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解讀一篇文章的突破點在哪里?我希望你能掌握!
馬老師研究過很多中考真題,也親自做過很多記敘文閱讀,我發(fā)現(xiàn)要解讀一篇文章,它的突破點在于分析出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而要分析出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就要看文章的語言。
很多同學面對語文閱讀題不知道如何下筆,想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者分析文章交代的內容,可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分析,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胡亂寫上去,寫得像小作文似得,最后只能得一分。不要緊,馬老師每天分享學習干貨,你可以跟著馬老師一起,花最少的時間,學習最有用的中考技巧,快速提升語文分數(shù)。

讀一篇文章,其實和認識一個人是一樣的,認識一個人要從外到內,讀文章也是。
認識一個人的第一步是先看這人的外表(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等),通過外表再去認識內在的精神和學識。一個人想要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傳達給別人,也是通過自己的外表來傳達。
讀文章也一樣,由外到內,文章的外表就是作者的語言,作者想把它的觀點、情感傳遞給我們,依靠的就是語言。語言包含詞匯和手法兩部分。
舉個栗子
原句:
傍晚,我打著傘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學跑來說:“咱倆擠擠。”
添上詞匯和手法,變?yōu)椋?/strong>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傍晚,我一個人打著傘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從身后跑來一位同學,一下子抱住我的肩膀說:“咱倆擠擠”。
一個簡單的事件描寫,加上詞匯和手法部分,一下就變得多姿多彩了,不僅場景豐富起來,而且還加入了情緒感受(風雨交加、一個人),文采立刻就能提升好幾個檔次。
再看這個經典例子:
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著背,低著頭,瞇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時,她停下腳步,不再東張西望,對著右邊的一個地方目不轉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將一條小魚捧在手中了。
注意看里面動詞的使用。
這一連串的平鋪直敘,看似無味,實則生動活潑,哪個人讀了不會覺得好真實好親切?特別是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讀者,效果超級好。所以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與否就在于詞匯和手法的使用。
功底深厚的作者,都會挑一些“詞語尖子生”,他們能讓一段普通的描寫變得不再乏味,甚至會用連續(xù)性動作,使場景更加有滋有味。其實,文學巨匠們早有經驗: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把時間花在佳句的創(chuàng)造上是杜甫的最愛;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盧延讓的苦吟勁兒不是一般;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推敲字詞近乎癡迷。
一般來說,動詞、形容詞是最富表現(xiàn)力的。
還可以用修辭手法:
修辭是非常古老的一種寫作方法了,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等。
修辭用得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看吧,狂風緊緊地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比喻,把浪花比做“翡翠”)?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對比)?
人為什么要讀書呢?書,可以喚醒沉睡的心靈,可以引領迷惘的靈魂。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讀艾青的詩歌,我堅定了不斷前行的信念;讀史鐵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氣;讀托爾斯泰的小說,我充滿了對精神家園的憧憬……讀書,就像用麥管吮吸甘露,讓人欣喜,讓人著迷。(排比)

所以,我們答題之前必須知道,作者就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而語言就是我們答題的突破點,通過作者使用的詞和手法就能分析出他要描寫的人或者事物的特點是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那要想分析出作者的內容和情感,那就要非常熟悉作者使用的手法,這五大核心概念是必須要掌握的。
