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都討厭的勸酒,和火車站撿硬幣的本質是一樣的,怎么應對?
職場新人都害怕和領導吃飯。
敬不敬酒,怎么敬酒,給誰敬酒,喝不喝酒,喝多少酒。
你以為是選擇題,一不小心就是送命題。
這幾天某銀行員工被各家媒體報道,引發(fā)各界的關注。
這位員工因為婉拒了領導喝酒的要求,被另一位領導抽了耳光。
這位員工因為個人原因,無法喝酒,過去10年都滴酒不沾。
為了避免領導有意見,他還提前向支行行長進行了匯報。
這個操作也挺奇幻的,居然為了不喝酒專門匯報一下。
可見這位員工深知不喝酒的后果,還提前做了各種準備工作。
但這都無濟于事,酒桌上,領導還是要求他把飲料換成酒。
他再次禮貌地表示不能飲酒,并道歉。
隨后另一名領導指著他鼻子破口大罵,還扇了他耳光。
抽人的這位領導說:他自己喝酒過敏,但還是堅持喝。

這件奇葩的事情被媒體報道后,當事銀行立刻做出回應,對勸酒的和抽耳光的都嚴厲處分。
這個事件讓職場酒局的殘酷,又一次真實地暴露在我們面前。
為什么領導要勸酒呢?
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大家都輕松多好啊。
原因很簡單,勸酒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即使是再喜歡喝酒的人,喜歡的也是適量飲酒。
喝下過量的酒的痛苦,可能不只是宿醉一晚,頭痛欲裂那么簡單。
醫(yī)學上已經(jīng)證實,過量飲酒是各種癌癥高發(fā)的誘因。
這些人當然不是不知道,每個人都對過量飲酒的害處心知肚明。
但正因為如此,逼員工喝酒,就成了測試員工是否聽話的好工具。

水滸傳中,那些想上山入伙的人,經(jīng)常被逼著劫道殺人,作為投名狀。
現(xiàn)代法制社會,當然不可能再這樣做,于是勸酒就成了最好的替代。
而且勸酒還打著社交促進關系的幌子,隱藏了它“投名狀”的一面。
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有背后的邏輯。
特別是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極有可能就是服從性測試。
我聽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在移動支付興起之前,有個牛人公開分享了一個賺錢的小方法,就是去火車站撿硬幣。
因為火車站人多,大家掏錢的時候,總有人一不小心掉出硬幣。
而旅客們都趕時間,不會太注意腳下,所以可以去火車站撿硬幣。
這個建議聽起來當然像是一個思維實驗,或者開了個小玩笑。
因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雖然能撿到硬幣。
但花這么多的時間精力,一定不劃算。
大多數(shù)人聽聽就算了,有個小伙子真的去火車站撿硬幣。
他兩天時間撿到了3個硬幣。
這和大家想的一樣,從經(jīng)濟上看肯定不劃算,但這個小伙子傻嗎?
一點也不傻,他通過了這位牛人的服從性測試。
憑借服從性強和執(zhí)行力好,這位牛人后來給了這個小伙子很多合作的機會。

很多戀人經(jīng)常遇到另一半無理取鬧,提一些非分要求。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知道了,這也是在做服從性測試。
很多人看過這個小伙子勸酒被抽耳光的新聞后,都對這種職場勸酒的行為,深惡痛絕。
但這種通過勸酒來做服從性測試的行為,一定還會在職場長期存在。
好消息是創(chuàng)意型工作越來越多。
當服從性強和執(zhí)行力高產(chǎn)生的效益不如創(chuàng)新能力時。
這種服從性測試就會越來越少了。
我們無法改變現(xiàn)狀,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想方設法多學習,多思考,讓自己更有創(chuàng)新能力。
當你有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這時你就遭遇勸酒抽耳光的情況就少多了。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富日記原創(chuàng),如轉載請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