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面、右手肉,我在大唐吃小吃!


-風(fēng)物君語-
冰峰,霸氣外露
涼皮,最是難夠
且看西羊市,誰人情愿消瘦
來來老板,再來一把烤肉!

要在西安呆多久,才能吃遍這里全部的小吃?
有人說,呆三天,要去吃春發(fā)生的葫蘆頭,西羊市的肉夾饃,灑金橋的肉丸胡辣湯,最后還要去趟陜拾叁,嘗嘗冰酪“齁咸”,“五味雜陳”的甜。

呆一周,要做好被碳水和牛羊肉轟炸的準(zhǔn)備。而呆一年,你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制作一幅自己的西安小吃地圖——
麻醬釀皮紅豆粥,炒涼粉配炸元宵,到底哪個時節(jié),與它們最相配?只有以年為期地在這里居住過,走遍陋街窄巷,才能找到一個最符合自己口味的“西安”。


從來西安只有一個,但西安的美食地圖卻有無數(shù)地點(diǎn),琳瑯滿目,千頭萬緒。不知是小吃成就了西安,還是西安成就了小吃。
西安人吃肉,到底有多軟?
黃土高原滋養(yǎng)了耕讀傳家的華夏,也同樣孕育提戈束馬的戎狄?!耙荒竿钡奈鞅蔽迨。酵?,越能感受天野蒼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北風(fēng)光,牛羊的“能見度”越高,自然也“肉”得越純粹。
而作為西北五省的最東“核心”,中原王朝的老牌“帝都”,西安人吃肉,少了點(diǎn)游牧民族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卻多了些悠悠歲月的從容——突出一個軟爛口感。

無論任何時候,坊上的臘牛肉,都是走親訪友的“硬通貨”,也可以稱之為“西安人誘捕器”。逢年過節(jié),西安人不是在排隊(duì)買臘牛肉,就是在排隊(duì)買臘牛肉的路上。
要說臘牛肉的味道有多么獨(dú)特,其實(shí)只是簡簡單單的咸香,西安臘牛肉,主打“稀糊爛”的口感,綿軟到牙一碰就碎,滿嘴的肉香,像在口腔里和牛肉擁抱。

籠籠肉夾饃,西安娃最愛的早餐。愛用疊詞的西安人給籠籠肉起了一個十足軟萌的名字,也不及它本身軟萌:糯米粉加五花肉丁拌在一起,放到籠里蒸,軟上加軟。

西安小酥肉,不同于干炸的川式酥肉,要先炸再蒸,油汪汪的肉湯浸潤炸過的牛肉,連湯帶水地裝進(jìn)大碗里,“干肉人”終于能體會一把西北大口吃肉的豪邁。
西安小酥肉的絕配,莫過于一勺辣子,幾把蔥花,當(dāng)然還要有一瓶最百搭的冰峰!

關(guān)中西安麥“小吃”,有幾副面孔?
八百里秦川,賦予赳赳老秦堅(jiān)韌不屈的性格,關(guān)中人對小麥的熱愛,早已刻進(jìn)了DNA。這里有得天獨(dú)厚的土壤,孕育最優(yōu)質(zhì)的小麥,這里“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幾代關(guān)中漢恪守“耕讀傳家”的祖訓(xùn)。作為關(guān)中的核心,在西安,沒有一捆小麥會被浪費(fèi)。

大片大片金黃麥海,讓一種叫做“麥客”的職業(yè)應(yīng)運(yùn)而生,他們“逐麥而來,逐麥而走”,幫助別人收割麥子賺錢。雇主們往往招待他們一份褲帶面配蒜的“麥套餐”。而這碗褲帶面,也就是西安最管飽的“小吃”!

