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什么時候加入綿羊?”我的世界這些年,悄悄變化的7個譯名!
某日,Minecraft中發(fā)生了如下一段對話,
玩家1:你知道么,《我的世界》加入了綿羊!
玩家2:綿羊?干嘛用的?
玩家1:好像可以剪羊毛?
玩家2:那不就是羊么?
玩家1:emm...
所以這些年,你注意到《我的世界》那些已經(jīng)悄悄變化的“譯名”了么?
01羊 → 綿羊(Sheep)

最初《我的世界》只有一種羊,可以提供羊毛的那種羊。直到版本更新到了1.17,山羊加入了山地群系。為了消除歧義,做出區(qū)分,原本的羊就更名成為了綿羊。這也是基于羊品種做出的考慮。
在“我的世界:地球”中羊的種類眾多,諸如斑點羊、絨毛羊、角羊、墨水羊、長鼻羊、拼接羊、彩虹羊、巖石羊,還有一種地下城的附魔羊。按照這個邏輯,未來加入更多的牛的時候,現(xiàn)在的可以擠奶的牛會不會變成“奶?!蹦??
02牛奶桶 → 奶桶(Milk Bucket)

其實最初牛奶桶,叫作牛奶,后來才變成了牛奶桶,到現(xiàn)在則成為了奶桶。 因為《我的世界》1.18不止有牛可以擠奶,山羊也可以擠奶了。如果再談一下歷史,其實早在2011年,也就是Java版Beta 1.2_01的版本,那個時候魷魚也可以擠奶。后來在Beta 1.4的時候,魷魚擠奶的特性就移除了。
這也是為什么是牛奶桶變更成奶桶的原因,因為不再只是“?!笨梢詳D奶了。
03草徑 →土徑(Dirt Path)
也是基于特性的變化,在《我的世界》java版1.17之前,用鍬對著草方塊右鍵,可以使其變?yōu)椴輳?。但是?.17的洞穴與山崖中,又增加了泥土、灰化土等等泥土類方塊變成草徑的途徑。
這個時候,再叫草徑就不合適了。所以變成了土徑。
04粘液塊 → 黏液塊(Slime Block)
主要是從“粘”變成了“黏”。其中更改的包括了,黏土塊、黏土球、黏液塊、黏液球、黏性活塞。這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使用習慣做出的改變。在1955年以前,“黏”屬于正體字,“粘”屬于俗體字。1955年后,粘成為了規(guī)范字,黏則降為異體字。到了1988年,黏和粘都成為了規(guī)范字,黏發(fā)音為nián,意思為黏稠。而粘發(fā)音為zhān,作為動詞使用,只有粘作為姓氏的時候,才讀作nián。
所以基于當前的使用規(guī)范,在此前的譯名中,準確來說粘土應該讀作zhān土,是不是很奇怪?
05爬行者 → 苦力怕(creeper)
這是在1.15蜜蜂更新那一版做出的改變,改變的原因是:除了玩家在創(chuàng)造模式下搜索Creeper怪物蛋的時候,會用到“爬行者”三個字,就真的不會再有人這么叫了。因為每個人都叫它苦力怕,真印證了那句話:這世間本沒有路,只是人走得多了,也便成了路。
06地獄巖 → 下界巖(Netherrack)
簡單來說,此前所有關于地獄的命名,在1.16下界更新的時候。統(tǒng)一變更成了“下界”。例如地獄巖 →下界巖、地獄疣 → 下界疣、地獄磚 → 下界磚等等。換句話說,《我的世界》1.16之后從此再無地獄這個東西。其一:是為了保持命名統(tǒng)一,其二:下界這個維度究竟是地獄,還是其他什么,不再做命名的潛意識引導。
07刷怪箱 → 刷怪籠(Spawner)
現(xiàn)在你終于不用再為叫“箱”還是“籠”而糾結(jié)了,此前一直疑惑,為啥明明是用來生成怪物的籠子,卻以箱子來命名?
除了以上這些呢,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海底遺跡變成了“海底宮殿”,裂石磚變成“裂紋石磚”,鐘變成了“時鐘”,枯死的灌木變成“枯萎的灌木”,刌民變成“災厄村民”,還有紫珀柱、石英柱等等。
小的感慨:
其實這些年,《我的世界》變化真的挺大的,無論是新的內(nèi)容也好,老的特性也罷,豬人的離開,豬靈的加入,無數(shù)新譯名的誕生,到現(xiàn)在地形變得連親媽都得感嘆的地步。
當然,隨著版本更新,世界觀的逐漸完善,Minecraft的中文譯名也在不斷地更新、糾錯、以適應未來的發(fā)展。包括基巖版也一直在努力的糾錯,不斷嘗試與微軟溝通,努力的改變目前這種機翻的狀況。
只是,如果你是在《我的世界》java版1.12.2的年代棄坑的話,那這么多年過去了,當看到這些物品有了新的名字,可能會恍惚一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