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詞簡史》摘錄2-第一章:北宋前期詩歌的革新歷程

《兩宋詩詞簡史》
戴建業(yè)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8月1版? 2019年9月3印

第一章
北宋前期詩歌的革新歷程
第一節(jié)? ? 唐代詩風在宋初的流播
一、白體
宋初幾任皇帝以太平天子自居,朝政之余舞文弄墨,每逢慶典便宣示御詩讓侍臣們唱和,以詩酬唱便逐漸成為士人的一種時髦。白居易等人次韻相酬的“元和體”,成了當時詩人模仿的樣板。
徐鉉、李昉是五代過來的舊臣,是白體詩的首創(chuàng)者。
徐鉉、李昉、徐鍇、王奇、王禹偁:多用淺俗而又圓熟的語言唱酬消遣,抒寫閑適自足的心態(tài),詩風平易、淺近、閑雅。
王禹偁:
由白居易唱和詩進而學習白的諷喻詩?!秾ρ芬云揭桌蕰车恼Z言夾敘夾議,將情感抒寫得淋漓盡致,初露宋詩議論化和散文化的端倪。
清吳之振言其“學杜而未至”,但“獨開有宋風氣”。
二、晚唐體
林逋、寇準、魏野。
力圖以精巧的構(gòu)思和素淡的語言矯白體詩的淺俗。
主要寫隱士的孤懷、徜徉山水的樂趣、品茗博弈的閑情,缺乏廣闊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身后的情感體驗。筆致素淡而輕巧,詩境清寒而狹窄。
林逋《山園小梅》《梅花二首》等作品,遣詞下字精細工巧,神韻清高脫俗,然而這種美是一種盆景式的美:玲瓏精致卻細碎小巧。
三、西昆體
由楊億編的《西昆酬唱集》得名。
詩人全是朝中顯貴。
重用事而輕白描。崇尚金碧輝煌、華艷富貴。
辭藻華美,情感貧乏。
宋初詩人競以浮艷相高,以侈靡相尚,以致稍后的詩歌革新者都是以攻擊西昆體開始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
第二節(jié)? ? 詩歌革新的領(lǐng)導(dǎo)者歐陽修
遏阻了西昆體以聲病對偶雕刻聯(lián)綴是務(wù)的逆流,要求用詩來傳達時代的心聲,認為“美善刺惡”是寫詩的目的之一;詩于社會既能“道其風土性情”,于個人又必須能曲傳細微復(fù)雜的生活體驗。
詩歌散文化(詩風平易暢達,體勢自由流動):
1.以古文章法入詩:脈絡(luò)的連貫和結(jié)構(gòu)的緊湊都近古文
2.以議論入詩
3.詩歌語言句法散文化:歐陽修近體詩重召回被唐代詩人放逐了的虛詞
第三節(jié)? ? 詩歌革新的主將梅堯臣、蘇舜欽
梅堯臣
詩歌題材廣泛:從抨擊弊政到暢敘友情,從品詩論文到描寫山水,從抒發(fā)恬淡之情到描述瑣屑的家居生活……
以平淡來矯西昆體的浮艷,可惜有時矯枉過正,使詩歌流于質(zhì)木無文或笨重干燥。
古淡有時滑入干澀
蘇舜欽
“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歐陽修《六一詩話》),其詩感情奔放粗獷,想象奇特夸張,語言剛健有力。
粗獷又往往鄰于粗糙
第四節(jié)? ? 宋詩新格局的開創(chuàng)者王安石
早期詩歌喜歡用散文句式鋪張議論,有時選用奇險硬挺的韻腳和詞匯,詩風瘦勁而又雄直,進一步掃清了西昆體柔弱浮靡的余風。罷相后,新法仍繼續(xù)推行,他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左右政局,一方面擺脫了政壇冗事的糾纏,另一方面又遂了賞愛大自然的夙愿,精神上有點功成身退的安慰和平衡。晚期詩歌中警世驚俗的議論明顯減少,抒情味則越來越濃,詩風深婉而簡淡,含蓄而有韻致。
以散文式的語言暢發(fā)議論,好點化前人的詩句和引用典實,喜歡造硬語押險韻,體現(xiàn)了宋詩的某些基本特征,并導(dǎo)后來“江西詩派”的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