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訓(xùn)0006】天子親征——周室到底能不能打?
之前說過
鄭齊魯宋衛(wèi)蔡在中原開片兒
諸侯國很快就知道是鄭莊公假傳王命伐宋
整個中原都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事情傳到洛陽
周桓王越想越氣
這天下
究竟你是主
還是我是主?
于是他任命虢公執(zhí)政
悉數(shù)取代鄭伯
并決定召集陳蔡衛(wèi)三國
親自發(fā)兵討伐
以振朝綱。
虢公是個明白人
他表示
如今周室衰弱
能不折騰就不折騰
要是開了天子和諸侯作戰(zhàn)的口子
那之后必然后患無窮。
他的邏輯很明白
有的事情就不能開先例
如果有了第一次
那必然就會在有第二次。
但周桓王想的是:鄭莊公冒用天子名義征討都能勝利
我這個真的天子征討難道還能???
再加上自己有陳蔡衛(wèi)三大國壓陣
何愁大業(yè)不成?
而且中原諸侯悉數(shù)鄭黨
再不敲打
那自己可就真的是洛陽吉祥物了
古話道先下手為強(qiáng)
今日就要將鄭國進(jìn)行正義的制裁!
虢公勸不住
也就不再相勸
周桓王便出師討伐了
果然
所有諸侯都立刻關(guān)注這件事
他們都在想:周室還能不能支楞起來了?
消息傳到鄭國
鄭莊公聽說了聯(lián)軍將至
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周天子下來戰(zhàn)書
約我等明日決戰(zhàn)
如何對敵?
要說打諸侯
自然是積極踴躍
但一聽說是和天子交戰(zhàn)
一個個都打退堂鼓。
古代講究君父
意思就是國君如同父親
跟國君交戰(zhàn)好比對父親動武
這不是打不打得過的問題
而是動手了就會被說不孝不忠不配為人
放古代就是社死
因為沒人愿意和這種人有瓜葛。
而且
有的事不上稱不足四兩
可上了稱一千斤都打不住
禮數(shù)問題會成一個大借口
而諸侯們可能用為天子伐罪的名義
實則為了鄭國的土地
沒完沒了的打鄭國
就算鄭國能打
一個國能錘幾顆釘?
和天子作戰(zhàn)這個就是捅馬蜂窩
可以不守規(guī)矩
但不能帶頭干這個……
祭足看大家都不說話
只好硬著頭皮出了一個主意:
「遣使謝罪?!?/p>
鄭莊公都?xì)庑α?/p>
三世勤王之功竟然被奪朝政
現(xiàn)在又出兵討伐
我還得向洛陽小兒謝罪?笑話??!
看著鄭莊公面色不善
一旁的高渠彌立刻猜到了莊公是要動武
主戰(zhàn)派立刻就站了上風(fēng)
趕緊說出諜報
根據(jù)探查
這次是周陳衛(wèi)蔡四國聯(lián)軍
虢公林父將右軍
率領(lǐng)蔡、衛(wèi)之兵;
使周公黑肩將左軍
率領(lǐng)陳兵;
桓王自統(tǒng)大兵為中軍
左右策應(yīng)。
幾路大軍浩浩蕩蕩的向鄭國殺來。
要是從桓王的角度看
四國打一國
優(yōu)勢在我
可是他那三個盟友
在春秋時代完全就是氣氛組。
更何況陳國還在動亂
因為是天子號召
硬挺著來了。
陳國動亂的消息自然也是傳到了鄭國
所以鄭國也分為三軍
邏輯也簡單
先打陳國
然后是蔡衛(wèi)
最后是中央軍
經(jīng)過來回試探后
最后雙方在繻葛相遇。
這邊的鄭國準(zhǔn)備好了
那邊的聯(lián)軍還在討論
桓王非要上前線
眾臣也勸不下來
他表示:莫非朕不知兵嗎?兩軍陣前
寡人只需一席話語
管教鄭伯拱手來降
鄭兵……不好意思
串到三國了「配上諸葛亮的頭像」
大家也勸不下來
就隨他去了
反正江山都是大周的
