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歷史學答題方法與技巧
一、選擇類題型:
選擇題知識覆蓋面廣、題量多的特點,要求考生要踏實、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培養(yǎng)概括、分析、評價等能力,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的水平。這是做好選擇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之后,再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
能否認真審題,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隨著命題技術的進步,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遷移感愈來愈強,迷惑性越來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那樣具有一定伸縮性,一旦審題出現(xiàn)偏誤,就會導致全錯。認真審題,對選擇題尤其重要。
要根據(jù)選擇題的特點,采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明確題意和要求。其具體要求是:明確題目結構、搞清時空范圍、搞清基本題型、推敲備選項、明確理論觀點、明確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二、名詞解釋類題型:


三、史料分析類題型:
史料分析題是在與史實有密切聯(lián)系的文獻中,先取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或表格,讓考生閱讀分析后,回答所要求答的問題。這種題型能夠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歸納分析和文學表達能力,而且必將對文獻史料的引用,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回答此類題目,除了打好基礎外,還應注意兩點。
(1)認真閱讀,理解史料。要完整準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弄明白。文科學生一般具有文言文、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認真。將原文不妨看個兩三遍,對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聯(lián)系上下文,再和有關古文知識結合起來,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2)針對所問,歸納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據(jù)題目要求來回答問題。這一步的關鍵是緊扣問題,語言簡練,高度概括。根據(jù)普遍存在的重死記史料,不善于獨立思考、歸納概括的實際情況,著力培養(yǎng)高度概括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這樣不僅能答好史料分析題,還有助于提高回答問題的能力。
四、簡答類題型
1、簡述類題型:敘述題一般要求,把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事跡,按時間順序,將主要的史實,簡明扼要地敘述出來,并要突出它的中心點。這類問題的基本形式是“試述某個歷史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或者“某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影響”。答案要針對所要問的內容,擺出史實,分項作答,觀點鮮明,條理清楚,文字力求簡煉準確,防止空洞的議論。
2、分析類題型:分析題是運用史實說明一定道理的題目,要求依據(jù)題意,通過史實進行分析,說清道理,得出結論。它的基本形式是“簡述某個歷史事件,分析它的特點、性質、作用、影響或成功、失敗等”或者“以某個或某幾個歷史事件為例,說明某個道理”。這類題目一般比敘述題難度大,不僅要掌握史實,而且要用史實來說明道理。在說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直到得出結論。回答分析題時,要注意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掌握歷史事件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對歷史事件須有較深刻的理解。如果僅僅是單純的記憶,是難以答好這類問題的。
例如“為什么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分析說明的中心問題是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的原因。故應從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前提、條件去分析說明,這些都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從而得出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在英國的結論。
??? ? ?3、比較類題型:比較題是要求考生,按題目的要求把兩個(或幾個)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或歷史概念進行比較,來說明某一問題。
比較題,可分為類比和對比。類比題即揭示同類現(xiàn)象的異同,如“比較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原因和性質有何異同”(類比)。對比題即指出不同現(xiàn)象的本質區(qū)別,并從比較中來說明某一問題或引出新的論斷或結論,例如“對比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對比),可從事件的領導者;對待革命、對待敵人的態(tài)度;在革命中表現(xiàn);在文化思想方面等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的結論。
??? ?解比較題的步驟:
