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尖刀VS基督教之盾,第一次摩哈赤戰(zhàn)役(上)—奧斯曼簡史45
歷史上匈牙利被譽為“基督教之盾”,數百年來抵御蠻族、保衛(wèi)歐洲,阿瓦爾人、保加爾人、蒙古人都曾止步于此。而15世紀崛起的奧斯曼帝國則是伊斯蘭世界的尖刀,一度刺入歐洲腹地。那么當奧斯曼遇上匈牙利,伊斯蘭尖刀與基督教之盾之間的激烈爭斗,便是著名的1526第一次摩哈赤戰(zhàn)役!

匈牙利與奧斯曼
歷史上奧斯曼帝國屢次進軍匈牙利,比如奧斯曼帝國“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時期發(fā)動的1480貝爾格萊德之圍,當然歷代奧斯曼蘇丹試圖打開匈牙利門戶進軍中歐腹地的常識均已失敗告終,一直等到蘇萊曼大帝登基繼位。

1480貝爾格萊德之圍
公元1520年,奧斯曼帝國一代雄主蘇萊曼大帝繼位蘇丹,隨后在1521年發(fā)動新一輪貝爾格萊德圍攻,成功拿下“巴爾干之鑰”,成功打開了通往匈牙利腹地的門戶。而經過1523-1525年的短暫休整后,奧斯曼人又將新的征服目標放在了匈牙利。

蘇萊曼大帝
由此開啟了1526第一次摩哈赤戰(zhàn)役,伊斯蘭尖刀和基督教之盾迎來了新的較量!那么這場改變匈牙利乃至歐洲命運的斷魂之戰(zhàn)究竟如何發(fā)生的?本期咱們就來一一解讀...
重開戰(zhàn)事
自打1521年貝爾格萊德戰(zhàn)役奧斯曼占領貝爾格萊德之后,匈牙利王國與奧斯曼帝國的關系就迅速惡化,雖然此前雙方關系也沒好到哪去,但至少此前奧斯曼常利用匈牙利跟西歐諸國間的矛盾,讓匈牙利人在多次重大戰(zhàn)爭中保持了相當的中立。

貝爾格萊德戰(zhàn)役
如今奧斯曼與匈牙利算是徹底撕破臉皮,因為在1522蘇萊曼大帝解除羅得島的后顧之憂后,奧斯曼帝國的下一個征服目標正是被譽為“基督教之盾”的匈牙利!

基督教之盾匈牙利
當然蘇萊曼重啟東歐戰(zhàn)端背后的原因相當復雜,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奧斯曼帝國體制所驅;
2.國內叛亂近衛(wèi)軍的訴求;
3.國外歐洲局勢的改變;
4.蘇萊曼的征服大業(yè);
大家都知道奧斯曼帝國雖然在15、16世紀飛速發(fā)展、擴張,但它內部的制度相較同期世界而言是相當落后和糟糕的,盡管歷代蘇丹都試圖改革,但都效果有限,而原始體制下的奧斯曼帝國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藝能”。

比如戰(zhàn)爭、擴張,這是奧斯曼帝國的立國之本,也是后世歷代蘇丹維系龐大帝國所必用的手段。當時的奧斯曼儼然是一副巨大的戰(zhàn)爭機器,其政治、經濟、文化多多少少都在為對外擴張戰(zhàn)爭所服務。
比如說奧斯曼內部的封地和宗主,那就得靠戰(zhàn)場立功才能換來,包括說帝國境內的騎士,其家財、土地也需要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才能傳給子孫后代,甚至帝國境內還有專門靠在戰(zhàn)爭中劫掠來維持信仰和生存的加齊武士。