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吧
第二天桓王上陣開腔
結(jié)果鄭國營寨緊閉
也不回話
聯(lián)軍就在門口干瞪眼
直到下午
桓王在猶豫是不是明天來時
鄭國營寨右門突然大開
二話不說
就奔聯(lián)軍左軍。
陳國軍隊直接一個向后進(jìn)攻
轉(zhuǎn)進(jìn)如風(fēng)
一眨眼就沒影了
接敵而逃
可謂上勇。
周桓王還沒等督軍
鄭國又是一路殺出
衛(wèi)蔡聯(lián)軍一潰千里
就剩下了中央軍。
這時候鄭國中軍也出來了
周桓王這才看到鄭莊公
雙方連忙飆了一遍垃圾話。
周桓王指責(zé)鄭莊公不守禮法
假命伐宋什么的
鄭莊公就回懟我以為你貴為天子
來到兩軍陣前
必有高論
然后一擺手
大軍三路就夾擊聯(lián)軍的中央軍。
周桓王見形勢不對
連忙撤軍
就在天子倒霉到極致的時刻
竟然一時間非酋附體
一支箭射的精巧
正好命中周桓王的肩膀
「啊呀!我中箭啦!我中箭啦!」
周桓王又不是姜小白或者劉邦
看著肩膀上的血噌噌躥
舞了嚎瘋的在戰(zhàn)車上大呼小叫
立刻就引來眾人的注目。
這下好了
原本就浮動的軍心立刻崩盤
這一箭在軍事地位不高
但是政治地位可高的要命
不知這一箭和薩拉熱窩的一槍比如何
這就是春秋著名的繻葛之戰(zhàn)
堂堂天子被諸侯國打敗
不
給天子留條底褲
應(yīng)該說「南狩不勝」
畢竟天子的事
能叫輸嗎
南狩
南狩!
也可以說
周天子社死了
但沒射死
戰(zhàn)爭打完了
鄭莊公聽說天子中箭
真是嚇了一大跳
連忙派祭足到了周天子軍營勞軍
其實就是來看看天子到底死沒死
看到天子還有氣
也就放下心來
畢竟受傷和弒君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周桓王還想過燒了祭足泄憤
但是被勸了下來
其實老祭要是死在這
對于鄭國和周國可能也不錯
祭足可是從政六十多年
大半時間都類似宰相
我之后會說他后半生在干什么
南狩不勝后
回到洛陽
周桓王便打算傳檄四方
共討鄭國
但這一次
大臣們是直接勸他熄火了
召集天下諸侯干什么
告訴鄭國打贏了
這不是自彰其短嗎?
陛下想想
連鄭國都打不贏
誰還會為你賣命?
咱爭取這個事冷處理
知道的人還會少點。
中了箭后的周桓王這此聽勸了
從此以后
一直到死
周桓王都沒有提過鄭國。
雖然鄭國贏了
但是只要走到鄭周交戰(zhàn)這一步
雙方都輸了
不打的話
周天子的虎皮或許能多披幾年
鄭周同力
天子的日子還有過
比方鄭國披周天子虎皮伐宋時
周圍的國家是真知道自己打不過周鄭合力的
而且天子還有大義的名頭
再比方說
在這個時間點前后
鄭國還用鄔劉蒍邗等地
換到了周室河北之地
雖然周室控制不了這些地方
但是名義上還是周室的
只要周室開口
這個合法好處才能得到
鄭國領(lǐng)土也是在這個時期到了最大
也就用了三代人的功夫
現(xiàn)在好了
雙方都輸了
我之所以在大篇幅的講鄭國
是因為春秋的歷史繁瑣
但只要過了齊桓公時代
春秋主要矛盾就是晉楚爭霸
鄭國挨打
鄭國為主角的集數(shù)快結(jié)束了
再總結(jié)一下鄭周兩國
從地理上講
他們都在中原
從血緣上講
鄭國祖先是宣王兄弟
關(guān)系是最近的
雙方鬧掰的第二年
楚武王就稱王了
和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還是有關(guān)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