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設計了3臺相機,沒人能造出來……


————
上周五,我在直播時聊到的這臺相機,就是自己設計的結果。

直播時間有限,說不了太多。其實關于這臺概念相機,關于設計相機,我還有很多想聊的。
1
為什么設計?
前面說的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主要是不滿足于如今的相機過于看重功能,而對外形、人機交互方面沒有野心。
你能看到某些品牌的相機,幾代機型用的都是幾乎相同的造型,即使有改動,也不過小修小補(某尼同學你坐下,反正你不是一個人)。


而如今的攝影師都不是干活兒的苦力,我們除了追求畫面的表現(xiàn)力與自我精神世界的表達,也追求所用設備外形上的優(yōu)雅與美觀。
攝影師,或許不能算是時尚人群,但我覺得,應該算是距離時尚最近的一群人吧。至少,是關注時尚、美學、設計的人群。
但你再看看現(xiàn)在相機廠商出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兒……

emmm……

所以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傳遞出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以,我在選擇設計參考對象時,直接跳過的就是飆功能的膠片單反末期(約上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紀初)和全畫幅熱潮之后的數(shù)碼相機時代( 2008 年之后的,不過也有例外)。
而是選擇了更古老的機型作為參考,比如佳能在1966年推出的Demi EE17。
這臺相機圓潤古典的造型別具一格,特別是正面取景器部分的設計尤其令我喜愛。而每一面都采用了銀黑熊貓色的搭配,也讓其顯得非常有那個時代的特點。
不禁讓我想到《頭文字D》里的拓海的那輛AE86。

區(qū)別于其他 “現(xiàn)代” 賽車的重要標志
從側面反映了拓海的獨樹一幟
另一個參考對象是近代的 Leica X2。因為我不想讓我的視野過于局限于膠片時代,而是也要看看數(shù)字時代,傳統(tǒng)相機廠商在融合數(shù)字技術后有哪些不同尋常的設計。

從這一點出發(fā),徠卡的X2盡管不是一臺性能出色的相機(好像賣得也不太好),但是我個人認為它在設計方面非常出色。
總之,作為一個外行,我在參考了這兩位“前輩”之后,開始思考和設計屬于自己的相機。我的作品里有Demi的影子,也有X2的影子,但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我并不想要純粹的復古,而是希望將最新的技術融入其中,讓復古的同時,相機也能好用,甚至嘗試去解決以往相機在使用時的一些問題。
- 再次強調 -
下面的內容只是我的想象和愿望,可能會不切實際。
既然是夢,還不自己說了算~
2
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設計的相機,系列名稱叫做DiGiChalf,即“數(shù)字半格相機”。因為我希望將鏡頭和機身的體積做小,使用固定鏡頭 APS-C畫幅傳感器,而非全畫幅。
這是因為 APS-C畫幅的面積其實就是全畫幅的一半,這與膠片時代半格相機(如佳能Demi和奧林巴斯的PEN-F)的概念相符。并且在鏡頭虛化方面 APS-C 的大光圈鏡頭效果并不差,而且 APS-C 畫幅的傳感器有很多兼顧高速、高畫質的,機身性能不會弱。
其次,分別源自佳能Demi和徠卡X2的兩種原型機,都劃分成更細致的3條產(chǎn)品線。

追求更復古的外形與操控習慣,
會有大量撥輪、轉盤等機械感的操作零件。

(當時寫的是Professional ,定位更高)

相對復古的外形,同時對相機進行激進地簡化,
用機身頂部一大塊屏幕取代傳統(tǒng)機械撥輪和按鍵,
依靠屏幕和 EVF 進行人機交互。


降低成本,對 Touch 進行簡化的機型。
減小甚至去掉屏幕尺寸,
只靠 EVF 加幾個按鍵轉輪進行人機交互,
多彩的外觀和裝飾燈。

雖然是相同的3條線,但是兩種原型機在外觀上也略有不同,比如模仿自Demi的機型自帶比較舒適的手柄,而參考X2的機型采用更簡潔的平面機身,另配手柄。
因為一體式手柄會破壞這類機身的視覺平衡。

而這三條線的名字,也代表了我所認為便攜相機應該走的三個方向:經(jīng)典復古、智能觸控、年輕時尚高性價比。
從上面的介紹中,你應該已經(jīng)看出我在人機交互方面有與以往不同的思考。
無聊是基于 Demi 設計的數(shù)字半格相機,還是基于 X2 設計的,它們都有點類似傳統(tǒng)的旁軸相機。但是,在傳統(tǒng)旁軸取景器位置的那個取景窗一樣的東西,并不是取景窗。

這個東西,它的功能,是我在設計DiGiChalf 系列相機時的核心功能 ——超范圍取景。

這一功能的靈感來自于 iPhone ,我認為類旁軸相機的取景器在今天已經(jīng)可以被淘汰了,因為電子取景器無論是清晰度、反應速度、色彩、多功能顯示等方面,還是在弱光時的對焦便利性方面,都要遠勝光學取景器(無論單反還是旁軸的光學取景器)。
但是,我不認為只有一個EVF是最優(yōu)的解決方案(看液晶屏就更不是了)。
換句話說,我認為閉上一只眼睛去觀看取景器,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沉浸式體驗。但是這也會導致視野變窄,看不到取景畫面之外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我當然清楚,有經(jīng)驗的新聞、體育和生態(tài)攝影師,會習慣右眼取景,左眼保持睜開。但是在我看來這也很難受,屬于為了拍到好畫面而犧牲拍攝樂趣的行為。
所以,我思考后認為的最優(yōu)解是擴大EVF的顯示面積和顯示范圍。特別是顯示范圍。
我設計的相機,在傳統(tǒng)類似旁軸相機取景器的部分有一個“偽裝”成光學取景器的窗口,我希望在那里藏有一個廣角或超廣角攝像頭。
這顆攝像頭負責采集更寬廣的畫面,并投射到取景畫面之中,與主CMOS所采集的畫面進入融合顯示。

