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チ。」【《關于地球的運動》動畫化賀曲】

這是我好久以前碼的長評,結果發(fā)不出來,現在就用專欄了。
一開始這個漫畫我是不太看得下去的,第一是前期有點煽情,第二是由于之前我接觸些科普,得知其實中世紀沒有想象的那么“黑暗”,地動說最初被否定,也是因為不如托勒密模型準確,直到開普勒定律提出,后來被迫害,是因為在新教與正教的斗爭中被用作工具了,比如著名的布魯諾,其實是想借著地動說去傳播他的“異端”,而不是地動說本身是“異端”。魔女審判存在但范圍不廣,不過正教的腐化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越到后期越明顯,就如漫畫展現的那樣,越有地位動搖的恐懼,就變得更加殘忍。
不過,越看下去才發(fā)現,這個漫畫是如此地優(yōu)秀。也否定了我一開始預測為 “傳統(tǒng)且正義無比的真理追尋者,反抗宗教思想禁錮” 的劇情套路。
最后我發(fā)現,這個作品是在借一個學派論爭的事件,唯物地、栩栩如生地描述了那個動蕩年代哲學、神學思潮與科學方法論的演變過程。這種時代的變遷、血肉與錯誤所累積成的“歷史”,在現在的文藝作品屬實不多見。
講講最后四話。
我認為這其實是對前面內容的“批判”,或者說,“揚棄”。從而站在了更高的境界。實際上這種揚棄也體現在每個章節(jié)的更替中。
其實對于作品主題的反思,在漫畫后期越來越明顯。為什么要在對“探求真理”加以如此的歌頌后,卻設置讓體現漫畫主旨的第一個主角作惡?這不僅僅是所謂“科學的雙刃劍”這種樸素、二元的理解。
父親與青年拉法爾,兩方各代表了實用主義/懷疑主義與科學實在論的爭論,一者認為研究非得具有實用性造福全人類不可,同時可能在無盡的懷疑中滑向不可知論(比如那個自然主義者)乃至虛無;另一者將“真理”化為如宗教般的崇拜符號,甚至拒斥真理的客觀相對性。兩者的沖突已然在哲學思潮的層面展開。
這種對于科學方法論的辯證思考,才是真正貫穿全文的暗線,而在每個章節(jié)對前面章節(jié)的不斷揚棄后,真正的主旨在最后一個“?”這里盡數展現。因為這個主旨本身,就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什么是真理?真理可被認識嗎?是否應該/如何探求真理?存在絕對的真理嗎?認識是如何發(fā)展的?歷史有何意義?
如果看完作品后,不是僅僅停留在“追求真理好偉大!地動說才是偉大的真理!”這種煽情式的感動中,而是進一步體會這些話蘊含的哲理:
“也許被反駁與訂正,才是真正被托付的。”
“不正確,不代表沒意義?!?/p>
“在權威中產生停止思考,不僅是宗教,也會產生于學問之中。以真理為盾,暴力便會加速?!?/p>
“迷惘吧,迷惘中倫理便會顯現?!?/p>
“自由是什么定義?
——是可以這樣提問?!?/p>
等對話并反思,并發(fā)問,當自己腦海里也產生了諸多的「?」,我認為才算是真正品味到這部作品的美妙絕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