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王室衰微的標志:鄭周交惡
周代分為東西周,不僅僅是都城的遷徙,天子式微是東周最典型的特征。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入鎬京。申侯、魯侯、許文公等擁立王子宜臼,是為周平王。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從此開始,天子諸侯的地位慢慢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這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便是“鄭周交惡”。
平王東遷過程中,曾經(jīng)依靠鄭、晉兩國,因此兩國受到重視。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就是“鄭伯克段于鄢”的那個鄭伯)三世都擔任周王室卿士。

??
隨著鄭國實力逐漸強大,鄭莊公開始傲慢起來,而平王也擔心朝政為鄭莊公所操控,雙方嫌隙越來越大。
平王將一部分事權交給虢公掌管,這就是《左傳》所說“王貳于虢”。莊公知道后,十分生氣,就去質(zhì)問周平王。周平王為了安撫鄭莊公,就發(fā)生了“鄭周交質(zhì)”的事件,即作為周天子的平王竟然要與身為諸侯的鄭莊公互相派遣自己的兒子去對方那里作人質(zhì)。
先秦時代,諸侯之間為了互相取信,彼此之間交換“質(zhì)子”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但在此之前還未發(fā)生過與周天子交換“質(zhì)子”的情況。畢竟周天子乃天下共主,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臣子怎能扣押王子作為人質(zhì)呢?
鄭周交質(zhì),說明周天子毫無威信,天子諸侯之間形式上君臣關系也難以維持。
平王去世,桓王即位,周、鄭關系更加惡化。鄭國奪取了天子王畿內(nèi)的莊稼;周任命虢公為卿士,分散鄭莊公事權,后又免去了鄭莊公的左卿士。

??
最終鄭、周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斗,周桓王率領王軍及蔡、衛(wèi)、陳等諸侯之君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抵抗,戰(zhàn)于繻葛(今河南長葛)。沒有想到的是,鄭軍使用避強擊弱的戰(zhàn)法,打敗諸侯之軍,圍攻王軍。周天子不僅打敗,而且被箭射中了肩膀。這便是史書所說“射王中肩”。
經(jīng)此一敗,周天子威嚴掃地,再也沒有能力出兵討伐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