關(guān)中麥丨做成面??好吃??
在西安當(dāng)之無愧的“小吃”,著名的“大碗寬面”,就是來自楊凌的蘸水面:一塊面團(tuán)被抻得薄而寬,白而亮,搭配新鮮的綠葉菜,一青二白,在面湯中團(tuán)圓,生姜、大蒜泥、油潑辣子,再加上鮮醋和炒熟的西紅柿和雞蛋,是碳水沉沉的滿足感。
蘸水面與西安人熱愛的“油潑三合一”,無論從配料到做法都有類似,吃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fēng)情,兩種意境。一個是原湯原食,吃的是滋潤和熨帖,另一個,每一根面都浸滿油光,蒜香、辣香、肉香三位一體,是香的N次方。

關(guān)中麥丨做成饃更好吃??
同樣的關(guān)中麥,除了被做成大碗寬面,也可以被做成燒餅、鍋盔,成為肉食的搭配。這塊面從主角變成配角,但卻是無法被忽視的“最佳助演”。
在“饃省人”用饃夾一切的世界里,臘汁肉夾饃的地位毋庸置疑。就像天津人無法忍受“五顏六色”、夾辣條的煎餅果子,激怒一個西安人,最好就是往他/她的臘汁肉夾饃里夾青椒和蒜。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乃文學(xué)正宗,陳年老湯久煮慢燉,酥爛綿軟,醬香十足的臘汁肉,配上大名鼎鼎的“白(béi)吉饃”, 咬一口,又脆又松軟,肉汁和油水一起滲進(jìn)雪白的饃里。無須多言,這是西安夾饃屆的正統(tǒng)。

如果臘汁肉夾饃吃的是地道純粹,那蛋菜夾饃吃的就是多重口感和層次。有鴨蛋黃的油潤咸香、煎雞蛋的焦香綿密,在唇齒間留下沙沙的口感,秘制醬料微甜,伴隨花生米和玫瑰大頭菜的脆爽,這種奇妙的口感被推上一個又一個巔峰。蛋菜夾饃,這種“發(fā)于畎畝”的街頭小吃,看上去像是胡鬧的混搭,卻讓人第一口咬下去就驚艷。


除了夾饃宇宙,西安的泡饃,也能“自組一個宇宙”,經(jīng)典的牛肉泡饃、羊肉泡饃,極具西安特色的葫蘆頭、三鮮煮饃,還有加番茄、雞蛋,煮到只剩一口湯的小炒。除了這些,有關(guān)“掰饃”的規(guī)矩,“水圍城”和“拔干”的講究,也夠每個老西安跟你嘮一壺。
西安人愛吃蒜,愛吃辣,但這兩樣如果再同咸鮮的泡饃搭配,似乎過于“重口味”,聰明的西安人給蒜來了個簡單的變身:糖蒜,不僅清爽解膩,酸甜爽脆的口感,感覺還能再多“咥”一碗!

看上去質(zhì)樸的泡饃,背后不僅是店家久久為功的用心經(jīng)營,還有多種民族智慧的碰撞。
西安版“甜蜜蜜”
西安人偏咸口,愛吃辣,吃蒜。不同于一山之隔的成都,講究復(fù)合型的調(diào)味,西安小吃的特點(diǎn)是“個性鮮明”,每一種小吃都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在所有五味中,最能立刻帶給人幸福感的甜,在西安,被放大加強(qiáng)再升級。

不像江浙濃油赤醬的甜、東北“洋火不行”(洋火,西安方言,意為洋氣)的甜。西安人吃甜,是在吃甜本身。
盛名在外的火晶柿子,如同小小的橙色燈籠,嘗起來像一包蜜,若是做成黃桂柿子餅(也叫柿子糊塌),咬下去沒有別的感覺,就是一口扎扎實(shí)實(shí),讓人眼冒金星的甜。

糯米涼糕澆上蜂蜜、玫瑰醬、桂花醬,簡單的甜品也做出秦人“棄置迤邐”的豪奢。冰涼、雪白、甜蜜,和冰酪一樣適合夏天。
除了搭配玫瑰蜂蜜,糯米的絕配還有紅棗、紅豆,蒸成一鍋熱氣騰騰的甑糕。棗肉已經(jīng)把糯米染成紅褐色,一口下去,滿滿的甜香馥郁。冬天的早晨,讓心和胃最先感受到溫暖。

在西安,太多小吃聲名在外,歷史經(jīng)已百年,它們或許觸手可得,隨處可見,亦成為西安這座城的一筆一劃。沒有一個小吃能代表西安,是它們共同代表著西安大宴四方賓客。西安人依然這樣生活,聽著秦腔,看場大戲,最后再來一杯不醉人的稠酒,依然與俗俯仰,也依然白雪陽春。

- END -?
文丨sz
編輯?| sz、蘋果
本文系【地道風(fēng)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