所以奧斯曼帝國蘇丹若不能帶著他們攻城略地,這些人的利益就無法滿足,而這些個天天刀尖子上舔血的職業(yè)士兵在欲望得不到滿足后,勢必損害蘇丹的統(tǒng)治基礎,嚴重威脅帝國安危,所以奧斯曼的對外戰(zhàn)爭某些程度上也是“無奈之舉”。
而蘇萊曼大帝1523-1525連續(xù)三年的休整,讓平日里地位頗高的奧斯曼近衛(wèi)軍不滿,最終在1525年春天發(fā)動了暴亂,他們洗劫海關、居住區(qū)、高官的住宅,甚至還沖到了蘇丹面前,此時的蘇萊曼意識到他不得不發(fā)動一場對外戰(zhàn)爭來安撫這些躁動的士兵。

奧斯曼近衛(wèi)軍
除此之外,當時16世紀風云變幻的歐洲局勢也極大影響了蘇萊曼的決斷:1525年,帕維亞戰(zhàn)役爆發(fā),此戰(zhàn)不僅決定了意大利戰(zhàn)爭的結局,并且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還俘虜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

查理五世
而做了俘虜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并不甘心失敗,一心要跟哈布斯堡帝國死磕,于是在馬德里監(jiān)牢里的法王寫了一封密信,將信藏在使臣的鞋跟里送到了伊斯坦布爾,準備跟東方異教徒的奧斯曼帝國結盟對抗歐洲如日中天的哈布斯堡家族!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在信中懇請?zhí)K丹幫助自己,向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發(fā)動總攻,以避免查理五世“成為世界之主”,打擊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勢力。而法王的請求和提議與要進軍歐洲腹地的蘇萊曼一世不謀而合!

蘇萊曼從小就仰慕亞歷山大大帝和凱撒大帝,希望也能建立世界性大帝國,所以他勢必要進軍中歐,實現自己的征服大業(yè),而此時國勢正盛的哈布斯堡帝國無疑就是他最大的阻礙,所以出于綜合考量,最終奧斯曼帝國跟法國瓦盧瓦王朝完成了秘密結盟!

哈布斯堡帝國與奧斯曼帝國
綜合以上所有考量,蘇萊曼大帝才最終決定于1526年開啟對匈牙利的征服,而這場伊斯蘭尖刀VS基督教之盾的摩哈赤戰(zhàn)役,就此拉開了序幕......
戰(zhàn)爭籌備
1525年底,蘇丹蘇萊曼開始動員帝國軍隊,準備第二次入侵匈牙利。為此他還把易卜拉欣帕夏從埃及召回,任命為帝國軍隊大將軍,作為僅次于蘇丹的副總指揮統(tǒng)率這支軍隊。

蘇萊曼
而在奧斯曼人于1521年奪取了貝爾格萊德后,沿多瑙河上溯匈牙利的道路已暢通無阻,恰逢此時的匈牙利虛弱不堪,所以此戰(zhàn)注定是一場實力懸殊之戰(zhàn),而匈牙利國家的命運也將迎來極大的轉折。
當時的匈牙利王國,既對內缺乏愛國精神,也對外缺乏可信賴的盟友,甚至周邊基督教強國還總是打它的主意。所以匈牙利處在了前所未有的混亂與分裂之中,自身實力衰弱且外無強援。
當時匈牙利國內,以軟弱國王拉約什二世(也譯作“路易二世”)和貴族為代表的“宮廷派”,支持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但卻未能從他那里得到實際幫助;

拉約什二世
而以特蘭西尼亞總督佐波堯·亞諾什(John Zapolya)為首的“國民派”則把奧斯曼人視作拯救者,因為“國民派”主要以下層士紳和受壓迫的農民為主。

佐波堯·亞諾什
所以蘇萊曼巧妙利用了匈牙利內部的分裂,以地方士紳和農民之友的面目入主匈牙利,并且宣稱他的敵人只有國王和皇帝,此舉極大分化了匈牙利內部的抵抗力量。
而在蘇丹正式出征前,命人在多瑙河的支流薩瓦河和德拉瓦河上興修了兩座橋梁,并將戰(zhàn)略物資和武器人員在春季向前線集中,等到1526年4月23日,蘇萊曼大帝正式率領十余萬大軍開始西征!

