以甘愿對所愛的男人付出極致的愛。她用內心涌動的情思描寫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愛情,卻又止不住流露出靈魂深處的刻薄與清醒。她清冷孤傲、遺世獨立,卻又時刻想要以自己的與眾不同來吸引世人的關注和肯定。
這樣的她,曾驚艷了亂世,卻也由此驚詫了后來的眾生。
或者套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她是亂世的紅玫瑰,只不過后來就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蚊子血。
誠如作家葉兆言所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