背景暗淡一些,但能看清物體和事件,主CMOS取景畫面更清晰、更亮,用來確定拍攝范圍,并更精準地確認對焦。
或許有人會說這很像徠卡旁軸相機的線框取景,我覺得也是,但比起傳統(tǒng)線框取景器(只有幾種線框可選且無法放大),我覺得電子化后的取景器一定會是體驗更好,并適用于更多拍攝場景的。
當這樣的取景方式實現(xiàn)后,我覺得機身背面的液晶屏都可以省去。因為沉浸式的取景一定會更加誘人。
除了相機的取景方式,在液晶屏的設計和交互方面。我也有更多思考。
我看到了像尼康35Ti和28Ti那樣的表盤設計,愛普生的R-D1也是。但我覺得那些都還不夠好,我參考了鐘表的表盤設計,并嘗試與觸控液晶屏的操控相契合。

并且,我希望這個表盤是一個OLED的高亮度顯示屏,而非傳統(tǒng)機械的表盤。因為機械表盤時間長了可能會出偏差,需要校準。并且低光照下也存在看不清的問題。
使用OLED表盤,則不必顧慮這一點。并且,我還能做得更多。我可以設計不同的表盤,讓用戶自己選擇??梢怨诺?,也可以賽博朋克。我甚至可以開放讓用戶和工作室自行設計第三方表盤。
可觸控的屏幕,表盤也可以隨意撥動,并以此來更改相機的相關參數(shù)。
當然,這一點對于DiGiChalf Touch和Colour兩條產(chǎn)品線更具意義,而Classic由于本身具備大量的撥輪和轉盤,所以屏幕會比較小,也沒有必要用屏幕去完成所有的操控。

在相機的背面,還有一個功能我覺得也可以腦洞,那就是去掉按鍵。
具備觸控轉盤的iPod已經(jīng)被發(fā)明快 20 年了,具備壓感屏幕的智能手表已經(jīng)被發(fā)明至少五六年了,為什么我們還抱著傳統(tǒng)按鍵不放呢?

兩個觸控條,放置于拇指范圍內,當手指在上面劃過時,邊上的喇叭傳來“ka-ta-ka-ta”的機械音,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這樣的結構應該比機械轉輪更省空間,靈敏度更高,看起來也更酷——因為觸控條也可以配以 LED 燈,賦予其多彩的顏色。
以上,就是目前我在取景、屏幕交互、觸控條三方面的腦洞,它們構成了DiGiC half系列相機的核心。這一系列的靈感源自古典相機,但交互和功能上完全是現(xiàn)代相機,甚至超過現(xiàn)代相機。
你會看到其中很多功能都有手機上攝影功能的影子,沒錯,在影像方面,由于手機業(yè)更激烈的競爭,所以很多手機上的體驗做得更為強大。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學習呢?
3
可能實現(xiàn)嗎?
這部分的答案是最簡單的。
不可能。
我咨詢過制作鏡頭的朋友,詢問過相機廠商的朋友,也和做手機算法的朋友聊過,答案都是“沒戲”。
因為如果把我的設想用于日系相機廠商,那么技術上沒問題,只要他們愿意一定能造出來。
但問題是他們不愿意。
日系廠商會做市場調研,然后告訴你目前市場不需要這樣的產(chǎn)品,用戶不會認可,不會有銷量,項目難以立項……

上述觀點在我去年采訪佳能高層時也得到了印證
不過,我不知道萊特兄弟在制造飛機之前,喬布斯在推出iPod和iPhone之前,有沒有做過市場調研,他們又會被市場調研左右到什么程度。

所以佳能、索尼成不了蘋果,甚至現(xiàn)在的蘋果也成不了當年的蘋果。
當然我一個業(yè)外人士說這事兒,沒什么可信度吧。所以……反正……你們是對的,不行就不行吧……攤手……
國產(chǎn)廠商呢?
可惜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產(chǎn)相機廠商,技術上就極難實現(xiàn)。缺少最核心的CMOS圖像傳感器,也沒有用于圖像處理的芯片,更沒有資金。

別說自造相機 CMOS
很多相機大佬的 CMOS 都是看索尼臉色
至于其他的公司……我覺得還是不想了吧,想太多沒用,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聊到這里,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設計相機,究竟是不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
在我看來,以現(xiàn)實而論,毫無意義。但以一個創(chuàng)作者而論,這至少是一場很有趣的頭腦風暴。
至于這場風暴只停留于腦海,還是可以成為吹動現(xiàn)實的蝴蝶翅膀?
我其實還是報有期待,只是也不強求吧。
所以
這是結尾
也是一個開始……
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不做一些想象不到的事情,如果只是安于現(xiàn)狀,安于接受他人賦予你的東西,那么未免名不副實。
所以就算我設計的相機實現(xiàn)的可能性為0,至少我想到了,我的內心就可以感到喜悅,感到放松了。
所以,這篇文章里你看到的DiGiC half,只是我的腦洞之一。折疊機、時尚相機……你想不到的,我還在思考更多。
沒錯,就算實現(xiàn)不了,想想又何妨?



手機攝影討論群請加個人微信號cameranote5
暗號:一點討論群
會有專人引導入群
雖然今天聊的是相機攝影
但我的手機攝影書
也不要錯過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