蘇萊曼畫像
而此時匈牙利的統(tǒng)治者——年輕的拉約什二世,名為國王,實則為地方貴族的傀儡,早在他上位之前,這些受夠了強勢君主與中央控制的地方貴族,就動用影響,選擇了溫和又孱弱的貴族公子哥拉約什上位。
所以匈牙利的君主權威和中央集權形同虛設,其中央集權官吏隊伍甚至被遣散,就連匈牙利軍事王牌,花重金組建的常備部隊——匈牙利黑軍,也因為欠餉而損失殆盡,此時的匈牙利儼然是地方貴族的匈牙利,在面對國家級戰(zhàn)爭時完全無法做到全盤部署,只能說是各自為戰(zhàn)。

匈牙利黑軍
更為致命的是,因為西歐大陸新一輪的長期混戰(zhàn)正在升溫,哈布斯堡家族為了對抗法國瓦盧瓦王朝,聯合意大利盟友、德意志諸侯和英國的亨利八世,形成了“法國包圍圈”,在戰(zhàn)略上被不斷壓縮的法國就在無奈之下找到了奧斯曼帝國并與之秘密結盟。

“法國包圍圈”
而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唆使下,蘇萊曼決定入侵哈布斯堡家族的核心統(tǒng)治區(qū)——奧地利,而匈牙利就成為了奧斯曼人最理想的前進基地,奧斯曼人下定決心要拿下匈牙利,并以此入主奧地利和整個德意志!

所以在此戰(zhàn)的決心上面,匈牙利又是輸了一大截。不過好在拉約什二世在1522年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斐迪南一世的妹妹瑪利亞公主聯姻,所以匈牙利對抗奧斯曼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了并不怎么靠譜的哈布斯堡家族身上......
實力對比
奧斯曼帝國“立法者”蘇萊曼大帝為了征服匈牙利,從魯梅利亞、安納托利亞、敘利亞,甚至克里米亞半島集結隊伍。據說最終集結了包括輔助、后勤人員和輜重隊伍的25萬大軍!

當然大軍之中將近一半人員是在戰(zhàn)陣、后勤運輸、情報搜集、次要戰(zhàn)場上為蘇丹效力,但就算如此,奧斯曼真正的一線作戰(zhàn)部隊也達到了十余萬人之巨!
相比之下,匈牙利的軍隊就少得可憐:僅有一支5000人的克羅地亞軍隊,部隊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由克羅地亞伯爵克里斯托夫·法蘭高賓所指揮。

東歐軍隊
另有一支20000人左右的特蘭西尼亞軍團在瓦拉幾亞集結,負責守衛(wèi)喀爾巴阡山脈南部的關口,由佐波堯·亞諾什指揮。但也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這支部隊緩慢的行軍速度最終讓他們錯過了大戰(zhàn)。
而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最后也只成功動員了少數忠于他的直屬力量,又向親家哈布斯堡家族要來了西歐德意志、西班牙雇傭軍,又拼湊出了20000多人軍隊。所以滿打滿算匈牙利總兵力也就兩萬六千多人(不算上還在行軍未趕到的特蘭西尼亞軍團)。

西歐雇傭軍
而對面奧斯曼大軍可有十余萬,真正參加戰(zhàn)役的也在5萬往上,雙方實力十分懸殊,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此時奧斯曼軍隊比起西歐雇傭軍,已經顯得有些落后,逐漸的跟不上時代...
當時奧斯曼大軍中,半數都是炮灰部隊,這些人不領軍餉,靠戰(zhàn)爭中劫掠的戰(zhàn)利品為生,因此數量眾多但戰(zhàn)力堪憂,通常放在最前線充作炮灰,主要由阿扎布步兵和阿金基騎兵構成。