(1)首先,弄清楚比較的范圍,要比較哪些項目,比較的目的。最簡要說明異同,還是通過比較得出結論以說明某種觀點(即比較論證題)。
(2)尋找可供比較的項目。如題目為局部比較題,指導學生按照題目規(guī)定的比較項目去解答;如題目為全面比較題則指導深入到事件的全過程和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去尋找可供比較的項目。從全過程(即縱向比較)來講,可比較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從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即橫向比較)來講,可比較領導者、動力、方式、措施、性質、特點,等等。
(3)解答時,特別是解答比較問答題時要逐項分開比較,即原因跟原因比,性質跟性質比,領導者跟領導者比,方式跟方式,土地政策跟土地政策比,政體跟政體比等。不要把參加比較的兩個或多個事件的內容各自分開羅列,而不進行逐點比較。
(4)注意深層次內容的比較。在復習中,要注意對相關內容瞻前顧后,做深入、本質的比較。如解答“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為什么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而美國卻實行羅斯福新政”一題時,不能僅比較兩國在該次危機時的有關史實,還要從兩國的國情去比較,比較兩國的歷史傳統(tǒng)、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方式、憲法條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兩國的影響、經濟實力、階段斗爭狀況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說明其不同的真正原因。
(5)注意比較的目的。如遇到比較論證題,要按照論證的內容去思考比較項目。能說明該論點的就答,不能說明該論點的就不要答。羅列完比較的項目后,最后要明確寫出結論。
(6)對一些題目未明確提供結論的比較論證題,要通過分析比較,最后作出高度概括的結論。如比較法國資產階級在18世紀晚期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中的態(tài)度,說明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的作用。題目未明確提供要論證的結論,但解答時,在比較了資產階級在這三次革命中的態(tài)度后,最后要加上結論:“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了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隨著其統(tǒng)治的確立、無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資產階級革命性日益減弱,并逐漸走向反動。
??? ? ??4、綜合類題型:
綜合題是圍繞某一個中心,把散見在各個歷史時期同一性質的事件歸納在一起,或把某個歷史人物在各個時期同一性質的事件歸納在一起,進行綜合敘述,以窺見其全貌。例如,“秦、隋、元三個朝代各在哪一年實現(xiàn)統(tǒng)一?這些統(tǒng)一各有什么重大意義?并分別說明這三個朝代統(tǒng)治時間較短的原因”。這道題有三問,第一問是三個朝代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年代,第二問要求分別回答三次統(tǒng)一的意義,第三問是重點答問,要求回答三個朝代滅亡的原因。答案內容分散在“秦的暴政”、“隋煬帝的暴政”、“元朝的社會矛盾”的子目里,通過綜合歸納進行分點作答。
回答綜合題時,應該注意兩點:
(1)思路要開擴,前后左右、正面反面都要想到,力求全面。往往一件史實就是一個要點,每個要點不要答的很細,過細了考試時間不允許。應該粗到什么程度呢?這要根據(jù)題目要求回答的歷史事件的多少而定。要答的事件較少,如三、四件,那么每個事件就要答得稍細一些,如五、六件以上,那么每個事件就要答得粗一些。
(2)正式答題前,應該擬一個簡單的題綱(或打個腹稿)。提綱可以按歷史事實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排列,也可以按史實的性質或分類去排列,如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文化方面等。提綱要寫得簡明,以能提醒自己答題為原則,那怕是幾個字都行。
? ? ? ??5、評述類題型:
評述題是指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介紹敘述、分析、綜合等,說明或論證某一觀點,或者對人物、事件給予一定的評論。它主要是考察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其步驟先敘述史實,再進行評論。例如評述拿破侖的對內外政策,就要通過對拿破侖的對內、對外政策史實的敘述,揭示其實質,并評述其反動性、歷史作用、客觀作用等。
評述的特點是:
①題目往往分為兩問,前一問多問歷史事實,屬于敘述或歸納題,后一問多是評論或認識。
②評論部分的答案,有的在教材上比較明確,有的則很不明確,需要通過自己思考去回答。
③這類題目的形式,一般采用對某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評述,說明某歷史人物或事件的作用,對某歷史事件結合當前形勢,談你的認識等。
回答評述題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回答前一問的有關歷史人物或事件,要象回答敘述題、歸納題一樣,先列出簡要提綱。這是后一問評論的基礎。
②回答評論部分要以平時所學的政治理論為指導,從第一問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實事求是地得出必然的結論,這就是“史論結合”。
③評論要求全面,功與過、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要全面估價。有些問題還要注意從正反兩面去論述。談認識時,要抓住要害,不要面面俱到。如“談談你對收回香港問題的認識”一題:要抓住“應該收回、必須收回”這個中心去答,不必在收回的策略問題上發(fā)表認識,如對實行何種政治制度、怎樣對待外國獎金和僑民等問題,都可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