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瑢 :莜面栲栳

風(fēng)刮一夜,滿耳落葉的簌簌聲。清早睜開眼看到久違的湛藍(lán)晴空,不禁心情大好。
推窗向樓下探看,有人倚在大門邊聊天。蒼白的臉在陽光下自帶一層金芒,不知在說些什么,是完全聽不懂的方言。
誰家的窗子大敞開,有個女音清麗嘹亮,唱的竟是山西民歌《交城山》。久違的鄉(xiāng)音倍感親切,屏息凝神細(xì)聽,“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不澆那個交城它澆了文水/交城的山里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
猛然間想到了本地著名的小吃“莜面栲栳”。晉北地區(qū)有句俗語,“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 二十里白面餓斷腰”,是說飯食中用黏米面做成的糕最耐饑,莜面次之,白面最不抗餓。
莜麥即燕麥,也稱油麥、玉麥。燕麥片實則為莜麥未經(jīng)脫皮壓制加工的一種營養(yǎng)品。北方高寒,因種植地域不同而叫法迥異,故而導(dǎo)致有人誤以為這是兩種食物。
莜麥脫殼碾成粉即為“莜面”。莜面低糖、高蛋白質(zhì)、高能量,其脂肪含量是小麥、大米、高粱、蕎麥、黃米五種糧食的數(shù)倍,其釋放的熱量等同于豬肉或肥牛;且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可清目降脂,美容減肥,降膽固醇。此言絕然不虛。
莜面在山西,是百姓人家飯桌上的家常吃食,巧婦可以做出十幾二十種花色各異的美味,而“莜面栲栳”首當(dāng)其沖。
栲栳要想做得好,關(guān)鍵有三,沸水和面、快速打卷、火候掌控。
幼時記憶中,每次吃栲栳準(zhǔn)是奶奶和面。我站在一旁看奶奶將滾沸的水注入面盆。就用手指攪拌,且澆且攪,且攪且澆,看得我雙眉緊蹙,心揪起來。不燙嗎?咋不燙?老皮老肉不覺嘍。
莜面很快變成絮狀,看盆里的干面所剩無幾,把面絮與干粉充分揉合,制成面團(tuán)。奶奶和面講究“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然后以濕布蒙蓋,使其“醒一醒”。一刻鐘后再次揉面,揪小團(tuán),搓成長條,切分成更小一些合適的面劑。將面劑逐一用拇指按扁,置于掌心用適宜的力度向前快速推壓。面劑子隨即成薄片狀。接著以食指結(jié)合拇指,將面皮的一端揭起,將食指纏繞,再抽出食指,講究手速,越快越好。此時的面皮則形成中空豎立的柱體,這便是栲栳栳。
上籠隔水蒸。必須得是猛火。蒸一刻鐘左右。時間與火候十分關(guān)鍵。蒸得時間太久,栲栳會軟塌,難以成型。但若蒸得時間不夠,則栲栳嚼起來不勁道,口感欠佳。
蒸栲栳的同時調(diào)制蘸料。提前泡好的黃花菜、黑木耳、胡蘿卜切絲或切丁,番茄切塊。熱鍋冷油,雞蛋打散后入鍋快速翻炒,將炒蛋盡可能夾碎,盛出備用。蔥花入油鍋爆香,放入備好的各種菜碼猛火快炒,是為使其斷生。加適量水大火煮開,加鹽少許,待等湯汁收至濃稠時將蛋碎倒入,稍加攪拌,最后滴幾滴本地胡麻油。
栲栳已蒸好。打鹵上桌嘍。莜面特有的香氣,一團(tuán)一團(tuán),四溢開來。如若是在冬天,屋里霧氣騰騰,屋外北風(fēng)獵獵。窗玻璃上的冰花盛開,父親正在書房里習(xí)字,冷不丁冒出一句:“莜面抹辣子,香壞王瞎子!”
忽然想起一件事。有年去某地出差,見路邊一家飯館的招牌上赫然寫著“莜面烤姥姥”,心下一凜。
僅幾字之差,糾結(jié)這店家的莜面跟“姥姥”有何關(guān)聯(lián)?且還要將其烤了。真比那母夜叉孫二娘還要狠……(王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