而剩下的才是紀律嚴明的正規(guī)軍,也就是軍隊核心,他們主要由步兵(近衛(wèi)軍)、騎兵(西帕希)和炮兵組成。
而所有奧斯曼部隊,都在蘇丹本人的權威和注視下保持團結一致,蘇丹也總是在臣僚的陪伴下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手下士兵都能看得到他,以振奮軍心,當然蘇丹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維持部隊紀律。

根據蘇丹日記記載:“5月10日,在凱末爾村附近,一名士兵因為踐踏莊稼被斬首……5月11日,兩名士兵被指控偷盜馬匹,因而被砍頭......6月5日,兩名西利赫達在未收割的農田里放馬,被斬首.....”
所以軍隊的紀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蘇丹本人,換句話說,一旦戰(zhàn)場蘇丹遇險,整個大軍可能就頃刻間崩敗潰逃!

而就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在出征后連續(xù)遭遇惡劣的暴雨、冰雹天氣,道路、營地也被洪水沖毀,所以奧斯曼人前進速度十分緩慢,在歷經了三個月行軍后才第一次遭遇敵軍......
終于大軍抵達了貝爾格萊德,橫越薩瓦河的幾座橋梁也已經準備就緒,此時彼得羅瓦拉丁要塞還有匈牙利的一支守備隊,于是蘇萊曼命令軍隊副總指揮易卜拉欣奪取該城鎮(zhèn)及要塞,并說:“跟維也納的早餐比起來,這不過是一口墊墊肚子的點心?!?/p>
易卜拉欣
最終易卜拉欣用兩顆地雷在要塞的城墻上炸開了口子,并成功奪取了要塞,隨后下令將500名守兵全部斬首,另有300居民被擄為奴。
隨后蘇萊曼率大軍沿著多瑙河西行來到德拉瓦河一線,蘇萊曼預計匈牙利人將會在這里布下第一道防線。結果到了以后才驚奇地發(fā)現,河的北岸甚至未設防!這就是匈牙利內部分裂無法統(tǒng)籌兼顧、同下一盤棋的結果。

蘇萊曼游戲形象
于是匈牙利邊境的要塞一座接著一座落入了奧斯曼人之手,無法協(xié)調好內部矛盾的匈牙利人調配補給十分緩慢,至此為止還無法拿出一個統(tǒng)籌全局的作戰(zhàn)方案,而奧斯曼人則一路平推到了匈牙利腹地...
對匈牙利朝廷的失望,使得很多居民主動向蘇丹投降。而在多瑙河南岸的埃塞克,蘇丹下令修建一座浮橋渡河。按照土耳其歷史學者凱末爾·帕夏·扎德的說法,預計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浮橋,在大維齊爾易卜拉欣巧妙地安排和指揮下,僅僅三天就完成了。

易卜拉欣游戲形象
在大軍成功渡河后,蘇丹卻又下令將浮橋毀掉,蘇萊曼說:“身后再無安全返鄉(xiāng)之路,士兵們也就沒有了逃跑的想法,哪怕是在恐慌之中,他們也清楚絕無撤退的可能。如此,他們在戰(zhàn)場上就會堅毅而毫不動搖!”
最終在艱難的行軍之后,蘇萊曼的大軍來到了摩哈赤平原,并在此集結兵力,擺開陣勢,準備跟對面的拉約什國王所率大軍一決高下!而這也將會是埋葬匈牙利王國的戰(zhàn)場,一場讓匈牙利亡國的第一次摩哈赤戰(zhàn)役,就此上演!

那么第一次摩哈赤戰(zhàn)役是如何進行的?這場伊斯蘭尖刀VS基督教之盾的對決有著哪些精彩時刻?匈牙利最終又是怎樣一敗涂地的?

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歐洲歷史大辭典》、《外國軍事人物辭典》、《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奧斯曼帝國》、《哈珀-科林斯世界軍事歷史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